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是在感慨自己為什么那么不快樂,工作那么忙,工資那么低,孩子那么不聽話,越來越胖......
我們認為人生的快樂應(yīng)該是這樣的,干最少的活,拿最高的薪水,孩子懂事活潑成績好,自己越來越年輕。
如果假設(shè)你很幸運,以上一一應(yīng)驗,你確定自己是快樂的嗎?也許在這些都沒有實現(xiàn)之前,你就已經(jīng)放棄了對“快樂”的追尋,因為在你看來“工作那么忙,工資那么低,孩子那么不聽話,越來越胖......”。任何一個理由都可以終止你的腳步。
難道我們對快樂這一人生目的的追尋本身出了問題?
Emily Esfahani Smith是一名記者和作家。這段話選自她的TED演講《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
Emily認為人生的意義來源于歸屬和獻身高于自我的事物,還有塑造更好的自己。
她認為構(gòu)成有意義人生的四大支柱是: 1,歸屬感:你的內(nèi)在價值以及你對別人價值的認可。
2,人生目的:并不在于你所得而在于你所給。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3,超驗:忘卻周遭,進入忘我的境界感受到自己與更高的真實世界相連。
4,講故事:向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從生活事件中提煉出故事讓你更加清晰,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自己。我們是講故事的人,可以改變講故事的方式。人生不是一連串事件,雖然發(fā)生的事情不能改變,但你可以編輯、解釋和復(fù)述你的故事。
這不同于我們上面提到的以快樂為追求目的的人生。這四點對于兒童成長也有相當(dāng)大的意義。讓我們逐條來看。
1,如何理解“歸屬感”對于人生的意義?
如果是以追求快樂為目的,你可能會放棄發(fā)掘真正的自我價值,了解自己最真實的需求,而沉迷于眼前利益,滿足于暫時獲得的好處,而這可能會帶來后期更大的不快樂。對于兒童教育來說,很多孩子認為作業(yè)多少和快樂大小成反比。作業(yè)多就意味著快樂小。沒有作業(yè)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而事實上,在放棄了通過做作業(yè)努力學(xué)習(xí)的過程之后,孩子會變得懶于思考,抗壓能力差,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可以做好什么,什么事情能帶來更大的快樂。因為如果僅僅是以眼前快樂為目的,長期來看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認為快樂是輕而易舉的,不勞而獲的;相反,如果是以發(fā)掘自己內(nèi)在價值和對別人價值的認可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會很自然的被認為是一種成長,會讓孩子形成“成長性思維”,從而產(chǎn)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并不在于你所得而在于你所給。”?
如果孩子今天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會很開心,認為這是他應(yīng)得的。如果今天被老師批評會很沮喪,甚至?xí)г?,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時你會如何引導(dǎo)孩子?如作者所說,如果你認為老師的表揚僅僅是因為老師給你,看老師的心情,那么表不表揚自己完全是被動的,是建立在老師給你,你得到;老師不給,你不得。這會形成一種很被動的價值觀。如果你認為你的快樂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做出了多少成就,做出了多少值得老師表揚的事情,那么這就是一種很主動的價值觀。會讓你時時想著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去幫助別人,改變世界,獲得更大的成就感以及別人對你的認可。
3,什么是“超驗:忘卻周遭,進入忘我的境界感受到自己與更高的真實世界相連?!?nbsp;
孩子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當(dāng)做一件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時,無論被催多少次,都覺得沒玩夠。冒著完不成作業(yè)的風(fēng)險也要去做,因為這個過程帶給他的快樂是無法衡量的。這就是“超驗”。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如果和孩子的成長相結(jié)合,真正的快樂就是去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從而去體驗“超驗”的感覺。如果你是一個玩樂高無法停止的孩子,那么在玩的過程中學(xué)習(xí)更多物理知識會讓你更快的接近樂高的“超驗”;如果你的“超驗”是寫作,那么去觀察生活多練筆會讓你更快的接近寫作的“超驗”......
4,講故事:向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從生活事件中提煉出故事讓你更加清晰,幫助你理解你如何成為你自己。我們是講故事的人,可以改變講故事的方式。人生不是一連串事件,雖然發(fā)生的事情不能改變,但你可以編輯、解釋和復(fù)述你的故事。
一個失敗的經(jīng)歷會給你帶來什么?一蹶不振?自暴自棄?一次考試不理想,你會怎樣想自己?那么失敗,錯過了競選班干部,是不是變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如果你換個思路,嘗試著換個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它可能會變成,我之前彈琴也會彈錯,但是經(jīng)過糾正,我又彈好了,還通過了考級,說明失敗是成功之母。幾次的不順利真是我成長的過程,會成為使我進步的財富。我的成就就是由一系列的嘗試和一系列的錯誤,以及一次次的進步構(gòu)成的。過去如此,今后也如此。 作者的意思也就是說事件是客觀的,但是講故事的角度是主觀的。你既可以把生活演成悲劇,也可以把日子過成喜劇,一切皆因你是生活的導(dǎo)演。
無論是從育兒的角度還是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這四點都是我們將要追尋的“快樂之源”,也是永遠不會拋棄我們的生存之本。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