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一歲多的時候,媽媽買了些英文原版書:《The real Mother Goose》/《Gruffalo》/ 《The Velveteen Rabbit》等,然后讀給童童聽。
媽媽倒是從《Mother Goose》里學(xué)了不少,比如很愛聽的那首歌《American pie》里的"Jack be nimble, Jack be quick!Jack flash sat on a candlestick" 原來在鵝媽媽童謠里就有——"Jack be nimble, Jack be quick, Jack jump over the candlestick." 鵝媽媽童謠里畫的是一個帶著帽子的小男孩從一根細細蠟燭上跳過去。媽媽興奮地指給童童看,童童看了卻不以為然。童童倒是很喜歡看《Gruffalo》(中文版翻譯成《咕嚕?!罚瑫伎旆屏?,不過英文句子似乎一個也沒有學(xué)到。
等童童大一點,買了些原版兒歌的翻翻書,童童當時好像會讀,后來書送人了,童童也忘掉那些兒歌了。
后來又陸續(xù)買了些中英文對照系列,Poldy系列(《稻草人和他的朋友們》)、貝貝熊系列等,不過童童都只是把它們當中文書來看,如果媽媽試圖讀英文給童童聽,童童則會說:“聽不懂”,媽媽于是作罷。媽媽還有個想法是:等童童再大點,這些中英文對照書可以用來做翻譯練習(xí),總之這些書是很有用的嘛。不過童童是否會按照媽媽的想法做“翻譯練習(xí)”,這是個問題。
童童上中班后,媽媽買了幾套《體驗英語少兒閱讀文庫》,童童很感興趣,每個故事聽完一遍,還要自己演幾遍(請爸爸、媽媽助演);不知道是因為爸爸沒有堅持助演,還是后面故事開始有難度了,還是童童過了這段演戲的新鮮感了,還是童童忙著畫畫做手工沒空“演戲”了,總之,這樣的“聽、看、演”方式只持續(xù)了幾個晚上,真是可惜。
當然,說到用書本學(xué)外語,就不得不提南京西路的少兒圖書館了,因為那里原版少兒書非常豐富。不過每次去,基本上都是媽媽在看原版書,童童在看中文書,童童最多在媽媽的邀請下過來翻看原版書的圖片,對英文單詞、句子視而不見。另外,靠科技館的張家浜創(chuàng)意街上有個外文小書店,里面有不少幼兒英文圖書,媽媽覺得非常棒,不過童童還是興趣不大。
總之,對我們家小朋友來說,用書本學(xué)外語,效果甚微(可能是家長沒有堅持讀給孩子聽?)
看過《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在想:如果童童還在吃奶階段,就讀英文、中文給她聽,是不是童童會有“英文耳朵”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