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一個謊言?
前不久,上海一位小男孩的簡歷刷屏了。
5歲,認識1500個字,會唱百首古詩,每周寫3篇英語日記,一年閱讀500本英文書,足跡已遍布全國甚至跨出國門,愛好也很高端,喜歡做實驗,平時玩的游戲是數(shù)獨。
簡歷一出,即刻引發(fā)全員焦慮:蒼天,別說我家孩子,我自己都被這5歲孩子鄙視了。
人民日報也緊跟這股起跑線熱潮,推出紀錄片《起跑線》宣傳視頻,就“5歲牛娃到底是自然天成還是定制童年”問題,詢問家長該給孩子畫怎樣的起跑線?
視頻開頭是一個貼著退燒貼的小姑娘,發(fā)著燒,流著淚,勤勤懇懇彈鋼琴,媽媽在邊上大聲責備:“大點聲”,媽媽對孩子的表現(xiàn)很不滿意,指責孩子每天都哭。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而視頻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邊淚流滿面,一邊表達:“爸爸媽媽高興了,我就高興了?!?/p>
不過十幾秒的視頻,看完讓人心酸不已。
更讓人沉重的是評論:
點贊最高的一個評論是:“你們可別說快樂童年了,童年的快樂不是傻玩,承認有些家長不是對癥下藥,但是學了就是好。”
與之截然相反的冷門評論是:“孩子的起跑線是家庭氣氛和睦,父母恩愛并三觀正常,無他?!比欢?,這條評論底下豁然被人反駁:“說得好,你這個loser。”
大多父母都非常在意起跑線,他們拼盡全力“恨鐵不成鋼”,逼迫孩子一定要贏在起跑線,生怕一步輸,步步輸,從此就輸了一輩子??墒聦嵳嫒绱嗣??
知乎上曾有人問: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高贊的答案是: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xiàn)在往死里折騰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你的經(jīng)濟能力,學識修養(yǎng),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了你的孩子從哪里開始跑,往哪里跑,怎么跑。
2
起跑線這事兒,取決于父母
紀錄片《出路》,導演用六年的時間,跟蹤了三個孩子。
農(nóng)村孩子馬百娟,坐在簡陋的教室里讀著課本,夢想是有一天去北京上大學。
可后來,她小學輟學,未成年就嫁給自家表哥,每天挺著肚子聊孩子、尿布和丈夫。父親說:“女孩子遲早是要嫁人的嘛?!?/p>
小鎮(zhèn)青年徐佳,經(jīng)歷過三次高考,終于考上大學。后來娶妻生子、買車買房,終于擠進中產(chǎn)隊伍。他的父母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發(fā)誓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
富家少女袁晗寒,就讀于央美附中,那是很多北京人擠破頭也不一定能進的好學校,17歲的她卻選擇退學,開了個小酒吧。再后來出國留學,開公司出任CEO,父母沒指望她賺錢,希望她開心就好。
《出路》的導演鄭瓊說:“我在最開始,給徐佳講過袁晗寒的生活和選擇。徐佳說,他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接受這種不公平,希望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下一代能達到袁晗寒的狀態(tài)?!?/p>
這是紀錄片告訴我們的,關于起跑線的殘酷真相: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確實跑得更遠更好,但那起跑線的根本--是父母。
讀小學的馬百娟也曾眼睛里閃著光,期待著到北京上大學,每個月賺一千元錢,可這個夢被他的爸爸阻斷了,他不愛自己的女兒么?當然愛,在他的認知里,女兒嫁給一個父母滿意的男人,就是對女兒最好的保護。
徐佳的父母站得比馬百娟的父親更高些,即便家徒四壁也堅持讓孩子高考,寒門再難出貴子,但教育總是能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命運。
這就是起跑線的殘酷之處,馬百娟追不上徐佳,徐佳追不上袁晗寒。
上海那位牛娃,我們只看到他五歲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卻忽略了他父母都畢業(yè)于復旦,均公司高管。人人的起跑線都不同,我拼盡全力追尋的人生終點,或許是別人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起跑線。
“條條道路通羅馬,我還在艱難跋涉,他卻早已出生在羅馬。”
這才是父母焦慮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不如說更焦慮自己無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起跑線。
3
父母怎么做才可以給孩子更好的起跑線?
父母望子成龍成鳳是很自然的期望,但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在孩子身上。父母應化焦慮為動力,把力氣使在自己身上,父母站得越高孩子才能走得越遠。
暢銷書作家王瀟,曾帶著四歲多的女兒參加育兒節(jié)目《不可思議的媽媽》。
王瀟是一位對自己特別“狠”的CEO,把時間管理做到極致,在熟悉的領域獲取成功后,又敢于嘗試新行業(yè),靠自己的奮斗,她的人生站在了比常人高的程度,但她對女兒的教育卻很放松。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王瀟-瀟灑姐
有一次,問問因為不會背誦古詩詞覺得自己不聰明,難過得哭起來,王瀟抱著她安慰:"不是你不聰明,你不會是因為媽媽沒有教你。"
王瀟的育兒觀很自由:"我對問問沒有特別的期待,也沒有確切的計劃。我首先是關注她的天賦,然后因材施教。尊重她的天性吧,我對問問的成長很滿意。"
比起女兒是否贏在起跑線,王瀟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否成為孩子最棒的示范:"我特別害怕問問長大以后,我會對她說媽媽因為你放棄了什么,我希望問問看到媽媽做自己,對她來說會是一種特別棒的示范。"
幸福的是,王瀟實現(xiàn)了她的愿望。
在回答"你長大后想成為誰"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問問大聲回答:"我長大后想成為媽媽。"
當然,父母做好榜樣的同時,也要明白孩子的快樂童年,并不是放任自由不管不問,而是愛孩子如他所是,發(fā)現(xiàn)孩子本來的天性,給孩子提供能力范圍內(nèi)最優(yōu)質(zhì)的教育環(huán)境,幫助孩子長成他自己想長成的模樣。
學霸李柘遠,18歲時成為耶魯在福建錄取的首位本科生;22歲時入職全球頂尖投資銀行;25歲時又考取哈佛商學院。他的母親是一位大學英文教師,很多人向她取經(jīng)到底是如何培養(yǎng)出哈佛高材生的?
她答:"我的教育方式是無為而治,適時引導。我從未刻意定向培養(yǎng)他,但是我會努力引導讓孩子擁有健全人格,優(yōu)良體質(zhì),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他們是母子更是朋友,凡事有商有量,互相鼓勵;李柘遠從小就很有想法也會付諸行動,只要正當合理,有益身心,媽媽都支持??既∫斁褪撬约旱臎Q定,整個過程都是他自己籌備和執(zhí)行的,媽媽只負責開足馬力,提供財力支持。
李柘遠幼時成績并不突出,但媽媽從未逼迫他一定要贏在起跑線。給予他尊重與自由,人生長途上,李拓遠跟著媽媽的步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長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楊瀾曾說:"對孩子而言,看到父母享受工作,享受人生,見到那么大的世界,帶回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這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都渴望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送到孩子面前,但,把力氣使在自己身上,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也會效仿父母,去追逐夢想。
首發(fā)家長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