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母親,我最佩服的是能夠不吼不叫教育好孩子的人。在婚前,或者說在孩子出生前甚至在孩子五歲前,我一直以為自己雖然不夠賢惠但至少是一個良母,就像外人所以為的那樣,一看就溫柔大方、知書達禮。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成長,有了自己的小個性,我驚恐地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原本最討厭的那種人:耐心不足、抱怨生氣、簡單粗暴,簡直就是斯文掃地??墒怯秩諒鸵蝗眨c孩子的溝通不到三句就開始重演以下硝煙不斷的沮喪場面。
你看吧,好不容易暑假來了,孩子是高興了,你卻煩惱了。看電視、玩游戲、看小說,就是很少寫作業(yè),你提醒一下該寫作業(yè)了,她不高興怪你剝奪了快樂假期。一個月過去了,吃過晚飯,你說來檢查一下你的作業(yè),一看,好家伙,龍飛鳳舞,潦草加粗心錯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沒寫。你氣不打一處來:叫你早點寫你不寫,現(xiàn)在著急了,就胡亂寫,不用心,放任自流,你這樣下去就無法無天了。話沒說完,她臉漲紅了,邊含淚邊喊,我哪里沒用心啦,無法無天啦,你你才“放?!?,還不如不放假呢。好吧,一個悠閑的晚上就此泡湯了。
多次沖突無果,親子關系卻愈來愈緊張后,我心灰意冷,甚至開始逃避,干脆睜只眼閉只眼,視而不見??墒莾刃牡拇鞌「泻徒箲]感卻無法逃避,因為孩子不是養(yǎng)的寵物,父母必須得為他的教育成長負責。
怎么辦,當我在焦慮中尋求突破的方向時,看到了《解決沖突的關鍵技巧: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這本書。
作者達納·卡斯帕森號稱沖突調解和公共對話專家,她在書中指出,面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沖突,一般人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1、回避:消極地回避沖突
2、遷就:抑制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的需求
3、強迫:迫使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
4、妥協(xié):雙方各讓一步,采用一種中庸的方案
但在達納·卡斯帕森看來,以上反應都是“無效社交方式”,只會讓沖突更加激化。真正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協(xié)同”,即通過坦誠溝通,了解雙方的差異所在,并努力找出雙贏方案。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跟孩子之間產(chǎn)生沖突之所以總是沒有結果,甚至升級爆發(fā),形成惡性循環(huán),多半是因為使用的是“強迫”、“回避”、“遷就”等無效社交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沖突呢?
本書提出了“有效社交的17原則”,并在每一條原則后都并提供了有效溝通的案例練習,幫助人們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轉換在沖突中的表達方式,在困難的溝通環(huán)境下促成有效對話,從而化解生活中的大小沖突。
1. 不要只聽攻擊性語言。要聽聽字面背后的意思。
在沖突中人們往往會理智失控,偏離討論事情本身,上升到互相攻擊否定的層面。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容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如夫妻之間,本來只是爭論關于今天誰來洗碗的問題,你一言我一語,也許就變成了”你就是懶“和“你就是沒有責任心,大男子主義”這樣的爭吵之中。
在沖突發(fā)生時我們要學會不聽那些攻擊性的語言,而要聽那些字面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要忽略對方說話的方式和內容,而著重于聽“為什么”和關鍵信息:對方的需求和利益,背后的原因。
這一條原則建議我們,第一步要忍耐住對方的攻擊,壓下怒氣,冷靜對待。
2.忍住攻擊的沖動。發(fā)自內心的去改變對話。
我們還要忍住自己的攻擊沖動。
在爭吵或沖突中,當你出于憤怒和恐懼,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抑制不住攻擊的沖動時,應該及時調轉方向,阻斷這種勢頭。
這種情形我深有體會,很多時候當我在指責孩子時,其實內心已經(jīng)有不安和羞愧,但是為了維護自尊,反而惱羞成怒,嗓門越來越大。但事后卻是更深的悔恨。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好好說呢?發(fā)火有時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有時純粹只是發(fā)泄,完全偏離主題,早已不是就事論事了。
所以不要為了無謂的面子問題,逞一時口舌之快,擴大戰(zhàn)火,亂給對方“貼標簽”、“下結論”,全盤否定、指責對方,來維護自己的立場。
這時應該及時轉向,以商量詢問,代替否定攻擊。以訴說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尋求改變的努力,來代替指責攻擊。
3. 假設自己在和最佳狀態(tài)下的對方對話。
在沖突發(fā)生時,我們要克制自己的惡意揣測,要相信對方是能溝通的,不能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念頭,這樣才能有扭轉局勢的機會。
4. 區(qū)分需求、利益和行動計劃。
這一條是17條原則之中最重要的核心。
其內涵是在沖突中我們不應該為了行動不一致一味的爭吵不休,不要浪費時間去爭論行動計劃,而應該轉而弄清各自的背后需求和利益 ,這樣才能找出能夠照顧雙方需求的行動計劃。
為什么呢?因為滿足某種需求利益的途徑或行動計劃不止一種。看到?jīng)],不止一種!
讀到這一點是真是令我醍醐灌頂,難怪我跟孩子之間總是吵了半天沒有結果。我說趕快寫作業(yè),她說我不想寫,我說快點吃要遲到了,她要么還是不急不慢要么就說不吃了,結果總是不歡而散。可是我問我她為什么不想寫不想吃了吧,了解她的需求了嗎?沒有。
切記:行動計劃背后的需求利益才是關鍵。
5. 承認已產(chǎn)生的情緒。把它們當作信號。
承認自己的情緒,要尋找負面情緒背后的根源。不要羞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虛弱,直面它,而不是逃避。
承認他人的情緒,在緊張的沖突中,很容易想要避談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要忍住沖動,不要粗暴拒絕考慮對方的情緒。
如果別人能感受到你在認真的去理解他,這樣能幫助你將沖突轉向積極的方向。
誰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就像你自己也希望自己的立場得到別人的支持一樣,但要想自己被別人理解,首先要學會理解別人。
6. 區(qū)分確認和同意。
確認并不等于贊同,不要拒不確認。
確認立場,意味著讓別人知道你已經(jīng)聽清楚了他的立場。當感覺到自己的話被聽進去時,人們更容易去傾聽別人說什么并推動對話的進程。
7. 避免在聆聽對方說話的過程中提建議。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在情緒高漲的時候,一定要抑制住想要立刻作出回應,并就對方該怎么做提出建議的沖動。
因為在沖突中,當人們感覺自己的話未被聽進去的時候,便會理解為不被理會,或不相信他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聆聽的過程中,不要提出建議。
我自己就是那種心急按捺不住的人,當聽到別人與自己觀點不一致時,總是忍不住想插嘴點評,這就是溝通能力差的典型表現(xiàn)。
8. 區(qū)分評價和觀察結論。
這是17條原則中另一個最重要的核心。
不要隨意負面評價別人,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觀察結論。尤其不能以偏概全,上升到人品性格判斷。
避免對別人說他們怎么樣,而是說出他們的行為對你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說出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影響及其原因,爭取得到對方的理解。
“貼標簽”是我們在爭吵中最常用的手段。孩子不會做題,”你怎么這么蠢“;老婆對于到哪旅游舉棋不定,”你就是沒有主見“;同事文案打錯了幾個字,”他就是這種沒有責任心的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結果呢,顯而易見,無非是引起無謂的爭吵。
所以不要用控訴、責備或貼標簽的方式給對方下結論,這樣你才能為對方為自己都留有余地,避免進入攻擊防衛(wèi)的思維怪圈。
9. 驗證自己的假設。如果結果證明它們是錯誤的,放棄它們。
10. 在困境中培養(yǎng)好奇心。
越是矛盾重重,硝煙四起,越是不能放棄對問題的探索,越要保持探究沖突根源的好奇心,要冷靜思考問問自己,對方到底想要或需要什么?自己是不是也對這種困境的形成負有責任?
11. 相信有效對話是可能的,即便它當前看似不太可能。
要有信心,不要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
12. 如果你正在把事情變得更糟,停下來。
想要通過攻擊責備達到你的愿望目標,只能使沖突愈演愈烈,要忍住攻擊的沖動,發(fā)自內心地去努力改變對話,以一種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方式解決沖突。
問問自己,你的行為和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
13. 弄明白當前是什么情況,而不是追究究竟是誰的錯。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原則。
除了”貼標簽“之外,我們在沖突中喜歡選擇的另一種負面方式就是”追究對錯“。沖突已經(jīng)發(fā)生,最重要的找出根源,解決問題,而不是先責備別人。一味地責怪別人,不利于全面了解情況。
責備會使沖突變得含混不清,并將雙方注意力集中在已過去的事情上,會讓我們無法集中精力找出問題的真相和原委。
14. 承認沖突。找對談話對象,面對真正的問題。
把問題分開。如果沖突中有很多問題,那么試著列一個清單,每次只討論一個問題,分清主次,優(yōu)先處理主要問題。
15. 相信存在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選擇。尋找大家都樂于支持的解決方案。
不要匆匆做決定。要堅信,可以有其他選擇能夠更好滿足相關人員的需求,只是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而已。
16. 明確一致意見,明確它們的任何改變。
在做決定之前,要先明確大家一致同意的每一項內容。核實并確保各方都能接受并理解所做的修改。不要依賴想當然。
17. 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沖突保持警覺,并做好應對計劃。
成功解決沖突后,開誠布公地談一談該怎樣處理以后可能遇到的問題,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升級版沖突及破壞性結果。
要充分利用每一次沖突完美解決的經(jīng)驗,建立長效機制。
總結以上原則,當沖突開始,硝煙四起時,我們首先要忍耐、冷靜,忍住攻擊沖動。
冷靜之后,現(xiàn)在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步驟:
1、確認對方的立場或行動計劃,以讓對方知道我們已明白他的意思。
2、詢問并傾聽對方的需求和利益訴求,以及立場和計劃背后原因。在聽的時候不要提出建議。
3、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但不要貿然評價對方,只就事論事。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態(tài)度,并說明原因,承認自己的責任,爭取對方理解。
4、最后提出改變的努力,共同找出能照顧雙方需求的解決方案或建議。
現(xiàn)在利用這些方法,回過頭來再看我和孩子之間的沖突,顯面易見,我不應該給她貼上“不用心”、“放任自流”、”無法無天“這些負面標簽,我應該冷靜一下跟她談談到底為什么、需要什么、對她最重要的是什么,談談我隱藏在要她快點寫作業(yè)背后的需求。
比如昨天我們攤開來談,終于談清了,她需要每天能夠有足夠時間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列了學習計劃,目前基本都按計劃完成,保證能夠在暑期完成作業(yè),粗心大意確實是因為想快點完成每天的計劃,而潦草了,以后她會保質保量。我的需求其實也是只要她能按時按質完成作業(yè),我不應該不了解情況就大吼大叫,不能武斷地認為她沒用心,我也有責任。好了,至此寫作業(yè)的沖突解決了,親子關系還史無前例地增進了,我們手挽手快樂地去江邊散了個步。
最后建議在沖突中無所適從、因為溝通無效而感到挫敗的人都看看這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真誠實用,不光只講大道理,每一條溝通技巧后面都提供了具體的案例練習,只要你有心改變,一定能像我一樣獲益匪淺。
文:楚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