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偏要叫肉卷
(公眾號:童書繪本的秘密花園)
提起中國山水畫,很多人恐怕都要敬而遠之。水墨丹青中蘊含的意境,似乎比西方繪畫作品更要難理解幾分。
小孩子自然更不會喜歡。
但其實,用水墨制作動畫,實際效果并沒有聽上去那么違和。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主創(chuàng)人員就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他們不僅在拍攝技術上進行了突破,而且片中的動畫形象全部取材于齊白石的大師之作。
沒想到這樣一部從形式到取材都極為“高大上”的動畫短片,效果竟出奇的好。
不僅豆瓣評分高達8.8分,而且評論也是清一色的好評。
影片的每一個鏡頭都巧奪天工,隨便按下暫停鍵,都是一幅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
中國繪畫藝術獨有的“雅”和“韻”,更是其它形式的動畫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難怪影片一上映,就在國際上獲得了一致好評,抱得大獎連連。
可惜的是,由于制作工藝復雜、成本巨大,水墨動畫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最終定格在我們的回憶里。
所以,得知中信“狐貍家”出版了一套水墨風的《西游記》繪本,我還是蠻興奮的。給肉卷選“四大名著”也不是第一天了,但能入得了眼的版本,實在少之又少。
其實,越是名著,選擇起來反而越困難。因為版本眾多,各有千秋,如何決策便成了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買繪本版還是文字版,原著版還是改編版,帶拼音還是不帶拼音……躺在購物車里的版本千千萬,最后卻總是按不下支付鍵。
說到底,還是因為沒遇到一套真正稱心如意的版本。目前市面上的兒童版《西游記》,不是語言改編差強人意,就是插圖毫無美感,要不就是排版實在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
然而,這套繪本剛一上市,便顛覆了大家對兒童版名著的固有認知。無論是誰,恐怕都會和我一樣在心中驚呼:
這不就是我想要的那種《西游記》嗎!
1 這是一套“有眼緣”的繪本
目前市面上的《西游記》主題繪本大概分三類。一類停留在簡單的電腦制作上,色彩生硬,人物造型單一。
確切地說,這一類書只是套用了“繪本”的名頭,實質(zhì)內(nèi)容遠遠達不到現(xiàn)代人基本的審美要求。
第二類是對連環(huán)畫的復刻。
對于已經(jīng)身為父母的70后、80后來說,這樣的畫風的確是情懷所在,誰還沒有個翻著小人書長大的童年呢。
然而,不得不說,對于看著“大熊二”、“喜羊羊”長大的這一代孩子,這種寫實的畫風并不一定符合他們的胃口。
一套書買下來,很有可能就成了父母自己的收藏品。
第三類,被譽為“美繪版”,也是最接近父母期待的一類作品。但是何為“美繪”,可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比之下,Q版《西游記》算是最能迎合小孩子胃口的。然而,活潑生動固然好,但太過卡通,似乎又不那么符合“古典”名著的氣質(zhì)。
相比之下,中信“狐貍家”的《西游記》則完美融合了古典與現(xiàn)代之美。以東方水墨畫為背景,搭配Q版卡通人物造型,既符合原著的時代特色,又迎合了現(xiàn)代人的新潮審美。
搭配橫版大跨頁制作,單從畫風上看,絕對有“國產(chǎn)大片”的氣勢。
背景中的水墨暈染也令人感同身受,猶如到了仙境一般。
雖然看不出太多中國畫的門道,但僅從賞心悅目的角度來說,這套繪本就足以給滿分了。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的一番話,更是給讀者吃了一劑定心丸。
這套《西游記》繪本不僅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美術中“樣式”、”近大遠小”等繪畫手法,還展示了東方繪畫中墨色濃淡表現(xiàn)立體感的皴法,以及近景、中景和遠景的構圖方式,讓孩子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東方審美主觀一致、浪漫天真的傳統(tǒng)特性。
作為一名藝術推廣者,曾孜榮不僅出版過多部藝術普及讀物,也在豆瓣時間、知乎、喜馬拉雅、博雅云課堂等多個平臺開設藝術專欄。
能夠得到這位專業(yè)人士的首肯,這套繪本的分量自然也重了不少。
然而,即便有水墨山水作襯,也絲毫沒讓這套繪本顯得“老氣橫秋”。書中Q萌的人物形象非但不顯違和,反而被映襯得更加靈動起來了。
為了中和水墨畫的“靜”,這套《西游記》繪本中的人物形象全部采用“三頭身”比例,在突出角色趣味性的同時,整個畫面也變得“活”了起來。
除了造型風趣,主創(chuàng)人員在細節(jié)上也做足了功夫。人物的表情和姿態(tài)都異常鮮活,像極了家里的“神獸”。
比如偷人參果的時候,孫悟空的頑劣和土地爺?shù)臒o奈。
比如清風明月去給唐僧打人參果時,偷偷摸摸的小表情。
就連習慣性“打醬油”的沙師弟,在書中都被主創(chuàng)們強行加戲,給足了鏡頭。
然而,這套《西游記》繪本的神奇之處遠不止于此。如果說每一幀靜態(tài)畫面都是超常發(fā)揮,那么整本書的動態(tài)視覺效果則堪比好萊塢動畫。
比如故事中反復出現(xiàn)的唐僧念緊箍咒的鏡頭,我們通常腦補的畫面,是這樣的↓
而在《西游記》繪本中,則是這樣的↓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主創(chuàng)團隊在繪本中借鑒了像“蒙太奇”這樣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通過各種鏡頭的拼接重組,營造出一種超越式的閱讀體驗。
在每一頁畫面中,時間都是流動的。一段文字被切成若干個分割且連續(xù)的鏡頭,使讀者可以更加持久地沉浸在圖像之中,并串連出一個屬于自己的長鏡頭。
面對如此復雜的畫面,小讀者們也不輕松。他們需要根據(jù)情節(jié),自己摸索閱讀的順序,找出畫面中的隱含邏輯。
難怪連《大圣歸來》的制片人金大勇,都對這套繪本贊不絕口。如此有挑戰(zhàn)性的閱讀,又有哪個孩子會拒絕呢。
2這是一套“會說話”的繪本
細心的父母難免會質(zhì)疑,在圖像創(chuàng)作上花了這么多功夫,文字的處理是不是會受到影響呢?
雖然繪本本就是以“圖”為主,但在語言的斟酌上,“狐貍家”團隊依然沒有讓讀者失望。
無論是價值觀塑造還是語言的流暢性,《西游記》繪本都可謂上乘之作。
傳統(tǒng)題材再創(chuàng)作,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價值觀的重塑,面向兒童的作品更是如此。
因為時代差異,原著中的很多情節(jié)已經(jīng)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如何取舍、如何潤色便成為評判改編優(yōu)劣的最重要因素。
在“國漫崛起”的電影市場,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普遍的營銷套路是:披著經(jīng)典的外衣,孕育新的故事。
也就是所謂的“架空歷史”。
然而,對于面向孩子的啟蒙讀物,如此“創(chuàng)新”顯然不合時宜。對于“國潮復興”,狐貍家品牌創(chuàng)始人阮凌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人之初”的時候,首先要還原事物之本質(zhì),把最基礎的東西呈現(xiàn)給它,這個才是我們做兒童出版項目應該做的事情。
等他到了青少年、到了成人以后,我們可以給予經(jīng)典以新的價值觀塑造。那個時候,他便會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我們讓孩子閱讀原著,本意也是如此。有這樣嚴謹?shù)膭?chuàng)作團隊把關,拿這套《西游記》繪本當做送給孩子的第一套啟蒙讀物,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不僅“三觀”正,《西游記》繪本在語言上更是給人不小的驚喜。
經(jīng)常給寶貝讀書的爸爸媽媽都深有體會,受時代環(huán)境影響、孩子理解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家長時常要充當孩子的“語言翻譯官”。
不往遠了說,就拿一些當代經(jīng)典兒童讀物來說,很多用詞都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語言習慣了。
之前給肉卷讀《小豬唏哩呼嚕》、《寶葫蘆的秘密》等作品,內(nèi)容雖好,但為了不影響閱讀體驗,不少詞語我都要用自己的語言先轉(zhuǎn)化一遍,再講給她聽。
讀得多了,確實還挺累的。
這也是現(xiàn)在各種聽書App大火的原因。從表面上看,說書人用富有磁性的聲音,解放了父母的勞動力。但實際上,它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改編之后的“臺本”。
比如《凱叔西游記》,為了讓三歲的小孩子都能聽得懂,經(jīng)過三年的反復打磨和試講,才創(chuàng)作出讓廣大小朋友如此喜聞樂見的作品。
中信“狐貍家”的《西游記》繪本,在語言上也借鑒了當下流行“講書”模式,選用的都是最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啟蒙階段的小朋友也能一聽就明白。
比如在《偷吃人參果》一書中,開篇的景物描寫是這樣的:
“彎曲的樹藤上有幾只猿猴,猿猴都是猴爺爺啦,眉毛都白了,長長地垂在兩邊,也不知道活了多少年月。”
這樣的口氣,像極了一位慈祥和藹的老爺爺坐在樹下給我們講故事。讀到這樣的文字,似乎連時間都變得悠長起來。
之后師徒四人偷溜出五莊觀的情節(jié),則又帶出幾分活潑俏皮來:
“孫悟空用金箍棒往門上一指,咔嗒,門鎖就被解開了,師徒幾人牽著馬、挑著行李偷偷留出了五莊觀?!?/i>
簡單兩句話,就把整個場面寫活了。
書中隨便拎出一句話,都可謂有聲有色、動靜相宜。小低年級的小朋友完全可以直接拿來用在自己的小作文里。
大一些的孩子,可學的就更多了。
比如《大戰(zhàn)紅孩兒》一書的開篇,干脆直接背下來就好:
“山峰高到云端里,仿佛把天都刺穿了。
山路兩邊長滿了楓樹,橙紅色和金黃色的楓葉交錯在一起,把山林染得紅通通的。白云和黑霧在山間飄來飄去,山中溪水流淌、植物茂盛。”
如此靜謐而瑰麗的景色渲染,與后面激烈的血戰(zhàn)描寫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說學比喻學修辭是在練招式,那么“打埋伏”、“做呼應”則是修煉心法了。
相比國外引進的繪本,原創(chuàng)繪本的“雞娃”優(yōu)勢在這里就體現(xiàn)出來了。
3 這是一套“有內(nèi)容”的繪本
然而,這還不算完!據(jù)我所知,這套繪本其實還有更高階的隱藏玩法(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名曰大,語,文。
我們小時候聽故事,畫風是這樣的: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在講故事……
而這套《西游記》繪本的畫風,則是這樣的:從前有座山,這座山叫萬壽山,山上有座道觀,叫五莊觀。道觀里面住了一位神仙,叫鎮(zhèn)元大仙。鎮(zhèn)元大仙有兩個徒弟,叫清風和明月……
嗯,似乎的確啰嗦了點……
給小孩子看的名著,有必要還原得這么詳細嗎?
看看現(xiàn)在的升學考題就知道了。
現(xiàn)如今,我們小時候那種簡單聽聽故事的套路,已經(jīng)完全無法滿足當下的應試需要了。
小學之前“讀過”四大名著已經(jīng)是最基本的標配。不僅要讀,還要讀到位。
而如何“到位”,其實就在平時的點滴積累中。
除了相關章節(jié)的主要人物,三四五六線配角也是但凡能扯上關系的都給露臉。
這還不算,論起摳細節(jié),主創(chuàng)們更是認真到令人嘆服。
比如這一頁,五莊觀的人參果樹,乍看并沒什么稀奇。
但要知道,人參果這種金貴品種,可是掰著手指頭就能數(shù)過來的。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千年成熟。前前后后九千年,也才不過長了30個。
既然不多,我就手欠數(shù)了一下,果不其然,左數(shù)右數(shù),還是少了2個人參果。
被我抓到漏洞了吧哈哈。
But,恰恰相反,書中的彩蛋永遠是留給有心人的。只有對照原著,你才會發(fā)現(xiàn),另外的2個人參果,其實已經(jīng)在開園的時候被大家吃掉了!
這種體驗很像是看電影。從一個彩蛋找到另一個彩蛋,從一部電影延伸到另一部電影。如此探索下去,一個更為奇幻的世界就這樣展現(xiàn)到你眼前。
在這個過程中,看了什么、聽了什么并不重要,發(fā)覺找尋的樂趣才最重要。
讀書也是如此。與讀完一本書相比,找到閱讀的樂趣才是更有價值的。樂趣能引領你走得比別人更遠,你身后的路越長,收獲也就越多。
幸運的是,我們自己原創(chuàng)的《西游記繪本》做到了。而更幸運的,是讀到它的那些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