我是一位教了十幾年語文的初中老師。因為經(jīng)歷過,所以我可以提供一些相對客觀的案例,僅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語文考試的構(gòu)成。以初中語文為例,一份標準的語文試卷包括基礎積累(拼音、漢字、詞語、病句、語言運用等)、文言文和古詩詞的默寫和注釋、翻譯及運用,這兩部分大概是占總分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然后是閱讀理解和作文,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從語文試卷的構(gòu)成上看,閱讀和寫作是占比較大的,所以,閱讀是要重視的。
其次,語文考試范圍和要求的變化。十年前,語文的考試更側(cè)重考識記,學生上課認真聽,課后認真記背,再加上較好的答題習慣和規(guī)范的、語言優(yōu)美的作文,就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隨著語文教學的改革,特別是近幾年部編新教材的使用,語文考試開始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閱讀變得越來越重要。單就現(xiàn)代文閱讀來說,以前考試考兩篇現(xiàn)代文閱讀,一篇課內(nèi),一篇課外?,F(xiàn)在兩篇閱讀都是課外的,文體不同,每篇文章的字數(shù)倍增,出題也趨向考文章之外的整本閱或拓展應用,難度加大。作文的要求也提高了,除了文筆好,更重要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拿到高分。沒有長期的閱讀積累,沒有較快的閱讀速度,真的會出現(xiàn)“語文試卷做不完”的情況。以我所在的城市的中考為例,語文中考試卷整卷的文字量已經(jīng)開始向一萬看齊了。
基于以上兩點,我想用樓上某位家長的話概括一下:閱讀的孩子,語文成績不一定能提高,但不閱讀的孩子,語文成績肯定好不了。我現(xiàn)在教的學生中就有這兩種例子。一種是一天到晚捧著書讀,但語文還不及格,因為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去做最基本的識記、積累,不愿意完成作業(yè)鞏固課堂知識。并且這類學生所讀之書,很少有經(jīng)典的好書,所以語文成績一直很糟糕。另一種是我們常規(guī)意識中的好學生,認真、努力、扎實,但從小沒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這種學生基礎扎實,一到考試,考良好的成績還是有可能的,但想達到優(yōu)秀就十分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