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來現(xiàn)身說法。男娃,兩歲七個月。坐標法國。家中啟蒙語言有中英法粵四種。寶媽的困惑我們也經(jīng)歷過,在各語種的啟蒙最初規(guī)劃時也是糾結(jié)萬分。后來我們遵循的原則是:exposure+need=bilingual abilities。簡言之就是一種語言是否能學(xué)好取決于該語言的浸入式學(xué)習的時間和使用該語言的必要性。因此一開始就想好家里人和學(xué)校或外援(保姆、阿姨、外教)在語言啟蒙所擔任的角色并且適當調(diào)整和堅持。
我家是媽媽負責英語(6個月開始啟蒙)和普通話啟蒙。爸爸跟娃只講粵語(爸媽之間也只講粵語)。娃二十個月入托(一周10小時),托兒所老師只講法語,家里繪本閱讀也同步開始引入法語。娃20個月以前中英粵投入比例是4:3.5:2.5。娃20個月入托后中英粵法投入時間比例是3:3:2:2。當然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還得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的。譬如娃入托期間,為了讓娃適應(yīng)托兒所會加大法語繪本比例。帶娃回國期間,因為外公外婆是講普通話,這段時間娃勢必普通話是強勢語言,我就會加強英語粵語的比重。
從我家娃各語種啟蒙效果來看,沒有出現(xiàn)語遲,14個月中英同步輸出。中文是強勢語言,表達清晰流利。長句子疊加,簡單成語使用完全沒有問題。英語可輸出詞匯量600+,聽力詞匯1000-1500+。可以自己中英詞匯和簡單句子互譯。10個月以前習慣閱讀語言英語,排斥中文。外公外婆來法國帶了一段時間,開始接受中文閱讀。英文長句輸出較少,停留在Could you open the door,please?I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Do you want have breakfast?這種水平。英語繪本倒是很多句子可以背誦,譬如Who took the cookies from the cookie jar? I am as quick as a cricket.之類的。粵語因為爸爸太忙輸入時間遠遜于中英,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不輸出狀態(tài)。后來爸爸一測試,原來都聽的懂,積累太少輸出不了。差不多兩歲前開始對爸爸說簡單的粵語詞匯。兩歲后帶回國四個月,也讓娃的爺爺奶奶介入,粵語突飛猛進,開始說簡單句子了。還主動要求媽媽用粵語講繪本。法語目前處于打醬油階段,會唱法語歌曲好幾首,簡單指令能懂,簡單詞匯大概明白。讀法語繪本不排斥,會主動問什么意思。
從寶媽家庭情況來看,因為家里主要交流語言是粵語,孩子在家里基本沒有使用普通話的必要性,因此普通話勢必就會出現(xiàn)排斥現(xiàn)象。再正常不過了。而且我認為寶媽的策略并無大礙,跟我們情況不一樣,法國中英粵都是弱勢語種,所以我們會花更多力氣在為孩子創(chuàng)造學(xué)習弱勢語種的環(huán)境。而在國內(nèi)英語和粵語是弱勢語種。因此寶媽這么做我反而覺得很有遠見卓識。目前寶媽所擔憂的是普通話排斥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等娃入園后就迎刃而解了?,F(xiàn)在娃沒有使用普通話的必要性,入園了就不得不說了。抑或這個階段引入普通話外援,譬如早教中心,保姆,交幾個講普通話的朋友。參加繪本館故事會,看普通話動畫片等等。
回想給娃的四語啟蒙歷程,其實后悔的地方也是有的,譬如當初家庭語言角色分擔時,我后悔沒主要選用粵語作和娃主要的日常交流語言。一方面我自己的粵語也是二外,怕教錯娃。當時又忽略了娃爸的工作情況,他實在太忙又經(jīng)常出差,導(dǎo)致娃粵語輸入不夠,目前水平差強人意。另外媽媽負責啟蒙語種太多,也容易導(dǎo)致孩子各種語種混說的情況(雖然他自己可以區(qū)分)。這也是弊端之一。所以適當引入外援可以規(guī)避一些問題。希望九月份娃進入英法雙語幼兒園后,能夠更好地區(qū)分英語和法語以及能夠更好地輸出完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