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的話“童話是騙人的,童話是寫給大人看的”,我在小時候很喜歡看動畫片,又在給孩子讀書時一度很討厭《穿靴子的貓》,認為貓把別人的東西偷來給自己的主人這樣的偷盜行為是不對的。不應該給孩子接觸這個。因噎廢食,可能我只是在偷懶不想因為孩子接觸了就得想辦法引導不能偷盜這個價值觀?可是,看不看這個書道理都要教的啊,這本書里有趣的地方也很多,關注點其他的,像遇到危險怎么解決與避免,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還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孩子把盜賊囤積的財寶歸為己有,即使他后來仗義疏財。這一討論,又是個大問題,撿到財物上交,交給誰?歷險家經(jīng)過磨難找到的財寶要全部分出去?冒險所得非為己有不可貪?何必出門,躺平多好,等別人分享。
在網(wǎng)絡上,我看到“灰姑娘的水晶鞋壓根就不合腳,否則她跑的時候鞋就不會丟。 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不是因為努力,不是因為幸運,因為它的父母就是白天鵝。 為什么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可我還是愿意去相信童話?” 這樣的問題,也看到“童話的美好在于他的純凈,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太復雜,而童話的世界總是那么的簡單純凈,令人向往”以及“關于童話是否騙人這件事情上,也是可以商榷一下的,如果站在水晶鞋,白馬王子等等現(xiàn)實中明顯不存在的東西來看,它確實是假的,但對于故事背后的寓意來說,它就一定是真的?!边@樣的回答。童話故事就簡單快樂就好了,反正長大了,會知道,童話是孩子才懂的快樂。而道理啥的,看看寓言故事去學習也行。
時間過的太快,我已忘記小時候看到圖畫書時的開心,只記得希望孩子看書時多識一些字多懂些道理讓我省下一些說教。又忽而想起,曾看到有個孩子說不喜歡和媽媽聊天是因為……媽媽談心聊天是為了給孩子講道理。說起講道理,大概率是發(fā)生了不好的事情吧,不管誰的錯,孩子總得是虛心聽講的那一個才能讓談話和緩的進行,這樣一想,確實不太愉快。潤物細無聲,也是一種功力!把自己內心的功利性沉淀一下,改為設立一些小目標,讓孩子可以去了解,可以去選擇。隨波逐流,也要有能抗擊激流的能力。觀點不同,可能是因為看問題片面,總體掌握,才有了取舍與對錯。一念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