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愛的原罪,只能自我救贖

2018-7-22 17:12 原創(chuàng) · 圖片3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寫在前面:《天生非此》是顛覆了我一部分認知的心理學書籍。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好晦澀啊,作者的思維很發(fā)散,各種科學結(jié)論、案例隨手拈來,堆砌在一起讓我覺得讀起來很難。第二遍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看完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他旨在告訴所有人,我們所有的缺點缺陷都是有人為原因的,不是命中注定的,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我想這本書給小花生網(wǎng)的父母們有什么啟發(fā)呢?最大的啟發(fā)應該是堅定且認真的告訴父母,你那些所謂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是這么冥頑不化”的種種論斷都是錯誤的。我們和孩子不是不能改變,而是從來都沒有仔細思考過為什么、怎么辦。這本書你可以不看,但是文章中給出的論述和觀點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夠仔細認真的看,或許這就是一本改變自己、改善親子關系的紐帶書。

電影《風雨哈佛路》講述的是一個出生于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絲,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父母吸毒、酗酒并且患艾滋病去世,她下定決心要跳出家庭的怪圈。經(jīng)過兩年的堅韌努力,麗絲讀完了四年的高中課程,拿到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走進哈佛大學,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在大學暑假就看過這部電影,也許是拍得比較輕盈(主角表演得克制又淡定),也許是場景沒有那么恐怖(幾乎沒有眼淚和慘叫的場面),我的感受一掠而過,只知道這是一個發(fā)生在美國的真實逆襲故事,與我成長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沒什么值得參考的價值。

這些年我時不時會想起這個故事,但是從沒有重新再看一遍,直到讀到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才又一次看了麗絲的故事。

圖書封面

故事和書本有著相互印證的作用,也讓我有機會運用書本的知識去審視自己的成長過程,許多很多年想不明白的事情在這期間逐漸揭開了蒙在上面的面紗,給了我顛覆性的思想反饋,我終于有機會也有能力真正明白自己。知道從何而來,才能知道該往哪里去吧。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一名兒童心理醫(yī)生、關系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詹姆斯的父母和三個姐妹都是心理學從業(yè)者,他們兄妹的職業(yè)選擇按照書中的理論是受到父母言傳身教及身份認同影響的。他在書中披露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故事以佐證自己的研究結(jié)果,這也是書本一個很大的亮點。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提出的主要論點是,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與父母相似不是基因的作用,而是家庭養(yǎng)育方式造就的。特別是所謂精神疾病的“遺傳”,同樣如此。

我們經(jīng)常會說,一個孩子長得很像他的父母,性格和行事方式也很像,自然而然的人們會認為,是基因決定了一切。作者通過引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新研究結(jié)果和大量的案例向讀者說明,代際遺傳的作用才是左右父母子女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本書的正文部分共七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總括父母子女相似的原因及案例分析(第1-2章)

二、具體分析代際遺傳(特別是負面遺傳)的原因和方式(第3-6章)

三、兩類天才所受教育模式得出的啟發(fā)(第7章)

作者在論述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結(jié)果、研究實驗和真實案例,眾多的專業(yè)名詞、相似又冗長的名字讓這本書讀起來稍微有點難度,但恰恰是這些真實的案例讓作者的觀點更加可信。而且當真正讀進去以后,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思維發(fā)散,邏輯清晰。

全書思維導圖

我們?yōu)槭裁纯偤透改敢粯??基因僅僅決定了我們外貌的相似和部分性格的類似,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身份認同、虐待和關愛才是造成彼此相似的根本原因。

因為年幼的子女無法自己生存,只能全然依賴父母,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通過言行舉止和要求將自己的態(tài)度傳達給孩子。嬰兒沒有自我意識,他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父母如何對待自己,所以遵從父母的意志是人類的生存本能。在這種本能的教導中,正面和負面的信息同時由上向下傳遞。

由于父母的人生階段和心理狀態(tài)不斷地變化,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子女,因而造成生長在同一家庭的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出生順序、性別、同胞競爭、父母的偏愛和厭惡感影響了我們在家中扮演的角色,而父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成長包袱”也在其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個“成長包袱”就是父母當年也是受到祖父母同樣的對待,才學會用某一種方式去對待子女?!俺砷L包袱”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后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和父母子女雙方力量懸殊造成的。

“成長包袱”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虐待”,它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因為虐待會開啟絕望而強制的機制,進而造成人們重蹈覆轍。

虐待有多種類型,如精神虐待(例如受到不當處罰、被粗暴對待、看到其他兄弟姐妹更受父母喜愛)、對精神或身體忽視、身體虐待、體罰、性虐待等。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虐待,即使我們再不愿承認。不愿承認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對父母產(chǎn)生了身份認同,就像我們認為自己做錯事父母體罰自己是天經(jīng)地義一樣。

為何父母會虐待子女?因為父母會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傳達給孩子,這些消極情緒一部分來自于養(yǎng)育幼兒的壓力,一部分來自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面對柔弱無力的孩子,父母最輕易也最自然最直接地展示自己的無助、暴躁、煩悶等等,孩子也最自然最直接的接收到這些情緒。

幼兒沒有能力識別父母的情緒,也不會消化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其他人(如同胞、朋友、同學、長大后的人際關系中的其他人員)。

為什么虐待的殺傷力那么大?因為早期的受虐經(jīng)歷(不回應、不穩(wěn)定或虐待的照料方式)會對腦的電-化學方面造成影響,從而造成異常高或低的皮質(zhì)醇基線水平,皮質(zhì)醇激素會秘密激活大腦中“戰(zhàn)斗或逃跑”的體系,使人對威脅更加敏感。

這種高或低的皮質(zhì)醇激素影響的后果持續(xù)期十分漫長,因為大腦已經(jīng)適應了不正常的激素水平,時刻在備戰(zhàn)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厄運和痛苦,所以很多成年人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出現(xiàn)不正常的過激反應,就是童年經(jīng)歷的后遺癥在起作用。

虐待的最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我很好,而你不是”機制,是將自己厭惡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現(xiàn)象。父母如果受到壓力,感到悲傷或憤怒,那么就會用這種方式激發(fā)他人(配偶或孩子)的情緒,從而得到解脫,這種方法是一種情緒的轉(zhuǎn)移而非消化和克服。

如果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長期處于這種莫名其妙的不良情緒發(fā)泄桶的位置,這種模式就會演變成一種精神虐待。孩子會生活在一種對父母的壞情緒的無名恐懼中,每天過得提心吊膽,要隨時留心虐待開始的跡象。

之所以父母會這樣做,根源通常是他們也是從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過同樣的對待,這就是作者所說的,養(yǎng)育方式造就了父母子女的相似,也即負面情緒和性格的代際遺傳。

整本書是一個觀點的延伸和閉合,作者提出的所有案例和論證都是為了解釋代際遺傳而非基因,才是決定家庭成員相似的根本原因。而這個結(jié)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所有人,每個人都可以從家族的負面輪回中逃離出來,只要你開始意識到問題,并且使用與父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回到《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麗絲為何能夠從父母的命運中解脫出來。我在查看了主角真實的故事后總結(jié)了幾個原因:

1,父母吸毒并且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夠買*品上,但是未對她和姐姐進行毆打、謾罵——童年未受極端的身體虐待和心理虐待,只是成長的環(huán)境讓她無力改變什么只能承受。

2,母親總說,“總有一天,生活會變好的”,父親鼓勵她閱讀,偷書給她看并培養(yǎng)她對文學的愛好——外界的力量加持,她有了另一種精神支柱。

3, 兒時的美好記憶讓她對母親產(chǎn)生身份認同,覺得總有一天可以重拾母愛,但母親艾滋病去世的打擊讓她看到一切幻影的破滅——改變的力量開始發(fā)揮作用,而閱讀和基因遺傳的智商使他擁有改變的能力。

4, 8歲就開始清掃街道換取報酬,照顧自己及父母,因此擁有與父母完全不同的堅毅性格——這一部分取決于為了維護家庭完整而被迫成長為比父母更成熟的大人,一部分取決于觀察到父母的墮落而刻意遠離,一部分取決于父母吸毒后對她的忽視讓她擁有第三者的客觀角度。

麗絲獨立、孤獨、堅毅、沉默,仿佛有一層獨特的光芒圍繞著她,也可以說她在無意識中制作了一個自我保護的結(jié)界。她始終是家庭的拯救者和原諒者,因為整部電影沒有一句她痛罵父母的臺詞,但在母親葬禮上的掙扎和不舍、得知父親也患了艾滋病后的驚訝和痛苦,讓人看了無比的心疼。

她始終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家庭,這讓她有能力意識到問題并且改變。這也是奧利弗·詹姆斯在章節(jié)最后的建議中給出的終結(jié)代際遺傳的方法之一。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多次強調(diào),相比于給孩子留下物質(zhì)財富,把愛和情緒健康傳遞給子女更加重要。

要做到這一點,他給出了以下建議:

1,擁抱養(yǎng)育者的溫情,明白積極心理和正面性格也會遺傳,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積攢力量。

2, 通過回憶和詢問,了解父母甚至祖輩的成長環(huán)境,找到家族負面心理的根源,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3,相信代際遺傳是養(yǎng)育而非基因的作用,形成自我意識,有意識的控制自己及環(huán)境,并著手解決可改變之事。

4,女性養(yǎng)育者在孕期和產(chǎn)后要避免壓力,及時回應嬰兒需求并滿足,在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問題后,使用“愛的炸彈”方式重設3歲至青春期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器。

5,建立平等的溝通順暢的親子關系,父母在情緒不好發(fā)泄后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解釋原因并盡量減輕孩子的后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就像書本的副標題所說的那樣,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現(xiàn)在終于有了一個清晰且科學的定論。

我們呱呱墜地之時,帶著父母的愛和期盼,也帶著祖先的痛和傷痕。如果說愛和期盼是生命的陽光,那么痛和傷痕就是生命的黑暗,這是每個人無法逃脫的命運原罪。往前看,歷史無法更改,往后看,未來只能靠自己開拓。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子女,要相信人類的強大精神和愛的撫慰力量。人總會長大,黑夜也總會過去,或許回望之中才驚覺當時只顧著哭鬧和害怕,忘記了暗夜里也有星星一直在閃爍。

就如奧利弗·詹姆斯在書本中所說的那樣:“更重要的是,我們童年的受虐經(jīng)歷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就如同暗淡的鉛蛻變?yōu)殚W亮的金那樣,絕望恐懼甚至能夠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與領悟,而我們長大后的很多成就就是這一過程的結(jié)果?!?/p>


回應 舉報
收藏8

推薦閱讀

立夏時節(jié)
立夏時節(jié)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