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贊同蔣勛的觀點,他說《紅樓夢》是最好看的青春期教育讀本?!都t樓夢》把人們不敢說的、不敢寫的、不敢討論,非要遮遮掩掩的那些青春期才有的東西全部大膽地揭示出來,展現(xiàn)在你眼前。
男孩子的第一次夢遺、少男少女間性的初體驗、男孩間的愛慕和嘗試似乎都相當離經(jīng)叛道。作者以異乎尋常的寬容和悲憫的態(tài)度,包容著少年的困境和乖覺。這是我們家長很難做到的大度。
王夫人第一次見到林黛玉,看到這位少女的美,就是那種所有母親都會產(chǎn)生的防備之心,就立刻給她打了“預防針”,說寶玉是“混世魔王”。你再看賈政打兒子時,她第一個沖過去,真正所有母親都會有的那種“護”。同時勾起了她對死去的大兒子的深深思念,讓同樣做母親的我禁不住悲從中來。
賈政也曾年少輕狂,但他一旦為人父,就收起了年輕時的荒唐,一本正經(jīng)起來。對兒子之嚴,各種看不順眼,甚至不惜用“仔細站臟了我這地,靠臟了我這門”來呵斥寶玉。我經(jīng)常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恨,很多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不滿的延伸,對自己的無力和無能的一種憤怒。現(xiàn)實中這樣的父親并非少數(shù),有時候真得讓人覺得無奈又可憐。
林黛玉為什么成天和賈寶玉斗氣,天天哭?這一方面是神話前緣的“還淚”,一方面是青春少女對愛的一種反復確認,“你到底愛不愛我?”當她終于明確了來自寶玉的視若知己式的忠誠,她就變了。她身世凄苦,父母早逝,沒有人能為她保媒牽線,這段無法結果的愛情讓她覺得自己有如飄萍,那種無依無靠、完全沒有未來的愛怎么能不讓她含悲帶怨。
《紅樓夢》之所以偉大,和他對每一個人物的精雕細琢,不帶濾鏡地仔細刻畫有關。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力透紙背。
那些少男少女們的隱秘心事、富貴閑人的癡癡怨怨,寫盡了青春期不被理解、無處宣泄的情緒。父母的不理解甚至隔閡。自己那種認為自己長大了,什么都想去嘗試,實際上又沒有長大,還要往長輩懷里鉆,需要慰藉的復雜心態(tài)。
雖然一個圓桌里面只有一個答題會給分數(shù),但我實在不忍“隨他去”的觀點占了上風。就算不給分了,也還要來閑話幾句。還是那句老話,讀書別太功利,讀出味道,讀出自己喜歡的感覺,才不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