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句“This is XX(名詞)”打天下呢,還是只要心中所想,就能用英語準確說出來,才叫開口呢?
我家孩子在美國幼兒園上學。期末報告里,老師用這幾個級別評估孩子的英文表達:
L1: name and describe。命名或描述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比如“There is a cat on the hill.” “The ball is smooth.” “I am happy.” 通常對話只有一回合(大人問孩子答),或者不是對話(孩子自己主動說)。
L2: express and respond。孩子能表達自身想法的同時,也能給出合理的回復,讓話題進行下去(至少4個回合以上)。和L1的“無腦答”的相比,孩子需要聽,會問,同時可以專注在正在討論的話題上。
L3:create and retell。編故事不是隨便說,要具備基本結構如“5W+1H”,劇情發(fā)展要符合邏輯。復述內(nèi)容不是背誦,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語言說出來。另外,L3對創(chuàng)作和復述長度也有要求,具體標準我也不清楚,但從小R的反饋來看至少小于8句應該是不達標的。
L4:debate and discuss。在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同時,使用多個論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discuss則難度更高,要考慮到不同觀點,從“正反”兩個方面用論據(jù)證明。
L1,L2這兩個級別,個人認為影響開口的主要是孩子性格。愿意說的,知道3個單詞“I”,“l(fā)ike”,和“XX”就可以完成一次L1表達,不愿意說的,聽力水平G1以上了照樣蹦個單詞,就算賞臉了(我娃班上這種孩子不止一兩個)。這兩個級別吧,積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心理層面上的工作,提升孩子開口的意愿,增添孩子開口之后的正反饋。當然心理建設也針對家長:接受并尊重孩子性格,不焦慮,靜待花開。
至于L3級別,對孩子的要求有:
1)英語理解能力,不只是對話語言的理解,還有書面語言的理解。
2)詞匯和句型的積累,只有積累足夠才會復述而非背誦。
3)基本邏輯框架的認知。無論是“5W1H”還是更難,要明白說話不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而是重點清晰,結構合理的表達。
這些要求,顯然比L1,L2高了一個層次。
我們老師曾經(jīng)說過,光靠生活中的語言互動,語言能力最高只能到L2。因為生活會話中的詞匯量和句型太少,無法支撐起理解和復述書面文字的需求。另外,大部分家長在聊閑天時是邏輯不足的,無法給予孩子足夠邏輯方面的引導。所以想要達到L3級別,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閱讀,而且是題材海量的閱讀。老師曾經(jīng)開玩笑說,如果孩子沒聽/讀過500個完整(基于書面的)故事,就不要談L3。我個人覺得并沒有很夸張。
至于L4級別,其實已經(jīng)超脫英語這個范疇了,哪怕用最擅長的母語去debate and discuss,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好的完成。L4的重點在于邏輯和認知。
針對L4,孩子需要 1)大量的非虛構類閱讀 2)多“辯”的機會。3)等待。對小朋友來說,即使積累再多,認知成長還是要遵循正常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家長沒有必要急于求成。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英語要積累到什么程度,孩子才愿意開口?
L1,L2級別,孩子想說了,自然就會開口。
L3級別,孩子書讀夠了,自然就會開口。
L4級別,孩子年齡到了,自然就會開口。
其實就這么簡單。
至于這幾個級別的分界線在哪兒,可以分享幾個小R的數(shù)據(jù):
2024.5:閱讀Raz F, 口語L1 working on it (不達標)。
2024.8:閱讀Raz J, 口語L1 working on it (不達標)。
2024.12: 閱讀Raz M, 口語L3 achieved(達標)。
我認為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兩件事:
1. L1, L2是否達成的限制因素不只在于積累多少。如果孩子不想說,即使有G1的閱讀能力還是不會說。主要影響開口的是性格(比如小R一直就是個話非常少的孩子)。
2. 達成L3需要的閱讀積累大約在Raz K-M之間。
我拜讀過小帥爸爸的原文章,受到他提到的“石化現(xiàn)象”很大的啟發(fā)。我感覺避免“石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口語能力至少要在L3-L4之間,至少L2是絕對不夠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需要800L以上的藍思值,也是非常準確的預測,畢竟L3的最低要求也得是Raz K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