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計量史由來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神話故事,伏羲手里拿的是矩,女媧手里拿的是規(guī)。玉皇大帝手里拿的是量天尺。
計量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度量衡”。古代用人體的某一部分或其他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實作為計量標準,如“布手知尺”、“掬手為升”、“取權為重”、“過步定畝”、“滴水計時”來進行計量活動。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大意是:中指節(jié)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布手知尺”限于男子,女子的手小怎么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近在咫尺的由來
先秦時商鞅規(guī)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賣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秦代曾規(guī)定“六尺為步”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米。
《轂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二百四十步為畝。
——不積硅步的由來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只手盛的就是“溢”。人們采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jù)可依。
《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