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選書的兩個典型問題

2014
2017-8-11 13:08 轉載

分年齡書單

經常有媽媽問:能不能給一個我家孩子這個年齡階段能看的書的書單。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看書不分年齡,當然認字之前的書以圖為主,或者要有圖這是一定的。

至于這本書是3歲看,還是7歲看我覺得其實不是很重要,3歲有3歲的孩子關注的點,7歲有7歲孩子關注的點。就像同一盒樂高,1歲孩子,3歲孩子,和7歲孩子的玩法一定是不同的。

比如沒有多少圖的《窗邊的小豆豆》,因為故事簡單易懂,我家也是聽我念了大半本。

關鍵是興趣。如果按興趣去找書就會容易很多。并且小寶寶階段的閱讀主要目的一般都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有了興趣,習慣培養(yǎng)也會簡單很多。

這里強烈推薦小花生的公眾號,和閱讀APP。小花生APP在整理藏書和閱讀記錄方面絕對是一把好手。

對癥下藥

對癥下藥主要說的是情緒管理和生活習慣類。

之前在繪本館找書的時候,繪本館的老師經常會問我,找什么書?我只能說看看。再聊下去知道孩子快上幼兒園了,就會推薦一堆上幼兒園心理建設的書?;蛘哂袝r候遇到有些家長說,我家孩子總愛哭,有沒有說不哭的書。

如果在網上搜情緒管理繪本,就能出來一堆或是說教,或是引導的繪本。

我其實一直不是很喜歡這一類的繪本,并且不喜歡對癥下藥式的找書。

原因是:生活習慣需要在每天的生活中積累,并且一定是需要大人督促孩子的,光看看繪本就能解決問題的話,養(yǎng)孩子也太簡單了點。而督促的過程當中必然也會有沖突,但是什么事需要堅持,什么事可以做適當的妥協和讓步,并且適合和自己孩子過招的一招一式是繪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而情緒管理繪本最讓人反感的一類的就是諸如告訴孩子不要生氣,不要說謊一類。如果對兒童心理學有所皮毛的了解,就會知道孩子的情緒控制可能要等到4歲以后才能有明顯的發(fā)展,而說謊,打人這些行為都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某一階段。這個過程中當然可以引導,但引導的方式一定不是告訴孩子“不要亂發(fā)脾氣”,而是認知自己情緒。

所以好的情緒繪本,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告訴孩子,怎樣是生氣了,感覺是什么,或者用適當的比喻告訴孩子可能是怎樣的體驗,以此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然后再引導孩子怎樣做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疏導,而不是被遏制。

還是那句話,孩子生下來是裸機,各種參數需要靠大人去定義,情緒也是參數之一。

對孩子來說,本來是想通過書來了解和疏導自己的情緒,結果被對癥下藥式的閱讀懟了回去,心里肯定好憋屈。

所以這樣類型的書,與其講上十遍,不如家長自己好好去讀一讀兒童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會更游刃有余一些。

作者: AMOM  轉載于公眾號: AMOM觀點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sally303
sally30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