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啟蒙媽媽都有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給孩子翻譯?
翻譯了怕破壞英語語感,不翻譯怕孩子不感興趣,尤其是大娃在認知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讓他們?nèi)プx很幼稚的英語讀物還不明白的時候,很容易陷于迷茫。關于這點我一個學了3門外語的人應該算有發(fā)言權了。
英語語感是怎么回事呢?
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你想起一個東西的時候腦子里出現(xiàn)的是英文,而不是從中文過度到英文。即所謂的英文思維。很多方法鼓吹,孩子是一張白紙,不要給他灌輸中文意思,他就會自然形成英文思維。
這種說法沒問題,問題是很多家長做不到啊,尤其是英語不好的。名詞還能指一指,那種形容詞副詞讓用英文解釋出來不是難為人嗎?
其實真的不要視翻譯為洪水猛獸。舉個例子,我生活在東京,身邊的華人媽媽都會說日語,而日語很少有人是從小開始學的,幾本都是大學里或者出國后成年學得的,也就是一個單詞一個意思對應這種外國人的方法學出來的,那這些人就沒有日語語感了嗎?當然不是,在日本待久了的人看到一個東西腦子里會自然而然出的都是日文怎么說,有些慣用語甚至不知道怎么翻譯成中文,因為腦子里就是用日文理解的。
所以英文語感和思維是否取決于翻譯與否呢?只能說有一定關系,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熟練度!
在國外的華人長期說外語,語言熟練度很高,所以不知不覺就形成了外語思維。小孩子聽不懂這句話家長給翻譯一下,不會破壞它的英文思維,如果無法用英文思考,那只能說語言熟練度沒有達到而已。多聽多讀才是正解,不要在糾結是不是翻譯了,那些鼓吹一句話不要翻譯的大V,請選擇性提取信息。
說了半天到底怎么做呢?
1. 名詞:說英文指物
2. 動詞:TPR即肢體動作
3. 其他:英語好的可以用英文解釋,比如huge=very big,英語不好的翻譯一遍讓孩子明白。
總之大原則就一個:可理解性輸入是高效學英語的正確打開方式,一切無意識的磨耳朵都是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