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有所好
龍跨種族和不同的動物生了很多孩子,這里的九其實是虛指。
東西方都有這么一個存在,見到異性就想和她生孩子,西方是宙斯波塞冬兄弟,東方有龍王老大
那么九子到底是哪幾個呢,這個繪本里的和平常的還是不太一樣。小紅書里截屏了混子哥的看圖說話,畫的挺好的。
囚牛: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睚眥:排行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huán)、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wèi)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yán)莊重。
嘲風(fēng):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lǐng)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人們根據(jù)其“性好鳴”的特點,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yuǎn)”。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wèi)大門的中國傳統(tǒng)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fù)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赑屃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fēng)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xiàn)。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zhí)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fēng)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cè)。
負(fù)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負(fù)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shù)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xué)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短接[》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zāi)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