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計很多媽媽都跟我一樣苦逼,一本32頁的薄本《Good Night Moon》(中文名:晚安月亮),每頁只有一句話的小書,書已經(jīng)讀的都散架,小孩兒還是每次從書架前抽出獨獨這一本。每每遇到這種時刻,媽媽我只得擺出一副“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戀“的架勢,一個晚上,就這一本就可以讀上起碼五六遍,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還沒睡著,我就已經(jīng)把書拍到臉上了,憑著自己嘴巴和手的慣性動作完成整個晚安繪本的演繹。
那么為什么小孩子總是對同一本書這么情有獨鐘呢?這樣會不會影響知識的廣泛度?要不要干涉?怎么干涉呢?我覺得是這樣的:
1、重復(fù)是孩子的一種寶貴的學習態(tài)度
寶寶生來就是學習者,這句話已經(jīng)被說的爛舌根了,但是孩子究竟是怎么樣在學習中強化記憶并進行理解的呢?大家也知道,小寶寶記性并不是很好,去年我出差北京一個月,回來我站在接機口對著她笑,她面無表情的看著我,差不多把我忘了個一干二凈。孩子在接觸這個世界并從中的學習時,有個非常寶貴的學習特色就是重復(fù)。
在很小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她重復(fù)的扣一個不起眼的小洞,直到小洞變大洞,然后你家沙發(fā)報廢了;再長大一點,開始學習扭瓶蓋,并樂此不疲地扭開--抿一口--扭上,再扭開--又抿一口--扭上,重復(fù)N次后以扭開--抿一口--撒滿身水作為故事結(jié)局;再后來,她學會了過家家,然后每天拉著你坐在地板上給你假裝盛飯,吃飯,再盛,再吃。
整個過程就好像在上臺階,在一個臺階上積累了足夠多的經(jīng)驗,也充分理解了事物運作的原理后,她就放心的邁上高一級的臺階,然后開啟新一輪的重復(fù)。專注以及重復(fù),是將她接受的知識內(nèi)化的一個過程。
另外,孩子對于自己喜愛的東西也有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堅持,屬于一條死理認到黑,不樂于嘗試和這樣東西有共同特性的替代品。對書是這樣,對喜愛的東西也是這樣,對于愛吃的食物也是這樣。不愛吃菜的孩子,你怎么勸,她也不愛吃菜;破了的氣球,再買新的也不行,我就要原來的那個。
這里面涉及的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安全感”,對于小孩子來說,”缺乏安全感“并不僅僅說的是離開了父母會不知所措。安全感建立在身邊有熟悉的事物,并讓孩子感受到熟悉和可控的基礎(chǔ)上。對于一個只有你身高一半高的孩子來說,她所面對的這個世界是非常不可控的,父母以及周邊的環(huán)境甚至別人的行為都有可能對她的生活造成影響。在她還沒有長大到有能力去處理這些”突發(fā)事件“的時候,自然傾向于有一個更加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一個每天都親近的人,一本每天都讀過的書,一個經(jīng)常玩的游戲,都能讓孩子感覺我在一個非常穩(wěn)定安全的環(huán)境里。由此可見,堅持只讀一本書或是抵觸新的內(nèi)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對新的內(nèi)容沒有信心,不愿嘗試的結(jié)果。
接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尤其在小點的幼兒身上更為突出,每個孩子的背景不同,年齡不同,經(jīng)歷不同,勢必造成一本書可能有一部分是孩子可以一點就通的,有些部分是根本理解不了的。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以及家長在讀書后有意無意的將這些無法理解的信息暴露給孩子后,他在一遍一遍的重復(fù)中慢慢的吸收著新的知識。你覺得孩子每天看的是同一本書,但實際上,孩子每天看的可都是新的內(nèi)容。今天他在書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小老鼠,過一段時間,他對數(shù)學有概念了,又開始癡迷于對書中各種事物進行編號,歸類。一本書,若是太簡單,孩子一下就懂了,毫無懸念,他也不會喜歡;若是太難,整本書里面一句也聽不懂,那這本書就沒有再露臉的機會了。
2、怎么配合孩子反復(fù)讀一本書的習慣
那么反復(fù)講一本書,孩子接觸的知識面不是比較狹窄了么?總讀這一本書,孩子背都背下來了,再讀還有什么意義?
其實,讀書的方式有很多種,一本好的兒童讀物里面可發(fā)掘的元素也有很多。
拿我們剛剛提到的Good Night, Moon舉例。這本書里作者加入了很多小心機
比如那只屋子里面跑來跑去的淘氣的小老鼠,它在每頁,可都是不同的位置呢
還有那碗米糊,在說完Good night Mush之后,可是越來越少了呢,被誰吃了?
如果是已經(jīng)識字的小朋友,讓她觀察并猜猜小兔子晚安繪本讀了哪些書?(床頭柜上有一本Good Night Moon,書架上有一本Runaway Bunny)
墻上掛了三幅畫,可以詳細跟孩子講講三幅畫的來歷:
左起第一幅畫源于Runaway Bunny(逃家小兔), 介紹了這幅畫以后,不就是介紹新書Runaway Bunny的大好機會么?
中間那幅畫來自于鵝媽媽童謠:
Hey diddle diddle,
The cat and the fiddle,
The cow jumped over the moon.
The little dog laughed
,To see such sport,
And the dish ran away with the spoon.
這首小童謠也是很多大牌繪本中的??停矕|尼布朗的《My Dad》里面也有這首詩的引用。
最右邊的一幅畫,來源于一個比較古老的童話: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另外,這本書里面的鐘表也很有意思,時鐘從7點鐘開始講故事,到整篇故事結(jié)束是8點鐘,揭示了整個故事的時間線。
你還可以帶著孩子找書中的Bug,比如那個紅氣球,一開始和結(jié)尾都出現(xiàn)了,中間卻有幾頁看不到,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忘記了?
在你每次重復(fù)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拋出一個問題,帶著這個問題讀完這本書,是不是覺得每次讀都有新鮮感了,好像在讀一個書中另一個角色的故事。
你還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比如,《媽媽買綠豆》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容易在生活中復(fù)制場景的故事,并且可以看圖說話,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可以用這本書學會買東西,繼而數(shù)錢,了解錢的大小。也可以進行科普,小種子是怎么發(fā)芽的等等。
總之,一本書,要充分發(fā)揮它的價值,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讀完句子,合上書就完事。孩子愛看繪本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好的繪本真的有魔力,值得你一讀再讀。
3、怎么加入新內(nèi)容不會被抵觸
說到底,還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真的不想再讀這本了,快吐了。那怎么加入新的內(nèi)容呢?
首先,在能盡力滿足孩子的重復(fù)的要求下盡量滿足,這樣的重復(fù)是以后上學以后精讀的基礎(chǔ)。若是你想讓孩子上學后能夠沉下心來研讀教科書上的知識,而不是博覽漫畫和言情小說的話(不是說不能看,上學時間緊,要有度和方法),現(xiàn)在的重復(fù)是必要的。
其次,同一個作者同一風格的作品(如喜歡Eric Carle的小朋友基本上這個作家的所有書都來者不拒),同一主題的作品(菲菲生氣了,生氣的亞瑟,生氣湯),有同一主角的作品(再舉一次Maisy小鼠的例子),都是比較能讓孩子容易接受的。
另外,可以根據(j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比如近期突然對彩虹爆發(fā)了無限熱愛,那就趕緊上彩虹繪本;最近又喜歡上了推土機,那就上交通建筑類繪本??傊磺幸耘d趣為第一出發(fā)點。
最后,在重復(fù)的過程中加快孩子理解的進程。比如,如果在書中遇到了一個孩子可能不了解的新場景或是新概念,那就在這幾天專門創(chuàng)造機會來讓孩子把這個概念理解了。比如讀《紅綠燈眨眼睛》這本繪本時,你就著書讀一百遍,孩子也不能明白紅綠燈到底對交通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那就帶著孩子去看,觀察紅綠燈怎么工作的。
另外還有一個技能,就是不看書講故事。你記得你上學那會兒是不是周邊三里地范圍內(nèi)也有這樣一類天才,看書看一遍就記住了,聽課聽完就會了,習題都不怎么做一樣考試第一。這類天才我打小就膜拜,人家有一種超能力,把知識像錄電影一樣記在大腦里。咱不指望著娃是天才,但是這種技能,值得從小培養(yǎng)。關(guān)了燈,跟孩子像放電影一樣把這本書回憶一遍。我覺得對孩子的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很有幫助。
文:Mary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