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賦》和《紅與黑》交替在看,總有一種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的錯亂感。發(fā)現(xiàn)甘羅和于連居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忍不住寫出來比較一下,很有意思啊。
甘羅,祖父甘茂為秦朝宰相,后因朝堂斗爭失敗逃出秦國,客居齊國,后死在魏國。十二歲時出使趙國,憑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取得城池16座。被封為上卿(相當(dāng)于宰相之位),后不知所蹤。
于連,生于農(nóng)家,年少聰穎好讀書,因不像父親兄長善于務(wù)農(nóng),被家庭嫌棄,崇拜拿破侖,一心想跨越階層,最后功敗垂成。
這兩個人的共同點都是年少聰慧,野心極大,為成功不擇手段,自視甚高卻無道德底線,結(jié)局草草收場。
甘羅事跡較少,一是說服張?zhí)茡?dān)任燕國丞相,二是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讓河間五城給秦國,所用方法均是威逼利誘。且于私德說服張?zhí)圃谇埃节w國背叛張?zhí)圃诤?,于幫交連燕攻趙在前,叛燕助趙在后。司馬遷評價: 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戰(zhàn)國末年,雖然各國謀略漸行詭詐,但以秦國當(dāng)時國力并不需要多此一舉,因此,此舉并非謀國,只為謀身,一定不容于秦王,所以十二歲封為上卿以后就不知所蹤。
于連的經(jīng)歷就清晰多了,幼年時因不肖于其父兄,受家庭排擠,少年時受拿破侖鼓舞,一心想要出人投地,但因階層躍升通道變遷,前路迷茫,于困頓中想通過征服上流社會的女人來征服自己渴望的階層。最后在看清道路,成功唾手可得時被情人舉報反噬,最后判處死刑。
于連這個形象很有代表意義,我們在罵一個孩子不好的時候會說“不肖子孫”,是指一個孩子跟他的祖輩,父輩不像,康熙對雍正的最高評價是“深肖朕躬“。所以很奇怪,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像自己,是因為可以路徑依賴,但是其實只有不像自己的那個孩子才是階層變遷的希望。
不像父兄的于連在家庭的歧視中長大,他以拿破侖為奮斗目標(biāo),一心想成為人上人,也有能力達(dá)到自己的夢想,可惜幼時沒有與家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憤怒的時候有自毀傾向,很難信賴他人,迷茫的時候無人指引,走了一條以征服有夫之婦來征服階層的錯誤道路。
這兩個都是野心與能力匹配的孩子,而且早慧,小小年紀(jì)就目標(biāo)明確,信念堅定??上麄冊诹幧嫌蔚倪^程中都對人性太過悲觀,人性是灰色的,動則如水,引向哪里就會流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