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福建省教育廳召開2020年春季學期中小學開學工作視頻會。會議明確:全省自2020年4月7日起分類分批、錯時錯峰開學。
(人民網報道截圖)
目前全國已經有17個省級行政區(qū)(不含港澳臺)官宣了開學的時間,有的地方部分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學了。
許許多多被“小神獸”折騰得夠嗆的家長們看到這類的新聞,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神獸們4月有望回籠了~
在這個超長寒假里,許多孩子也像是鳥兒在籠子中被放飛一樣,完全喪失了時間觀念。
有的孩子做作業(yè)拖拉就算了,叫睡覺他不睡,該起床沒起,賴床不上網課的娃就是這么有“骨氣”:
(來源:新浪微博@地球托兒所)
家長們擔心:這快開學了,要是到了新學期還這么沒有時間觀念可咋辦?
鄰居王女士的女兒今年7歲,聰明伶俐,惹人喜愛。前幾日聊天,她卻為女兒苦惱。
“每天晚上8點開始叫她洗澡,收玩具就要半個小時,有時候十點多還不睡覺。早上起不來,做作業(yè)也慢吞吞?!?/span>
“沒有時間觀念,以后開學了怎么辦?“
王女士有些焦慮。
她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沒有時間觀念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會更大。
就拿家長們最重視的升學問題來說吧。這幾年中高考期間,發(fā)生多起考生記錯考試時間無法入場的案例,影響了這些孩子的前途發(fā)展:
沒有時間觀念,還可能會給人留下不負責、不靠譜的印象,錯失人生中許多重要機會。
因此,在孩子小時候,特別是最近新學期將要開學前的時間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尤其重要。
孩子真的很難感知時間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光難買寸光陰。”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span>
不少父母從小就讓孩子把這些名言警句牢記在心,但是孩子做事卻依然拖拖拉拉,家長除了催促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其實,不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而是時間太抽象,孩子根本體會不到。
有一次,我們全家要去動物園玩,所有人都準備好了,就等6歲的表弟。
他在門口慢吞吞穿鞋,鞋帶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又去上廁所,把家里人逼急了,不停大聲喊他:“快點!”
而表弟坐不緊不慢地答:“為什么要快?我們去早了,說不定那些動物還沒吃早飯,不肯出來呢!”
這樣的場景,也許每個媽媽都不陌生。
去公園玩滑滑梯,說好再玩10分鐘的孩子,時間到了卻拉著滑梯扶手死活不放手。約定的時間到了,孩子嘴里雖然回應著你的提醒,卻一點沒有放下玩具的意思。
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10分鐘我們能做多少事?每個成年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不少孩子真的沒有概念。
大人嘴里的5分鐘、10分鐘,孩子是有在數學課上學過,可是根本不知道是多長時間,也就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
心理學家發(fā)現: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fā)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于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沒什么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8歲上小學后,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
從3歲到7歲,孩子的大腦一直在發(fā)育,腦容量不斷增加,神經元鏈接不斷增加,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對家長、老師提到的幾分鐘、幾小時時間能快速反應。
(圖片來源/網易)
針對孩子時間概念模糊的問題,我們可以買一個可愛的小鬧鐘,或者可以轉動的鐘表盤,教孩子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并告訴他們三根針轉動帶來的變化,讓他們學會觀察時間。
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時間的多少,比如:
1、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我們就可以吃飯啦!
2、再過30分鐘爸爸就會到家了。
3、你還可以看10分鐘的電視。
4、我們煮飯需要15分鐘的時間。
5、姐姐1分鐘可以跳繩200下,哥哥1個小時可以做2張試卷
......
這些具體的提示,都能讓孩子明白時間的長度和寬度。
時間先后順序?傻傻分不清
這個寒假,3年級的龍龍可把媽媽氣得夠嗆,他的媽媽介紹自己的孩子在寒假期間是這樣寫作業(yè)的:
寫兩分鐘作業(yè),拿起玩具玩了五分鐘;
媽媽提醒后,放下玩具寫了三道數學題,就跑出去上廁所了;
又回到房間寫了五分鐘,打開冰箱找了杯酸奶喝,喝完后十分鐘過去了;
終于把數學作業(yè)做完了,本來該開始寫作文了吧,可是媽媽進屋檢查的時候,卻發(fā)現他在看課外書……半小時的作業(yè)量兩小時才完成。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孩子沒有時間順序的觀念,小孩子的精力本來就比較有限,再加上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重,所以經常出現本來干著一件事,一會兒就去做別的了,再過一會兒又被其他事物吸引又轉移了視線。
缺乏時間順序感會讓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缺乏調理,辦事的效率也不高。
其實,為了解決這個情況,我們可以給孩子(或讓孩子自己)定下學習任務的完成時間,每個時間做什么,然后再做別的事情!
比如:7點到7點半做語文作業(yè),然后休息3-5分鐘,繼續(xù)做數學作業(yè)。
一個7歲孩子的作息時間表
制作時間表,除了能讓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時間變化與自己生活事件的聯(lián)系,還能讓即將開學的孩子提前適應規(guī)律的作息。
有次去朋友蘇珊家做客,她兒子剛放學回家,剛進門,蘇珊就大喊:“快去洗手,外面臟死了!”
孩子剛走到衛(wèi)生間,蘇珊又尖叫一聲:“怎么不換鞋呢,快去換鞋!”
孩子又跑著去拖鞋,蘇珊又去拽孩子的衣服:“全是土,快點脫下來!”
最后,孩子又氣又急,衣服沒脫,手也沒洗,賭氣鉆進自己的小屋里。
蘇珊嘆口氣:這孩子又磨蹭又不聽話,真不好管……
其實,哪里是孩子的問題呢?是家長督促太多,操心太多,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做事的節(jié)奏。
家長事事督促、責罵,到后來父母為節(jié)約時間一手包辦,慢慢的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孩子沒有了主動權,慢慢變得拖拉,反正事事都有家長的提醒,他就會習慣了聽話、被安排。對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有害無益。
“知心姐姐”盧勤老師認為:“孩子不會管理時間,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給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時間的自由。 ”
所以,家長要學會適當“偷懶”。
如收拾書包、整理房間,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yǎng)獨立的習慣。
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家務(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孩子做事情不到位,家長必須批評的時候,也可以用更加溫和的語言代替催促、指責,孩子更容易接受。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胡可帶著孩子去吃大餐。
可是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對于飯菜并不感興趣,反而心心念念著新玩具,并且強烈要求媽媽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遭到媽媽的反對后,小魚兒立刻送上“魚式怒目”,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胡可一家,圖片來源:新浪網)
眼看著兒子在鬧情緒,胡可沒有直接呵斥,而是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變成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后......”
看完節(jié)目的觀眾不難發(fā)現,胡可真的算是一位高情商的媽媽。
她懂得在兒子鬧情緒時,第一時間以“我知道”的句式及時反饋,耐心地安慰兒子。但還是堅持,這個時間是吃飯的時間,只有完成了吃飯這件事才能做其他事情,避免了小魚兒就餐時間的拖拉。
馬上各省都要陸續(xù)迎來開學季了,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在新的學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