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理工科的老母親,英文也就是四級剛過,工作十幾年基本沒用到,差不多也打包還給老師了,而且是大童(7歲)啟蒙,所以功課是必須做足的,從蓋兆泉老師的書開始,三天研讀完之后,醍醐灌頂般覺醒,然后就手忙腳亂地開始了……
首先買了一堆書,基本的有牛津樹、海尼曼、大貓、RAZ、I can read系列,還有繪本類的蘇斯博士、國家地理、圖書館、Fly Guy、Who wins、Wonder等,還有一堆初章、中章,到現(xiàn)在一年半了,還有40%沒讀完,其實就是一開始太焦慮,就覺得書要準備好,說看就能拿起來看。
領(lǐng)娃開始讀書后,我考慮最多的就是效率,因為大童了,一方面要投入時間、精力多,但也不能磨掉興趣,另一面就是時間有限,要盡快追趕進度。所以首先我會預(yù)習一遍,把不會的單詞、發(fā)音不確定的單詞標注出來,然后陪娃一起邊聽邊讀,同時注意單詞的發(fā)音,給娃講完,再讓娃自己聽一遍,然后我做筆記,把有生詞的句子整個摘抄下來,因為記單詞要有情境,不是死記硬背單詞,而是在句子中理解單詞,所以現(xiàn)在問兒子一個單詞,他都是能把單詞所在的那句話背給我來解釋單詞。第二天學新的之前先復習前一天學的內(nèi)容。
做筆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jié)省孩子的時間,省掉一本本翻書去找生詞生句的時間,而且第二天復習完,我也比較知道孩子哪些記住了哪些沒記住,那第三天就可以很快從本子上找到不會的句子再復習一遍。跟孩子一起學習時間久了,我也比較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哪些會那些不會,我心中有數(shù),他沒記熟練的單詞再在書上出現(xiàn)的時候我預(yù)習的時候就再給他標一下,學習的時候提醒他注意,這樣效率也高一些,讀到牛7以后的繪本,我講的也不是很有底氣的時候,就先在APP上聽別的老師講的,再針對孩子自身掌握的情況給他講,比如有些問題我知道他已經(jīng)掌握的很好了,就不用講了,只講他不會的就行了,主要還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
從牛3開始,RAZ、大貓、海尼曼、國家地理、圖書館同級別一起進行,這樣fiction和nonfiction共同學習,詞匯量的面也廣一點。進行了8個月以后,因為孩子喜歡偵探小說,就嘗試了一本Nate the Great,比較有興趣,也基本能聽懂看懂,有幾本書我手工還原了書里的破案情節(jié),孩子的興趣大增,每天都在追著我讀,這樣一鼓作氣讀完了27本。因為特別喜歡,所以聽音頻的問題也解決了,吃飯聽、走路聽、睡覺前也聽,每本至少聽了4、5遍,有一本關(guān)于Turkey的,聽了差不多有10幾遍,都能連著背下來好幾段。
進入初章之后我就沒再記筆記,孩子讀的太快,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但是依舊會提前預(yù)習,跟孩子共同學習,平時也會讓孩子再讀一些分級或繪本來鞏固基礎(chǔ)知識。并且在跟孩子共同學習的一年半時間里,我自己也感覺到明顯的進步,以前預(yù)習一本國家地理查字典需要2個小時,現(xiàn)在基本上20分鐘以內(nèi)就搞定了。堅持了這么久,看到孩子進步確實非常大,我的心態(tài)也好多了,知道自己領(lǐng)著娃走的這條原版閱讀的路線是對的就放心了,至于快和慢,孩子未來的路還那么長,10年、20年以后又能差別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