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21
新冠疫情使得世界上兩大知名桌游展接連宣告停辦,但桌游向中國挺近的步伐卻絲毫沒有放慢。相反,繼五月之后,國內(nèi)的桌游眾籌平臺又在六月接連拋出一個個重磅的眾籌項目,不把桌游迷的口袋掏空誓不罷休。每當平臺出現(xiàn)一個桌游眾籌項目,我都會帶小馬收看宣傳廣告,從中管中窺豹地對桌游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話說,這天我們看了《化石之旅》的宣傳廣告。未曾想,因此打開了小馬基因認知教育的大門。
《化石之旅》是一款3D的化石挖掘題材的游戲。玩家可以扮演考古學家,在一片“恐龍墳場”之上,輕輕挖開沙石和泥土,讓埋藏了數(shù)百萬年的化石重見天日。小馬一看就徹底迷上了,把宣傳廣告接連看了三遍,然后問我一個問題:什么是琥珀?琥珀其實在這個桌游里不是什么重要元素,只是鑲嵌在土塊積木上的一種裝飾,其他裝飾物還有蛋殼和腳印。
于是,我就上網(wǎng)給小馬找來琥珀的照片,告訴他琥珀的形成過程。講著講著,我腦子里閃現(xiàn)出一部著名的科幻影片《侏羅紀公園》。影片中的科學家就是提取出琥珀中蚊子吸食于體內(nèi)的恐龍血液后,從而克隆制造出最著名史前生物——恐龍。我認為影片中既表現(xiàn)了琥珀的形成過程,又有各種食草及食肉的恐龍,全部影像化呈現(xiàn),應(yīng)該找來給小馬觀看其中的一些段落,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這樣操作了之后,新的問題又來了。每一個小孩子都是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提問機,隨時會觸發(fā)出各種問題,讓家長們猝不及防。小馬看過一些影片片段之后,又拋出一個問題:怎么才能制造一只恐龍?這個問題一時之間讓我感到有些棘手。我以前給小馬講過一些簡單的生物知識,他知道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但這點知識不足以讓小馬理解恐龍的“制造過程”。于是我想到了搬出先前購買的一部少兒生物工具書。
循著書本的介紹,我給小馬講解了細胞的結(jié)構(gòu)與組成,并最終落腳到了遺傳物質(zhì)DNA。DNA中的堿基配對原則,其實十分簡單,只有A與T配對,C與G配對,我認為對于一個近五歲的小朋友來說,配對原則還是很容易掌握的。所以我就在摒棄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的基礎(chǔ)上,給小馬講解了DNA的復制原理。至于DNA復制何時發(fā)生,我也舍棄了屬于十八禁范疇的生物繁殖,而是把范圍縮小到了生物成長階段。我告訴小馬,他之所以能夠長大,完全是因為細胞不斷分裂和細胞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而分裂出來的細胞之所以還是屬于他的,是因為復制出來的細胞遵循堿基配對原則,新細胞的DNA信息和原先的完全一樣。電影中的科學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借助蚊子血液中的恐龍細胞制造出了完整的恐龍,但這只是一種想象,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很難,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做到這一點,影片中再造恐龍只是一種想象。
講解過程中,考慮到小馬的年齡與接受度,遺傳基因知識只是講了一小部分,但小馬理解并記住了DNA及其復制過程。幾天之后,和奶奶一起摘長豇豆、玩皮筋的時候,都會擺出DNA的雙螺旋結(jié)構(gòu)??匆粍t桌游廣告,完成了基因的認知啟蒙教育,這是我之前所沒有想到過的收獲。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馬當路”(mdl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