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來自拾年爸爸:
作為爸爸來看,這是一冊代入感很強的繪本。幾年前,第一次給拾年講這本書的時候,她還非常懵懂,但我超級喜歡。那時,我告訴她,她也會像阿奇一樣,有一天坐上屬于自己的小船,和爸爸媽媽告別,踏上獨屬于自己的航程。她很抗拒和爸爸媽媽告別,但眼神中似乎又充滿了對一個人踏上旅程的期待。
如今,拾年大了,快八歲了,可以和她討論些有關(guān)的話題。我告訴她,阿奇的故事,就是每個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名為成長的故事。這個繪本標為“幼兒心理安撫”,可是我這樣的成人,也感到了治愈。
成年人的世界,也要面臨起風了怎么辦的問題,“起風了,就有風停的時候”,很樸素的道理,困難是一時的。我問拾年,“海浪濺到身上”的擔憂,問題是出在了哪里呢?她說不清,我告訴她我的理解,是我們面臨恐懼時,放大了困難本身,所以阿奇爸爸說“海浪也只是水而已”。
下一頁,天黑了怎么辦的問題,我問拾年,這個困難與前面哪個情景更像啊,她想了想說第一個,一個是風停了,一個是天亮了。我說特別對,這兩個情景是一致的,講的是困難都是暫時的。
下一頁將前面情景化的問題直接概括了出來,“害怕了怎么辦”。我問她,怎么理解這個黑色的動物?她說像狗,我說很好。我又問她,森林里有這樣的狗嗎?她說沒有。我問,那這是什么呢?她答不出。我說,有沒有可能,這個黑色的一團毛茸茸的怪物是阿奇的想象?是他心里的害怕幻化出來的一個外形。當他克服了,給自己加油打氣了,他就能駕馭它了。這個黑色的森林動物是不存在的,而是一種害怕情緒的外露。
后面,從害怕,拓展到無聊。我說,你比爸爸棒。她問,為什么?我說,你就像阿奇一樣,有些面對無聊時的辦法,你天然地就會湊近了去看,不用爸爸去教你,你的眼睛總能觀察到生活里很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你和爸爸分享的時候,我都覺得爸爸沒有你那樣充滿了好奇的眼睛,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拾年說,那我長大了,會不會像你一樣,就失去了這樣的能力?我說,所以啊,爸爸媽媽在努力,希望能夠保持住你的這樣的天性。好奇心是奢侈品,它非常昂貴。爸爸需要操心太多物質(zhì)層面的事,為了賺錢,顧不上身邊的風景,只能拼命向前去沖,但爸爸希望你可以不像爸爸這樣辛苦,長大了,還可以像小時候一樣能夠看到一般人看不出的風景。
下一頁,雷聲轟隆隆的情景,和前面哪個情景很像呢?拾年說,像海水濺在身上一樣。我說,特別好,兩者的共性就是困難本身沒有那么可怕,但我們把困難帶來的恐懼放大了。
我最喜歡的一頁,就是阿奇問“陷入泥地怎么辦?”他爸爸說,那就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這是身處困難中了,和前面的情景又有所不同。阿奇爸爸的回答,很有禪意,我給孩子講了王維的一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我講阿奇過河時,拾年問,萬一跳不過去怎么辦?我說,特別好,我也覺得阿奇爸爸的這個回答不好,先需要判斷能否跳過去,否則貿(mào)然跳過去的話,萬一落入激流里,容易淹死,要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能力,以及現(xiàn)實的條件,不過阿奇爸爸想強調(diào)的是遇到困難,要動腦筋想辦法,不要被困難嚇住,當我們轉(zhuǎn)換腦筋,可能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再后面,是旅程里的孤單問題,我說,你知道怎么交到朋友們,“睜大雙眼,仔細傾聽”,不要急于表達自己,想交到朋友,先學會傾聽,睜大雙眼就是專注的聽別人說的,理解別人的意思和內(nèi)心,一定會有很多朋友的。后面,我講了如何理解要哭出來,還要堅強些,二者為何不矛盾?又結(jié)合了今天陪她看的《浪浪山小妖怪》,什么是讓內(nèi)心更強大些。
到了“你離我太遠怎么辦”時,我告訴她,爸爸不可能陪你一輩子,但用心去看,爸爸也就在你的身邊。那些爸爸陪你做過的事情,都不會消失的。你想起爸爸嘴角上揚的時候,想到爸爸和你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就是你用心看了,爸爸就一直都在你的身邊。
這個繪本,我不喜歡封底上紫色的文字。我不認為這是一本“讓孩子熱淚盈眶又滿懷感激的回答之書”,為什么要讓孩子背負著感激的包袱呢?這不是這個繪本要傳達的重心。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