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孩子的沖突比較多,我在處理問題時也采用了不恰當?shù)姆绞?。因此,在反省并找一些書看,想獲得更多的理論指導。當然,理論是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的。
《正面管教》,簡.尼爾森圣經級別的一本關于親子關系處理的書。
正面管教2650人有 · 評價143 · 書評32(美) 簡·尼爾森(Jane Nelsen),玉冰 著京華出版社 / 2010-09
以下是讀書筆記:
一、正面管教型
和善與堅定并行,有權威,有規(guī)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無論采用以上哪種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發(fā)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這能否實現(xiàn)取決于孩子是否被培養(yǎng)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七項感知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xié)作、協(xié)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tài)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后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jù)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yǎng)出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zhàn)與議題。
二、和善與堅定并行
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并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yǎng)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里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tài)度對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談一談:“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么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后,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記住,生氣的當下,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二、為什么要使用正面管教
關于正面管教,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做”,更應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阿德勒關于孩子及教育的相關基本概念,是我們必須使用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因。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于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购桶柛ダ椎隆ぐ⒌吕?。前者在和后者密切合作后,將他關于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并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后,發(fā)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她錯誤地認為,當自己也表現(xiàn)得像個小寶寶,愛哭,需要奶瓶,尿褲子,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而非充滿愛意。阿黛爾的解釋并非事實,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于她所相信的事實。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樱窃谠噲D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焙⒆有袨榱钊擞憛挄r,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yǎng)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tài)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fā)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6.平等
很少人否認人人平等的正當性。但當它變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時,很多人就會提出反對意見:孩子們沒有與我們一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么能和我們平等呢?其實,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墒牵遣贿M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運用3R方法矯正自己曾經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錯誤。
①承認(Recognize)——“我犯了一個錯誤!”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么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于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托。
8、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摆A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三、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并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聽取你的觀點,并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于別人的贊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四、關注于解決問題
傳統(tǒng)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么。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
關注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么以及其解決的辦法是什么?對此,有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后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項H。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幫助(Helpful)
在一次班會上,老師讓大家頭腦風暴,對兩名因為沒聽到鈴聲遲到的同學討論邏輯后果。下面是孩子們列出來的清單:
1、讓他們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2、讓他倆放學后留下,時長等于遲到時間。
3、從課間休息中扣除相應時間。
4、取消他倆明天的課間休息。
5、向他們吼叫。
然后,老師讓大家忘掉邏輯后果,為有助于同學準時回來教室的解決方案做一次頭腦風暴。下面是他們列出的清單:
1、大家一起喊:“打鈴啦!”
2、遲到的同學可以在靠近電鈴的地方玩。
3、遲到的同學注意別人什么時候回教室。
4、把電鈴調得更響一些。
5、遲到的同學選一個好朋友,提醒他該回教室了。
6、打鈴的時候,大家拍他們肩膀來提醒。
兩個清單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前一個看上去像懲罰,它關注的是過去,后一個更像解決問題的方案,關注的是兩個學生在將來如何做得更好。其焦點在于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們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決問題。
五、積極的暫停
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前,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讓大腦從“原始腦”切換到“理性腦”,而 “積極的暫?!笨梢詭椭覀冏龅竭@一點。和孩子溝通合作,在家里設立積極暫停區(qū),遵循以下四項指導原則。
1、花時間訓練。在使用 “積極的暫?!敝?,要和孩子談談它的好處,將“冷靜期”的價值,以及解決沖突前要等每個人都好起來的重要性告訴孩子。
2、讓孩子們布置他們的“暫?!眳^(qū)。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提出一些期間幫助他們心情好轉的活動,比如讀書、玩玩具、休息或聽音樂,為暫停區(qū)起一個他喜歡的名字。
3、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個計劃。
4、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后,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啟發(fā)式問題
很多人質疑“積極的暫停”,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其實,“積極的暫?!敝皇亲尨竽X切回理性狀態(tài)的過渡,通過啟發(fā)式問題來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造成的后果以及改進意見,是緊接著的重要步驟。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
提問時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關鍵在于要走進孩子內心。不要輕易使用“為什么”,因為這個句式聽起來像在指責,會招致孩子的戒備。
六、有效地運用鼓勵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yǎng)“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該怎么回應”的感知力。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亲詈玫姆椒?,當失望感被消除的時候,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
鼓勵并不簡單,需要把握好很多方面。
時機
有時候,在沖突發(fā)生的時刻,尤其是當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大人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而不能給與或接受鼓勵??赡苤挥性谝欢卫潇o期之后,鼓勵才能令人滿意地接受。
相互尊重這意味著:
1、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對別人的觀點以及自己觀點的興趣;
3、承擔起你對問題所應負責任的意愿。
成人教授孩子這些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則。
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種極不現(xiàn)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孩子寧愿不做任何嘗試,也不愿意因為無法達到一個大人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體驗持續(xù)的挫折感。而以改善為目標,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激勵孩子繼續(xù)努力。
著眼于優(yōu)點而不是缺點
無論多么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當你關注積極方面時,對你自己和別人都是令人鼓舞的。孩子告訴你他喝酒了,那么至少他的誠實值得鼓勵。
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
擾亂課堂紀律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當你看到這一點,幫助孩子將其不良行為轉向有貢獻的方向就不那么困難了。
作出彌補
當孩子做出了什么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作為彌補。作出彌補是鼓勵,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力,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
避開社會壓力
當朋友、鄰居、親戚等人在一旁觀看你如何對待行為不良的孩子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與形象就取決于你對此事處理的好壞。此時,你很容易覺得旁觀者期待著立竿見影的完美,而這會給你造成壓力,走向懲罰。你要做的是避開這樣的壓力,帶孩子離開被圍觀的情境,單獨解決問題。
安排特別時光
為什么特別時光具有鼓勵效果?因為1、當孩子能期待特別時光,他們會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2、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么要孩子,為了和他在一起的快樂。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下沒時間更加容易。
鼓勵與贊揚
鼓勵與贊揚不同。贊揚指向人,只針對已經完成的事,有操縱性,讓孩子尋求別人的認可。而鼓勵指向行為,針對努力以及改進,是尊重的欣賞的,讓孩子為自己而改變,自信、自立。
贊揚試圖給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給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養(yǎng)出來的,是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有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中獲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養(yǎng)出來的。
日常慣例表
避免晚上就寢和早上起床斗爭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制作日常慣例表,然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慣例表行事,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該做什么??梢宰尯⒆恿谐銮鍐?,一起排好次序,最好拍下孩子做這些事的圖片,做成日常慣例表張貼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覺得自己越能干,越能受到鼓勵。
花時間訓練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訴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費時間準確說明這些期盼如何才能達到。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房間,如何洗衣服,一步一步,足夠細致可復制。不斷檢查跟進學習效果,并且讓孩子知道何時要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