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從啟蒙開始

2012-11-8 21:04 原創(chuàng) · 圖片1

千里之行 始于腳下 早期教輔 植樹扎根 
指認閱讀 吸納了解 研究考慮 批判革新 
 ——《爸爸的啟蒙書》第二部分蒙童識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啟蒙教育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僅限于背唐詩、讀童話這樣的文化學習,也不僅僅限于彈鋼琴、學畫畫這樣的興趣愛好,而是包括了我們的孩子對人生、社會所要學習的一切知識。每一個孩子本身就象一塊海綿一樣,總是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監(jiān)護者所要做的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更安全的環(huán)境,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就象我們植樹時一定要把樹根扎好扎深,樹苗才能茁壯成長一樣,啟蒙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智慧,增強孩子的自信自尊,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習慣興趣,培育孩子優(yōu)秀的品行德操,其對孩子一生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和啟蒙相關的任何事情都與孩子的年齡有關。如果在啟蒙的過程中,不針對孩子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進行精心設計,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啟蒙從幾歲開始,啟蒙以后孩子大致的人生發(fā)展過程,是我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 

俗話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小”,三歲就可以開始接受教育,七歲養(yǎng)成人的個性。又有人提倡胎教,認為寶寶的每一天都不能浪費。還有人主張讓孩子自由自在,隨天性發(fā)揮,到年齡送到學校接受正規(guī)教育也為時不晚。 

這些觀點其實都不矛盾。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胎兒在媽媽的子宮里就開始產(chǎn)生早期的知覺;小嬰兒按部就班地發(fā)展自己的觸覺、視覺、聽覺;大寶寶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搗蛋鬼探索自己的疆域,品嘗任何到手之物的味道好壞。兩三歲后,小天才們開始順背唐詩,倒背天氣預報,對音樂產(chǎn)生濃厚興趣。四五歲的頑童對一切圖形符號了然在心,個個都是拼圖高手,人人有望成繪畫大師。孩子們一切都要從頭學,孩子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學。他們在游戲中學,在生活中學,學習就是他們的天性。 

我們父母所要做的是類似于“熱了送把扇子、困了遞個枕頭”的工作,就是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最適合當時身心發(fā)展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錦上添花。孩子的每一個發(fā)育時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當父母仔細觀察,及時幫助,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提供工具,孩子才可能自由自在,天性發(fā)揮。我們給孩子聽天籟,帶孩子看彩虹,陪孩子玩游戲,領孩子學中文(嘿嘿)。成功啟蒙的真諦就在于自始至終讓孩子饒有興趣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具體到中文啟蒙,我的理解是三歲以前的孩子適合聽、說,三四歲的孩子適合聽、讀,五六歲的孩子適合讀、認,七八歲的孩子適合認、寫,全部過程都離不開閱讀和游戲。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完全相同,中文啟蒙的歲數(shù)可以前后稍微移動,但先后順序恐怕不能變。我們既不能強迫兩三歲的孩子認字寫字,也不能等到孩子五六歲才教他們說普通話,不符合年齡特征的學習活動注定是沒有效率的。 

中文啟蒙之后,孩子掌握了識字閱讀的本領,邁過人生成功之路的第一個臺階。 

認識了足夠多的字,就可以進行大量閱讀,當一本書閱讀的次數(shù)達到一定的程度,讀者就能夠自然地熟悉吸收作者想要傳遞的知識,領會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學習者開始調(diào)查研究閱讀題材的相關資料,結合自身學術積累,考慮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類似環(huán)境的可能性,將自己的相關知識提高到接近作者的水平。再進一步,博學多才的讀者采用懷疑的目光檢視閱讀題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超越前人,在相關領域做出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 

指認閱讀、吸納了解、研究考慮、批判革新就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整套步驟,是成功的人生從低到高的一系列必由之路。人生在世,漫漫征途,不管投身什么行業(yè),最大的成就莫過于超越前人,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在這世界留下點滴痕跡。要達到“革新”這樣的遠大目標,只能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一個臺階接一個臺階地努力奮斗。精彩的人生從啟蒙開始。 

(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分享,禁止任何商業(yè)用途,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邁向精彩人生


回應5 舉報
收藏
13年前
你覺得孩子成長,來自家長的教育和他自我內(nèi)生的成長會不會有矛盾?我對此一直有糾結,覺得這個度其實不好把握。
13年前
Lorie 你覺得孩子成長,來自家長的教育和他自我內(nèi)生的成長會不會有矛盾?我對此一直有糾...
我也有這樣的疑惑!等回答。
13年前
有種說法是說教給孩子的知識越多就等于越限制TA的發(fā)展,樓上的問題我也想了解,等LZ的解答。
13年前
Lorie 你覺得孩子成長,來自家長的教育和他自我內(nèi)生的成長會不會有矛盾?我對此一直有糾...
我覺得如果尺度把握不好,會有矛盾。我們所謂的家教不能從大人的角度出發(fā),從社會功利性的角度出發(fā),而要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孩子的成長需要扶助,切忌按大人的理想去塑造。家庭教養(yǎng)不是上課灌輸,而是為孩子營造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其中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接受教養(yǎng)。就好比與其在家讓孩子苦讀英語、背單詞,遠不如為孩子找一個好的英語啟蒙學校的效果好。
我這樣說聽起來有點模糊,或者說難,但如果我們真心想兩全其美,讓孩子無負擔地成長,就得認清楚一條,為孩子減下來的負擔實際上被轉(zhuǎn)移到家長肩上來了。我們想得越周到,他們就越無拘無束。
即便是孩子自然的成長也是有區(qū)分、有層次的。和生理發(fā)育有關的適合于自由放養(yǎng),和社會因素有關的適合于負責任的教養(yǎng)。社會層面的東西,包括語言、文化、行為規(guī)則等等,是人類個體靠天性發(fā)展不出來的,必然來源于孩子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做父母的,必須關心、了解、設計、維護這個環(huán)境,我理解的家庭教養(yǎng)就是做這件事。
13年前
Huanglifree 有種說法是說教給孩子的知識越多就等于越限制TA的發(fā)展,樓上的問題我也想了解,等...
至少在六七歲以前,不用特意地教孩子“知識”吧,他們自己就夠好學的啦,根本忙不過來。
我教孩子學中文,是從母語的角度出發(fā)。母語能力決定一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象記憶、思維、閱讀、學習這些概念都是和母語能力分不開的。語言的學習,和其它“知識”的學習是不同的,如果把過程融匯到生活中去,不僅能夠成功,而且一定成功。這也是為什么學術界把母語能力的獲取叫做“習得”而不是“學習”的原因。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加祺爸爸
加祺爸爸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