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發(fā)現(xiàn)是這樣。昨天看《忐忑》神曲龔琳娜老公,德國人老羅的電視訪談,他中文說得很流利,準確。老外的學習目的,方式,還有性格,跟中國人都不一樣。
前幾天和一個學對外漢語的朋友聊天,她說,你看中國的學生拼死拼活從小學到老,英語還是沒法出口成章,可是她們班上的一個老外,剛到中國半年,就已經(jīng)能聽得懂,說得明白中國的成語了,還能背誦《陋室銘》,用老師的話說,就是用跳級的速度從小學水平上升到中學水平。這讓我們很是唏噓不已,同樣分屬兩大語系,為何學習效果會有如此巨大的懸殊?!這恐怕要從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甚至民族性格來研究了。
據(jù)調查,全球有2500萬外國人學漢語,其中有46000名留學生來華學漢語,而吸引他們來到遙遠的國度求學的原因,首先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好奇。同樣,朋友的老外同學之所以遠渡重洋,從加拿大來到中國,用他的話就是“對中華文化懷著無比的熱愛之情”,而來到中國他也不是單純?yōu)榱藢W習中國的語言,而是在遍訪名山大川,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和中國歷史。
反觀國內許多學習英文的學生,抱著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的態(tài)度,甚至以應付考試的態(tài)度來學習這種語言,缺少研究外國文化歷史的興趣和熱情,所以將一種語言從它的生存環(huán)境中剝離開來后,這種語言變得生硬而無趣,學習這種語言也變得艱澀而苦悶。從背單詞開始到背句型,研究語法和時態(tài),生動的語言被肢解成了一個個字母,變成沒有任何生氣的文字。
從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演變到對中國文字的癡迷,老外學漢語學得津津有味,也效果頗豐。
不過,見過了很多老外之后我們也發(fā)現(xiàn),其實老外之所以能學好外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開朗的性格和不懂就問,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執(zhí)著態(tài)度。我的這個朋友就經(jīng)常被她的老外朋友追問得啞口無言,甚至不得不翻字典做好功課來應付他“無厘頭”的提問。朋友說,其實從他的提問里,她也學到很多,比如成語的典故,俗語的由來,甚至是古代傳說與現(xiàn)代禁忌的關系等等,這種態(tài)度著實讓我們贊嘆,難怪他現(xiàn)在一個人在中國自助游也不成問題。
而國人內斂和羞怯的民族性格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的語言天賦的發(fā)展,雖然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但是主動學習精神和開放的心態(tài)上,我們離老外卻有點遠。有一個留學海外多年的朋友前幾天從澳大利亞回來,雖然在國外生活了6年多,但是他們生活的圈子卻還只局限于華人,而且使用的語言也基本是漢語,所以即便有著得天獨厚的外語環(huán)境,他現(xiàn)在還只會說“How are you?”“Glad to see you.”這樣簡單的語句。這不得不說是國人的通病的體現(xiàn)。
來源:網(wǎng)上人大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