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無條件養(yǎng)育》一書的讀書筆記(之一)。
有了孩子之后,家長們恨不得把所有的愛全都給孩子。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愛的方式都可取。關鍵是什么呢?不是我們有多愛孩子,而在于我們?nèi)绾螑鬯麄儭?/p>
你對孩子的愛,是出于什么標準呢?
是因為“孩子做了什么”,比如是否做到了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guī)定的某些標準?
還是,僅僅因為“他們是誰”,與孩子做了什么、成功與否、乖巧與否毫無關聯(lián)?
前者,作者稱為“有條件養(yǎng)育”;而后者,則稱為“無條件養(yǎng)育”。
案例分析:
作者的女兒阿比蓋爾在過完4歲生日后的幾個月里,經(jīng)歷了一段困難時光,這可能與家里一個新競爭對手的到來有關。她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變得更加抵觸,經(jīng)常故意說難聽的話、大聲尖叫、用力跺腳;常規(guī)活動和變化很快升級為一場意志力的對抗。我記得一天晚上,她本來答應我們晚餐后就去洗澡,但沒有做到,我們提醒她所做的承諾,她開始歇斯底里的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我們要求她盡量安靜,可她卻再次發(fā)出尖叫聲。
現(xiàn)在問題來了,當阿比蓋爾最后安靜了下來,那么我和妻子是否應該像往常那樣擁著她躺在床上給她講故事?
有條件養(yǎng)育的做法:
不,如果我們像往常那樣進行愉快的活動,那就是對她不良行為的獎勵。這種活動應該暫停,我們要溫柔且堅定地讓她知道,她為何要承擔這種“后果”。
這種養(yǎng)育方式,是不是很熟悉?
作者說:“這種嚴厲手段會在某種程度上令我心滿意足,因為我已經(jīng)被阿比蓋爾的反抗深深激怒,這會讓我感覺自己作為家長正在樹立自己的絕對威信,正在讓她知道這種行為不被允許。我找回了控制權(quán)。”
有條件養(yǎng)育認為,給她講故事或用其他方式繼續(xù)向其表達我們的愛,只會鼓勵她變本加厲地發(fā)脾氣。她會發(fā)現(xiàn)吵醒了弟弟也沒關系,拒絕洗澡也無所謂,因為她會將我們的愛解讀為對她剛才所作所為的強化。
有條件養(yǎng)育從根本上抱著深度憤世嫉俗的理念,認為對孩子的認可就是對其不良行為的默許。
那么,無條件養(yǎng)育可以怎么做呢?
我們應該像往常一樣擁著孩子講故事。但這樣做并不代表可以忽視發(fā)生的一切,無條件養(yǎng)育不是放縱孩子為所欲為的同義詞。(在暴風雨之后)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孩子共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給阿比蓋爾講完故事后就是這樣做的。如果她確信自己的行為不會削弱我們對孩子的愛,那么無論想讓孩子吸取什么教訓,實施起來都會更容易。
無條件養(yǎng)育理論認為,孩子的行為不過是其感覺、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達,簡言之,重要的是實施行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為。孩子之所以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其中一定有許多不同的理由,其中有些理由會彼此緊密聯(lián)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許多個性,但大部分取決于他們?nèi)绾纬砷L,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他們是否能夠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我們認為自己做了什么(或發(fā)誓沒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對我們行為的感受及其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