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每天如果作業(yè)寫完的早,都會跟他老爸一起看幾集肥皂劇,美劇也有,國產劇也有。
前些日子看完了《炊事班的故事》,最近開始看起了《武林外傳》。
想當年《武林外傳》風靡之際,我卻對它很無感,沒怎么看過。如今跟著這兩人時不時混上一集,居然發(fā)現這個劇不僅僅是夸張搞笑,竟然還經常結合當下的現實情況燉雞湯。
比如昨天晚上看的那一集。
邢捕頭興沖沖地跑到同??蜅?,沖著一眾食客宣布說:鎮(zhèn)上邱員外家的二少爺下棋贏了圍棋國手,為了慶祝,特擺宴席,請大家去吃魚翅火鍋。
食客們聞此,紛紛撂下筷子跑去吃大餐,佟掌柜眼看著客人們跑單,怒火中燒,欲哭無淚。
大家以為她是嫉妒人家的魚翅火鍋,然而,她真正心里不平衡的地方是,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yōu)秀,可是自己家的那個小姑子莫小貝除了捏泥人搞得自己渾身上下臟兮兮之外,卻沒一點兒拿得出手的本事。
在得知秀才會下圍棋的時候,她拿出早就買好的圍棋,命令秀才當老師,去教莫小貝下棋。
邢捕頭又一次興沖沖地跑到客棧宣布說:西街郝掌柜家的三公子在縣里舉辦的少年琴賽上獲得了第二名,為了慶祝,郝掌柜請大家吃野味。
一眾食客又爭先恐后地跑去吃野味。佟掌柜再次陷入焦慮,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彈琴,自己家的也不能落后啊。于是又命令會吹笛子的白展堂開始培訓莫小貝。
邢捕頭再一次跑來宣布:東街宋寡婦的千金在翰林院舉辦的書法大賽上獲得了第一名,為了慶賀,宋寡婦也要設宴請大家吃小蔥拌豆腐。
一眾食客再次一哄而去。佟掌柜嘲笑宋寡婦請客請的寒磣,說如果自己請客肯定比這強,卻被邢捕頭一語道破天機:你有什么可請的,你家莫小貝有那本事嗎,人生的起跑線上能看到她的身影嗎?
再次受到刺激的佟掌柜一萬個不服氣,又命令郭芙蓉去教小貝書法。
三管齊發(fā)之下,小貝不堪重負,大叫著說自己學不會也不想學,佟掌柜耐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不想學也得學,人生的起跑線,你已經落后了,再不抓緊,你這輩子就完了!
眾人對此看不下去,勸佟掌柜問問當事人小貝的意見,看她自己到底想學什么。小貝扯了半天說不是想學串糖葫蘆就是想學做糖葫蘆,氣得佟掌柜最后逼她必須在琴棋書畫里面選一樣來學,無奈之下,小貝選了學畫畫。
佟掌柜備受鼓舞,馬上花錢請了最好的先生上門教畫。先生無意間在小貝的房間里發(fā)現了小貝捏的泥人,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驚為天人,于是畫也不教了,帶著小貝跑去挖土和泥捏泥人玩了一個下午。
面對佟掌柜的質疑,先生問了她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讓小貝學畫畫?
佟掌柜說:為了不要讓她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先生又問:那起跑線在這兒,目的地在哪兒呢?
佟掌柜說:我怎么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唄!
先生說:既然都沒有目的地,那設置起跑線還有啥意義?
佟掌柜啞口無言。
接著先生繼續(xù)說:要搞清楚為啥讓孩子學,為了她的興趣自然好,可以陶冶情操,可為了跟別人比,還不如不學!
最終,佟掌柜幡然醒悟,小貝得以自由地從事她那看上去不太高雅的愛好----捏泥人。
這二十幾分鐘的一集肥皂劇,除了穿插必不可少的搞笑橋段,簡直是在用白描的方式揭示著當下的一個教育問題,一點兒不拐彎抹角一點兒不含蓄,包括那句已經被說濫了的“人生的起跑線”問題。
我邊看又邊想起了很久之前就開始糾結的一個問題:父母讓孩子學這學那,肯定都是抱著為孩子好的初衷,真心不容置疑,然而問題是,你說你這么做是為孩子好,我說我不這么做也是為孩子好,那么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為孩子好,這有沒有一個真理?
這個問題太復雜,我越想越亂,后來跟一個年長的同事聊天時說起這個問題,她說她覺得真理之一應該是有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這也正是此劇傳達出的一個信息。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到底是為了孩子的興趣發(fā)展,還是自己莫名其妙被捆綁在了“同輩壓力”里無法自拔。
“同輩壓力”的英文叫做peer pressure,指的是同輩人互相比較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通常,對于這個詞的討論多用在青少年身上,因為他們總是很在意身邊同齡人的看法,會想方設法融入進去,進而由于壓力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而這種現象絕不只是局限在青少年身上,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常常被此綁架而不自知。
在我之前介紹過的那本書《男孩就該有男孩樣》中,作者寫了這樣一段話:在男孩的人生中,有一種壓力比同齡人的行為重要得多,那就是我們這些家長自身所承受的同齡人的壓力。看到朋友的兒子參加了大學籃球隊,有多少父親會忍不住鼓勵自己的兒子多打籃球呢?看到朋友的兒子比自己的兒子更加忙碌,有多少母親會讓兒子報名學習更多的跆拳道或者鋼琴課程呢?
然而說家長們“不自知”也不準確,因為在書中作者還這樣說:以我的經驗來看,每個合格的家長都能夠憑著直覺知道,什么對孩子有益,什么無益。問題在于我們忽略了自己的直覺,急匆匆地加入望子成龍的父母大軍,督促孩子要出人頭地,脫穎而出。
作者寥寥幾句,直戳要害,讓人無法不反思不重新審視作為父母的自己。
我也由此想起了自己給兒子報興趣班的經歷。
兒子上興趣班始于三歲上幼兒園,之前對此事完全沒有在意的我突然發(fā)現身邊的家長在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時聊的全是上興趣班的問題,圍棋、鋼琴、英語、語言藝術,五花八門,搞得我也是如墜迷霧,糾結不已。因為我那時并不清楚兒子對什么感興趣,不知道該做何選擇,可是什么都不學吧,自己又有些過不去。
有一天,跟兒子一個同學的媽媽聊天,她說她好不容易去少年宮搶到了一個鋼琴班的名額,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兒子對鋼琴感興趣嗎?
她說:興趣?興趣不都是家長堅持來的嗎?
那一刻,我有些吃驚,但同時心里也明確了一件事:我雖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我知道了不做什么,這種“堅持”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那時剛好小區(qū)里一個藝術培訓中心開業(yè),我?guī)鹤尤ピ囌n,試完了之后他主動說要報名來上課,我聽了并沒有太多欣喜,反而有些五味雜陳的感覺,心想他那么小,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而且我很擔心自己到底是在尊重他的意見,還是更多的因為周圍的壓力。一邊想著這對他也沒壞處,一邊在糾結這是不是在為自己的私心找托詞。
一轉眼兒子已經在這里上了六年,除了偶爾上畫畫,主要上的是陶藝,也是就莫小貝喜歡的捏泥。我不會欣賞,還常常發(fā)生把類似他捏的犀牛說成是兔子的悲劇。不過,他依然樂此不疲。
六年過去,他成了這里最“老”的學生,因為這里一般是招3-8歲的小朋友,像他這么大的沒幾個。于是,前些日子我跟他商量說,要不上完剩下的課就停了吧,成天跟一群小BB混一起!
誰知他一臉疑惑地問我:興趣班不是要看孩子自己的興趣嗎?
我說:是的,沒錯!
他說:那家長干嗎說這說那?你叫我上我就上,你不叫我上我就不上,我還能有興趣嗎?
于是,我又去續(xù)交了一年的學費。錢不少,但我心里挺放松,好像因為確定了這不是因為我個人的壓力,突然很有一種道德高尚的感覺。
然而,道德高尚的同時,我也常常忍不住旁敲側擊,比如假裝不經意地說某某某報了什么班學得挺好的挺有意思的,你要不要也試試之類。
他一本正經地回應:報那么多班干嗎?選一兩個自己最喜歡的不就行了!
我問他:你最喜歡什么?
他說:陶藝和羽毛球。
沒錯,除了堅持了六年的陶藝,羽毛球也從一年級學到現在了。雖然一個星期只學一次,還常常因為訂不到場地而停課或者臨時改成上籃球,他還是每個學期都堅持要報。這學期還鼓起勇氣報名參加了學校的羽毛球賽,雖然第一場就打輸了。
這讓我想起暑假里學陶藝的地方要開一個“大師集訓班”,有老師跟我推薦,問我要不要給兒子報名,畢竟是要交錢的。但馬上另一個在這里教的比較久的熟悉兒子情況的老師很委婉地說:這個可能他不太適合,這個需要水平高一點的小朋友......
所以,他“脫穎而出”的日子可能是遙遙無期。
然而,我總不能像佟掌柜一樣,盼著他出息了也好有機會大擺宴席。
每次聽到誰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yōu)秀,我也不是完全無動于衷,也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同輩壓力。有時,跟朋友聊天,我們還會自黑說:我們就是那種人,現在說別人給孩子報了那么多班根本沒必要,以后看人家孩子那么優(yōu)秀自己還后悔!
但是不管怎樣,我都必須時刻提醒著自己,這種壓力只能夠止于我這里,不可轉嫁。不為別的,只為讓我們兩個都活得舒心一點也好。
最后,我發(fā)現劇中還很巧妙很用心地揭露了一個父母們常常自欺欺人的小伎倆,就是佟掌柜給出琴棋書畫讓莫小貝選那段?,F實中我們也常常會這么做,比如給出幾個選擇讓孩子選,哪怕這幾個都不是他的興趣,最終孩子選定了之后,我們就會說,看,這是他自己選的,又不是我們逼他的!
可是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只是被蒙蔽一時而已。而我們,在處處是陷阱的父母路上,千萬不可大意而蒙蔽了自己。
本文首發(fā)微信公號“加加媽媽”(qiyiguoji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