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快開始了。對很多幼兒園新生的爸爸媽媽來說,最折磨人的時期開始了。
以我家為例,在過去的四年里,我送兩個孩子一共去了七個幼兒園。
老大先后去了國內的私立和公立幼兒園各一家,去了美國紐黑文的Preschool和圣地亞哥的公立小學里的Kindergarten。
老二在美國這兩地的Preschool都待過,回到國內后進了家附近的私立幼兒園。
我家兩個孩子性格不同,他們所在幼兒園的背景各異,他們的分離焦慮情況也不一樣。
老大朵拉比較敏感、內向,她上第一個幼兒園的時候,曾經有三個月每天早上都哭鬧;到第二個幼兒園變?yōu)橐粋€月;第三個是三周,第四個是一天。
老二鬧鬧性格溫和、包容,第一個幼兒園花了一個月,第二個一小時,第三個大概10分鐘。
解決分離焦慮的關鍵在于安全感。
至于如何建立安全感,這四年里我觀察到不同幼兒園、不同家長的處理方式。今天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
入園前:管理預期
01
管理孩子的預期
既不要讓孩子過度期盼,也不要讓孩子過度恐慌。對于前者,希望越大期望越大。無論幼兒園如何好玩開心,實際上對孩子是有約束的。這對很多在家自由自在的孩子來說很難接受。一旦入園后發(fā)現(xiàn)沒有那么好玩,就覺得被騙了。
當然也不要讓孩子過度恐慌。有時候家長會對不乖的孩子說,以后讓幼兒園老師來教訓你。或者在孩子面前貶低老師。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甚至疑惑:既然幼兒園那么差,老師那么差,那你為什么還非得送我去?是不要我了,故意把我送走嗎?
02
管理自己的預期
家長和公立幼兒園的關系有點像患者和醫(yī)院。因為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信息不夠透明,家長的地位相對弱勢。家長一方面要百般討好老師,另一方面又百般疑慮。送孩子入園之前,總是想來想去;送孩子入園自己也哭哭啼啼。
我的建議是降低對幼兒園的期待。老師也是人,也會犯錯,更沒必要指望把自家孩子捧在手心。
03
提前準備入園生活習慣
提前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不只是為了給老師減少麻煩,更是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早上能夠早起,起床氣沒了哭鬧就少了很多。如果孩子能夠自己上洗手間、自己吃飯,更容易受到老師的表揚,容易建立友誼小朋友和培養(yǎng)領導力。
04
注重孩子的衣著裝飾
同樣,提供方便、整齊的衣著,不僅能夠讓孩子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更為方便,也有助于孩子贏得友誼。以女孩為例,不是很建議讓孩子整天穿著公主裙去幼兒園,那樣孩子加入集體活動就很不方便,也就少了和小朋友玩的機會了。
試園:很重要但總是被忽視的一步
05
體驗正常的幼兒園活動
朵拉在加入第二個幼兒園的時候,曾經參與過一次半天的試園。在我看來,那是個非常不成功的試園。
整個幼兒園里,包括家長和孩子,一共七、八十人,把教室擠得滿滿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很多家長跪在邊上給孩子喂飯 。孩子跟著老師跳舞的時候,家長都舉起手機拍照,或者忙著把因為害羞而躲在一邊的孩子推到前臺。
這個亂糟糟的試園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做老師實在是太辛苦太可憐了。
實際上,試園的最主要目的是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流程。固定的流程,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到了鬧鬧入園的時候,因為不是新開學的時期,我們有機會體會了一把幼兒園的正常生活??偹惆讶雸@的全過程,從開門(幼兒園有兩個大門)到入園洗手、室內玩耍和室外玩耍都體驗了一遍。這樣,孩子和我都對幼兒園要做什么心里有底了。
美國很多優(yōu)質的幼兒園都有試園這一項。而且對人數(shù)和時間有限制,以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正常作息。一般來說體驗時間為1到2個小時,會避開午餐時間。
鬧鬧的第一個幼兒園要求試園三個上午,第二個幼兒園是一個上午。我們還曾經申請過的另一個知名幼兒園,對方要求2歲的孩子試園兩周(每天上午),5歲的孩子一周,以徹底解決分離焦慮。但是那對我們的時間成本太高,所以我們最終沒有去。
入園:溫柔而堅持
06
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經常有人說初入園應該讓爸爸送,我的經驗也是如此。爸爸比較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影響了孩子。其實孩子哭主要是因為覺得在家長這里有機會。如果家長比較理性,孩子也會理性的。
07
入園后不要徘徊良久
送園的時候抱著孩子哭,以及入園后徘徊良久,都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大人為什么這么擔心?是不是幼兒園有問題?那既然有問題為什么又要把我送進來呢?因為不喜歡我了嗎?
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很強,但是通常解釋力很弱。所以大人的表現(xiàn)會讓敏感的孩子牢牢記住,更可能引發(fā)很多誤解。
一些幼兒園也通過種種辦法來幫助家長了解小朋友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以便讓家長放心,包括在微信群發(fā)照片、發(fā)每周周記,提供每日孩子的菜譜、飯量和如廁情況。這些做法都安撫了家長。
08
了解孩子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自我保護機制
很多孩子初入園后,老師的反饋和孩子回家的表現(xiàn)會讓家長困惑不已:一方面,老師會提醒不要讓孩子暴飲暴食以免生病;但另一方面,孩子回家總是大吃大喝。那孩子到底是吃飽了沒有呢?
一些家長擔心老師克扣孩子午餐,甚至有老人偷偷到幼兒園看老師有沒有給孩子吃飯。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建立安全感。
以我家鬧鬧為例。他第一天入園就不吃不喝,直到下午三點多看到我的一瞬間,突然就喊餓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當孩子感到不安全的時候,他們既不愿意吃,也不愿意上廁所。這恰恰是孩子保護自己的自發(fā)反應。
09
面對孩子“媽媽不上班”的哭求,平靜說不
大概每個媽媽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景:早上出門上班時被孩子死死拖住,哭喊媽媽不上班,我不上幼兒園。有的媽媽情緒激動,哭著上班去,有的受不了就真的留下來。
我個人經過整整三個月這樣的情形。但我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孩子在探測媽媽的底線。孩子對機會的敏銳程度和投機能力是很強的,和他們接受新環(huán)境的能力一樣強。
我的建議是平靜地告訴孩子自己的底線:媽媽就是要上班,你就是要上幼兒園。每個人都得這么做。
但是當孩子問到為什么媽媽要上班的時候,常常收到的回答是:“因為媽媽要掙錢,不掙錢怎么養(yǎng)你?”
我個人極其不喜歡這樣的回答。因為這樣的回答暗含兩個意思:第一,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沒有別的價值;第二,媽媽為了孩子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掙來的錢送我去自己不喜歡的地方。
這個回答以及背后的意思特別負面。所以我每次都對孩子說:“因為有很多人需要媽媽的幫忙。媽媽希望你好好上學,學到很多東西,交很多朋友,幫很多人?!?/p>
10
把入園視為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課
進入幼兒園實際上就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讓人更好地適應社會,正是教育機構的重要功能。作為家長,幫助孩子解決入園焦慮,就是在幫助孩子學習踏入社會,適應新的環(huán)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把入園和學習英語、美術、體育等各項主題一樣對待,也許大家的感覺會不一樣吧。
說實在,我一直很難理解我家老大朵拉整天哭著不肯上學。更難理解那么多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或者畢業(yè)那么多愁善感。
還記得我考上大學,要離開家去北京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出遠門。很多學生都是父母送到北京的。我父母也考慮請假送我去北京。我感到非常奇怪,問:“你們以后能送我嗎?”
“不能?!?/p>
“那既然總有第一次,為什么不是這一次呢?”
后來發(fā)現(xiàn),我是當時火車那節(jié)車廂里唯一一個自己上京的,也是我們班少有的自己從南到北上大學的。
我爸爸回憶那天時說:“我當時有一種預感,你這一走就不會再回來了?!?/p>
入園,父母與孩子學習分離的第一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帶著祝福,支持孩子走好進入社會的第一步。這樣,未來當我們只能目送孩子前行的背影時,也會感到安心。
來源:菁Kids上海,文:樓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