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里都隨身帶著,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學家會從"安全感(過渡客體)"的觀點來看阿文和小毯子的關(guān)系。孩子的世界到處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慮,他們不停地成長,等于不停地在適應(yīng)隨成長而來的變化。所以,他們需要有穩(wěn)定和連續(xù)性的感覺,來平衡變動所造成的不安。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小毯子不僅是提供安全感的“東西”,也是阿文的“朋友”。從大人的科學觀點看來毫無生命情感的毯子,對喜愛它的阿文而言,卻是有情有義的主體,“我喜歡的東西,小毯子都喜歡?!?;也是親密忠實的同伴,跟著他高興(游戲)、害怕(看牙),陪伴他度過每一個獨處的時刻。對阿文而言,小毯子獨一無二;在阿文的想象里,小毯子真的需要他。大人命令他放棄小毯子,就像逼迫他背棄一個朋友,切斷一個相親相愛的關(guān)系,大人的理由何在?
爸爸媽媽說,小毯子又破舊又臟。阿文不以為意,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說他的好朋友是丑八怪。只因為大人看不順眼,就要小孩丟棄所愛,似乎不大正當,隔壁的阿姨搬出堂皇的說法:“阿文長大了?!边@是成長階段理論幫助大人了解孩子之后的負效應(yīng),使許多大人緊張擔憂,怕孩子沒有按照理論做人:做了這個階段不該做的,或者沒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例如:拿著小毯子,“像長不大的孩子”。
作者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故事發(fā)展出的內(nèi)在邏輯是:不能帶小毯子,因為不方便;焦點在此轉(zhuǎn)向如何使大家方便,停止了先前對小毯子和阿文的價值審判和壓迫。當大人停止哄騙孩子(毛毯小精靈)、暗中操控(泡醋),而以照顧心靈需要的方式來商量,孩子才能相信,成長的傷痛,值得關(guān)心、了解和安慰,這是親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