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育兒理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興趣先行。
什么意思,就是相比于能力,我更看重興趣的培養(yǎng)。
因為我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之所以能發(fā)展一種能力,并把這個能力掌握到一個相對他人比較優(yōu)秀的程度,根深的原動力是興趣。父母的權威、別人的期待、社會的壓力只能讓他產生變好的動力,而變的更優(yōu)秀,必須是發(fā)自內心自己的動力。喜歡本身就比任何力量都強大。
對于孩子來說,讓孩子對這個事情感興趣遠遠要比讓他做的好重要。
做好是個能力大小決定的事,能力可能和智力相關,和練習程度相關,和是否刻苦有關系。除開天生智商超高的人,決定普通孩子能力大小的因素,更多的體現(xiàn)在練習次數上,某一項能力練習的更多更頻繁,他掌握的更熟練更得心用手。而促使他不斷嘗試的源動力,就是興趣。
能力和刻苦離不開,支撐孩子抗住刻苦的艱難的。同樣是興趣。
和很多媽媽聊天的過程中,我經常發(fā)現(xiàn)媽媽們養(yǎng)著養(yǎng)著孩子,很容易目的先行,讀書這樣,學習也這樣。
拿一個小例子來說,我今天和一個媽媽聊天,她問我:康少媽,怎么才能讓我的孩子別在搗亂呢?
她的孩子四歲了,特別喜歡托馬斯,她花了好貴的價格買了正品托馬斯拼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拼圖組裝好,可僅僅一天的時間,小火車就被兒子弄壞了,幾乎不能要了。除了心疼錢之外,媽媽更多的是對這種破壞行為的憤怒。
為什么他的孩子是個破壞大王?因為孩子的興趣在弄壞這個東西上,當把一個東西弄壞弄散弄的滿地都是,是他最感興趣的事情。而對于如何組裝這個玩具,對不起,孩子并不在意。
這就是一個媽媽太在意結果的典型例子。這個拼圖的本意是什么?就是讓孩子享受拼裝的樂趣,一件栩栩如生的小托馬斯火車會在孩子手中誕生,這件事,更重要的是拼裝的過程,而不是拼裝出來的結果,當然拼出來的結果會是我們努力的最大獎勵,但更重要的不是拼裝過程嗎?
可這個媽媽拼裝的時候完全沒讓孩子參與,因為她說,我怕孩子弄壞了。
她剝奪了孩子對動手的興趣。
孩子不知道拼裝的時候,動腦筋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最后拼成結果,這個過程是多么的有意思,對整個過程他沒興趣。所以他不關注怎么拼,只會關注怎么摔。
他的媽媽,過早的剝奪了他對動手這件事的興趣,原因就是怕他做不好弄壞了。
就像題主的問題一樣,做好的目的并不重要,過程才更重要。
孩子折紙對不齊,有什么關系?折一次折不好,折一百次還能折不好?孩子缺少的不過是練習而已。我們應該把目光從折紙要折齊這件事轉移到折紙本身。
能力不過是興趣的一個產物。有了興趣不怕她搞不好。不怕她不優(yōu)秀。
說完動手能力,我說一說對獨立思考的看法,獨立思考這個詞我是這樣分開看的。獨立在前,思考在后。
獨立思考必須建立在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基礎上。
獨立,很多人想的比較淺,很容易就把獨立能力等同于獨立,好像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上廁所擁有了自理能力就是獨立了。
獨立更重要的是內心。一個擁有獨立內心的人,才會更愿意獨立思考。
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肯定他,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世界。而不是壓制。
鼓勵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他自己總結經驗,允許孩子嘗試,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出現(xiàn)偏差家長可以修正,但不能壓制。
以前做人力資源的時候。面試了很多人,有一些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們會把別人的經驗玩的很好,但當一個陌生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是最容易投降的那波。因為在他們的知識庫里,沒有面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沒有經驗可談的時候,他們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今天我和我兒子玩中國地圖,他拿著內蒙古的板塊,一會兒說像一個恐龍。一會兒說像一個電話。一會兒說像一條魚,一會兒又說是只鳥,原諒我,電話我還能看出來點跡象,其他我真看不懂。可不論我看不看得懂,我都不會對他說,哪像一只鳥?你凈瞎說。
鼓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看世界,本身就是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最好方式。
以上。
我是康少媽,公眾號康少媽愛康少的作者。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和我一起討論養(yǎng)娃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