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小出國到底好不好?

2013-5-31 14:54 轉(zhuǎn)載

這孩子這年紀能有這么成熟的想法,真不容易。 
吼吼,為這樣的孩子鼓掌。 
--------------------------------------------------- 
【觀念】 

出國,這一直都是一件很受爭議的事兒,尤其在中國的學校,永遠都會弄得滿城風雨。 

聽到這種事兒,有人開始四處打探,有人積極參加到傳播小道消息的行列,還有人會罵爹罵娘、去看這孩子的父母是不是貪官。中國的教育體制如此殘酷,再加上出國圈子本來就魚龍混雜,大體的環(huán)境讓我覺得這些心態(tài)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覺得在這件事上,國人還是少了一些理智的分析。 

出國這件事兒大概有幾派:有的人是家里有錢,孩子從小上國際學校,護照的封皮都不是天安門國徽,壓根就沒有考慮過日后的中高考找工作;還有的人或許限于家庭條件等因素,很堅決地說不出國。但大多人都持著一個模糊的觀念,就是大學或者研究生再出國。 

我也不知道人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大學再出去是因為什么,家庭條件只能供四年?舍不得孩子?怕孩子融入不好?我覺得主要的一個因素,還是很多人對出國這件事兒沒有理性研究過。 

比如其實我一直以來也都是“大學出國”這個觀念的追隨者,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知道還有能出國上高中這條路,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我初一聽到“高申”這條路后如此堅定地決定高中出國的一個原因。 

大多數(shù)人或許都覺得高中孩子還是太小,并且再加上大多數(shù)的出國機構(gòu)都是在宣傳申請大學這一方面,對高中出國的了解幾近沒有,所以才“隨大流”,天天嚷嚷著要讓孩子在大學的時候出去。 

但我就在想,中國這么多學生,都要大學時出去,又有幾個能上最最頂尖的大學?哈佛耶魯一年在中國招幾個?所以未來大學留學也會慢慢地像小升初一樣擁擠不堪。 

好玩兒的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極其有信心,覺得孩子在國內(nèi)初中高中混完8年就立刻能上美國學校,而且是美國的好學校。這個邏輯豈不是很逗? 

更加可笑的是另一個觀點,國人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出國不是一件難事兒:或許是因為國外錄取不是看排名,而是看面試,看的是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所以家長們都不讓孩子努力了、不讓孩子讀書了,整個高中三年孩子就是在課外搞搞學生會之類的活動,最后跟人面試的時候也是講這些用家長的錢和虛榮心堆起來的晚宴和聚會。 

我只能說這樣的高中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去高考。至于我們說的“國際班”,那或許一個騙人的玩意兒吧。試問一個國際班的學生一年讀幾本書?這就是為什么我覺得與其高中在備戰(zhàn)高考的題海中或是國際班的紙醉金迷里度過,還不如出國去上高中。 

【愛蓮說】 

人們覺得準備出國是一個容易并且墮落的事兒,而且在國外的生活很容易。我覺得這個觀點一部分是對的,因為確實我從很多“高申黨”的身上看不出什么值得我敬佩的精神,比如毅力。但這個世界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好孩子,比如今年SPS在北京錄的另一個女孩,她SSAT 99%并且讀書無數(shù);又比如說我,可能有人覺得我有點厚臉皮了。我覺得那個女孩、我、還有很多真正努力的人仍然是存在的,并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證明——“走出國這條路的并不只有富二代和痞子”。 

我在新東方上課的時候,坐著的經(jīng)常是穿金戴銀且不聽講的大小姐,一出大門就有男孩把她領(lǐng)上豪車。但我覺得他們沒有影響我,也影響不了我。我只是在我自己的這條路上慢慢地、堅定地走著,這也足夠了。很多人說不想高中出國是因為怕遇到品質(zhì)不好的孩子,或是一個人出去容易被美國“自由”世界里不好的東西所污染,但其實重要的還是自己。 

一定讓自己努力成為一朵蓮花。 

【香蕉人】 

前一陣白巖松來了一趟我們學校,在發(fā)表了一堆很圓滑的觀點之后又提到了出國這件事兒,他說:“我不希望孩子太早出國,至少要到大學畢業(yè)之后吧,免得成為香蕉人?!彼挠^點我暫且不評論。 

我很喜歡和身邊的老師聊天,從班主任到副科老師再到學生處,和這些老師聊天讓我受益匪淺。但提到出國這個問題,老師們雖然支持,但很多都抱著“這么小出去不好”的觀點。 

從白巖松到我的老師們,我覺得他們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某種程度上說很對,只不過我們要細細分析。 

初一時我們舉行過一次辯論會,辯題就是“高中出國好不好”,辯論會嘛,就肯定要有辯論的方法和技巧,這時候人們也不太關(guān)心自己言論的理智與否了。結(jié)果是我們正方輸了。反方的觀點主要是——“這么小,我們的價值觀還沒有定型”。對于這點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論據(jù)去反駁,也成為了那次辯論會最大的遺憾。有意思的是,反方提出這個觀點的正是那個啟發(fā)了我出國的男孩。 

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整個高申過程,我對這件事兒又有了自己新的看法。 

 對于白巖松口中說的“香蕉人”,我覺得我想成為都不可能。香蕉人是指那些(夸張地說)連中國話都說不利落的人,像駱家輝那樣的。但像我這樣的,老北京的兒話音用得比誰都熟,以后出了國抄起電話給父母打電話也都是“哥們兒,怎么樣啊”,怎么可能成為大舌頭的“香蕉人”? 

 這是從表象來看這個問題。深層看,出了國就是要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但并不代表著我們會丟失掉作為中國人的那個角度。出國后接觸的書籍和觀點更多了,多問一問外國人是怎么理解中國的,多看一看外國人是怎樣生活的,多想一想世界原來是這樣子的,多聊一聊問題原來還可以這樣思考的,這才是最大的收獲。且不說到了SPS這樣的頂尖學校后所背負的學術(shù)壓力等等,就憑著人家學校的國際生——來自各個國家的優(yōu)秀學生,我覺得也是值得去跟人聊聊的。上一屆的實驗中學校友、也是現(xiàn)在SPS九年級的一個大哥曾經(jīng)講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你在中國學校穿唐裝,老師會讓你回家換校服去;但你在美國學校穿唐裝,人家會給你鼓掌,說你重視本國文化?!蔽蚁?,這就是問題的根本——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一方面以不平衡的心態(tài)說那些去國外的孩子可能從此成為香蕉人,但一方面,又不會給孩子們提供真正“中國文化”的教育。在我所接觸的美國學校中,每一所都強調(diào)多元化,都強調(diào)對學生文化背景的尊重和弘揚,所以,我只想說,擔心我成為香蕉人,也許是杞人憂天了。 

 但確實,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這方面,我需要自我反省。爸爸每天上學路上都會跟我講要好好到學校背古文,他說現(xiàn)在我的古文功底太差,而且字兒寫得太爛。他還說現(xiàn)在像馬英九這樣的一些臺灣領(lǐng)導人,雖是留美歸來,但毛筆字寫得都很好看,古文方面也不差,值得大陸人學習。比起清末那批小留學生們,或許我們現(xiàn)在欠缺的就是文化上的東西。 

我覺得,文化這個東西是要自己去努力的,視角也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不是說去一個地方、或者不去一個地方,就能夠左右的。在中國也好,外國也好,只要自己有著那顆希望探求中國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心,就一定不會成為香蕉人。 

【適合與否】 

我覺得判定出國好壞還取決于個人。 

拿我來說,我早就說過我因何萌生了出國的想法,是因為我覺得在中國這所學校里不快樂,只學到了很少我真正熱愛的東西;此外,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開放且強大的國家,我就是要過去學知識然后回來幫助我的國家。這兩個理由對我來說已經(jīng)很充分了。我覺得我自己有能力、并且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和探索、想達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我才出國;但要是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歡國外的教育方式,或是在國內(nèi)能學得更好,那完全可以不出國。這是件因人而異的事兒。 

 最最令我感到可笑的是,一幫人,都是要出國的,只不過有的高中走、有的大學走,但是有些人非要去批判那些早出國的。其實我們可以把“國”字換成“鍋”字——一鍋菜,都是要出鍋的,只不過有的炒時間短了不會熟,有的炒時間長了反而會老,這和鍋的好壞沒關(guān)系,和炒菜的人也沒關(guān)系,只和這鍋里的材料有關(guān)系。我們都應(yīng)該清楚自己是哪棵菜。 

我覺得,家長們應(yīng)該多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適合哪種教育方式,并讓孩子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學習方式。有人光告訴孩子:“要過自己所愛的生活”,但卻不能履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未來又怎么可能達到真正的思想?或許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各方面總是被限制的一個因素吧。 

大家大可放平心態(tài),慢慢來,都會出鍋的,多炒會兒、少炒會兒,又怎樣呢? 

【煎熬】 

我覺得我上一段話的最后一句話很找抽——“多炒會兒又何妨?”——大家會罵我,你是跑了,我們孩子還要中考呢!其實通過這件事兒又可以看出我們對國外生活了解不夠,缺乏理性分析。 

我在華盛頓附近的Episcopal High School參觀校園時,一個白人男孩領(lǐng)著我們走。整個校園雖不是很大,但或許因為是冬天,整個校園都突出著一個“白”字。我走了20分鐘,沒有見到一個黑人或是亞洲人,全是“白”人?;蛟S我唯一見到的就是一個遠處的黑人的背影。對于現(xiàn)今有的美國學?!?0個國際生70個都是中國人”的現(xiàn)象,這所學校簡直就是個福地。亞洲人少、再加上離華盛頓近,這所學校我很喜歡。但我如此想去這所學校并不是因為它華人少,而是因為白人多。 

這所學校的白人不太友好,因為沒人對我們說Hi,帶我們參觀的白人男孩從頭到尾也沒露過笑容。這讓我不爽的同時又很開心。我想,若是我來到這個學校,八成會受到歧視,而我接下來四年的任務(wù)就是運用我的智慧去消除歧視,贏得他們的尊重。在這幫白人里想達到這個目標會很難,但我要是真的做到了,就會徹底改變我的人生。 

我的思路或許和大家有些不一樣,我祈禱上帝賜給我更多的磨難,我覺得這就是像在打游戲一樣,受磨難的時候很難受很痛苦,但痛得同時就是在給自己攢分,當分數(shù)夠了我就可以晉級,最終通關(guān)。當我把磨難“游戲化”之后,我反而更加渴望磨難、痛苦,因為它們能給我更大的喜悅。這個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還源自于我在Stevenson School面試的前一個晚上,并最終在領(lǐng)到Deerfield錄取通知時發(fā)揮作用,這是后話,先賣個關(guān)子。 

從Episcopal這件事兒上看,我就知道在美國的生活會有很多不如意。中介也好、學生也罷,他們會看到、或強調(diào)出國的陽光面——老師關(guān)心你、課外活動豐富、沒有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但我覺得去美國的苦難更多是心靈和精神上的。這種心靈和精神的痛苦,表面來看沒有中考、高考天天做題痛苦,但實際遠痛于中考高考。人遠在異鄉(xiāng)的絕望、孤獨、迷茫,難道不比靠在父母身邊做題可怕?難道有人自殺只是因為數(shù)學沒及格?還是我們都忽略的其他藏在分數(shù)背后的因素? 

爸爸很嚴肅地跟我講,他是把我“扔到”美國去了。確實,到時候我會是一個人,雖然科技發(fā)達但畢竟父母不在身邊。我不會交到很多朋友,因為SPS那種學校里的孩子都各有各的思想,他們也許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深入你的心靈和你成為知己。這種態(tài)度或許悲觀,但我完全可以預感到,那是個比魔鬼訓練營還魔鬼訓練營的地方——他們讓你好吃、好住、好學,但同時又讓你的心靈極度孤苦。阿蘭德波頓說,人的個性的消融從兩個方面——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個性的消融,和存在于孤獨寂寞之中的個性的消融。我們生活無非就是要試圖去掌握這二者的平衡,或者盡力讓自己的個性不被消融。到了美國之后,這個平衡就要由我們自己來把握了。 

大家說出國是享福,這是對的,因為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了、不用吃危險食品了;但同時,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那些內(nèi)心深處的苦楚與鄉(xiāng)愁,或許絕不是李白他們的幾首思鄉(xiāng)詩就可以概括的,也不是留在國內(nèi)的人所能理解的。 

爸爸把我“扔”出去了,他說要練練我,要讓我成為一個男人。他說等我把SPS的苦都吃完了,慢慢地視野才能更開闊,面對未來人生的磨難才能更淡然。同時他又批評我,說我沒資格去抱怨,因為我能得到現(xiàn)在這些東西已經(jīng)是太好太好了,天時、地利、人和。我知道既然出去了,就不能負了爸爸,也不能負了“我是個男人”這件事兒,我是嚴肅的。 

【結(jié)語】 

出去也好,不出去也好,人生的路很長,重要的在于選對自己要的。不是說因為所有人都大學出國,大學出國就一定好,當然也不是說高中出去就好,或是留在國內(nèi)就一定沒前途等等。 

很多體育廣告都能引人深思——凡事無絕對——在這件事兒上要辯證地看,而且要有平衡的心態(tài)和視角。 

對于什么時候或是該不該出國,以上只是我的一點小看法。新東方給自己的中介起了個名字叫“前途出國”,前途出國前途出國,說白了重點還是“前途”二字。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奮斗,又何必那么較真?反過來,這篇文章從下午寫到晚上,寫到最后我倒要問我自己一個問題,留給我自己日后思考:“出不出國、在哪個十字路口做選擇、走哪條路…….這等等等等,又真的那么重要、那么需要較真兒嗎?” 

Tiger Gao:今年被St.Paul's School錄取的中國孩子。


回應(yīng)1 舉報
贊3
收藏
12年前
關(guān)鍵還是看孩子本身吧。
說個我身邊的例子。洋洋的堂姐在國內(nèi)剛上初一時因為她爸的工作調(diào)動舉家遷往美國。她也跟著去美國讀書了。后來等到她在美國上到高一的時候,她爸又因為工作調(diào)動回國了。但是她卻繼續(xù)留在美國上完高中通過SAT考試進入了美國的高校。
據(jù)她說她當時就讀的中學中國學生也不多。我聽嫂子說和她同校的一個男孩子去美國后因為脫離了父母的管教。每天瘋玩濫交朋友。據(jù)說那孩子出國前在國內(nèi)成績還可以在父母眼里也是一個“乖乖仔”。言下之意是這孩子自律性那么差,那么早送出去都被毀掉了。
我要不要在洋洋上高中時就送他出國讀書還是要看他是否自律性格是否成熟。他要是能像這帖子主人那樣有看法的話,我也會放心的送他出去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xjmomo
xj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