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我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哎呦~我報的那個XX英語課,一點用處都沒有!”細問之下,除了每周上課的幾小時,平時幾乎沒有任何家庭閱讀和預復習,就像進入婚姻的女人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給男人:你的責任是給我幸??鞓?,我的責任是等你給我這些。當你達不到我的期望時,我是何等失落和無助,而所有問題的根源都在你!李中瑩在《親密關系全面技巧》中對女性心理的描述,用在大多數父母對培訓機構不切實際的期待上,真是異曲同工。
我們把主動權滿懷期待地交給一個人,或者一家機構,然后指望著他(們)全權擔負起使命必達的責任,自己則心安理得地以逸待勞,指望著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結果不如預期,那是托付的對象不夠好,他們會再次踏上尋尋覓覓之旅,四處打聽,遍訪名師名課,最后一次次敗興而歸。
而這個結果,其實早在他們把幸福和成功“托付”給別人的那刻注定?;蛘哒f,是這種最具殺傷力的心理模式注定了自己必將成為無能為力的“受害者”,所以又稱為“受害者模式”——永遠把矛頭指向外界,而不是反求諸己,查找自身存在的原因和可行的舉措付諸行動。
我們都知道,在教和學這對關系中,老師的傳授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教學效果的因素卻在學的差異上。
記得我的初中時代,壓根沒有當今盛行的各種課外輔導班,大家齊刷刷地坐在教室里聽著同一個老師上課,接受同樣的課堂教學。我們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偏偏有個很獨特的癖好——每次上新課文的第一堂課,都會抽同學大聲朗讀課文,而我作為英語課代表,幾乎就是默認的人選。這單詞才剛熟悉,課文就更別提了,讀得結結巴巴斷斷續(xù)續(xù),在全班同學面前顏面盡失,羞愧得抬不起頭。
此后,我逼著自己早起半小時晨讀英語,前一課還沒學完,我就跟著錄音趕緊開始預習后一課,等到老師上新課抽讀課文時,我早就成竹在胸,嫻熟流利地展示一番,得以輕松過關。而我的英語成績,也始終保持在全班數一數二的位置。想當年,這日子過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但現在回過頭來,還要感謝被逼無奈之下,自己在“學”上多下的功夫拉開了和同齡人的差距。
到了女兒的英語學習,她們從小到大上過的英語課不計其數,有一對三的上門私教,有一對一的網課,有1對6的Jadeclass面授,還有依萊的圖書館項目等等。起初,我也是抱著過高的期望,希望通過每周一次的“專業(yè)教學”來解決英語的問題,然而,最后的結果還是大同小異,不盡人意。
最終,我的困惑在兩本書中找到了答案。第一本書曾經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讓閱讀成為孩子們愉快和自然的習慣》中強烈推薦——蓋兆全《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guī)劃師》。乍一看這書名有點:哈哈,太高大上了吧~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難道我們不是那個最懂孩子的良師益友嗎?還有誰,比我們更了解自家娃的口味和脾氣?還有誰,比家人陪伴的時間更多呢?相比之下,您認為,每周一次的外教課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呢?2分靠學得,也就是上培訓班,而8分,真正的大頭靠家長自救,創(chuàng)設全方位的家庭英語學習氛圍。
我總算明白,自己失望的根源在于理想化的“托付心態(tài)”,一廂情愿地指望別人去承擔超出他們所能真正擔負起的職責。
那么,除了起到那2分“習得”的作用,培訓班或者外教課之類還有價值嗎?毫無疑問,有!這得從“二語”和“外語”的差別說起。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這本書中,Rod Ellis提到了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習得之間的差異,我們以香港和大陸為例。
除了粵語和普通話,英語是香港廣泛使用的三種語言之一。當我們在香港旅行時,香港迪士尼的廣播中滾動播報英語、粵語和普通話三種語言,有些游樂項目還會分別提供英語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的講解隊列。某晚,在書店隨手翻閱書籍,店家要提前歇業(yè)除蟲時,營業(yè)員跟我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是英語:“Do you speak Chinese?”
而在中國大陸呢,英語依然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學科”地位,除了上課時間(包括校內的英語課和課外的培訓班),它是否作為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工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呢?很可惜,沒有。也難怪中國大陸的考生在國際性的英語考試中,口語和寫作兩項往往都是墊底的。
顯而易見,英語在香港是“二語”,而大陸是“外語”——一個缺乏語言應用場所的環(huán)境。
明白這點后,我對外部機構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女兒們和風趣幽默的外教討論電影《星球大戰(zhàn)7》的觀后感,在寫作中描述學校生活,介紹她們的好朋友和最愛的體育活動打籃球,表達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比如,男女生分校和混校,孰優(yōu)孰劣?),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難道不正是語言學習的意義所在嗎?!所以,我不再糾結這家機構的口碑如何,課程采用什么教材,而是:
第一,是否全英文的環(huán)境?
第二,孩子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灌輸?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女兒們正在上的依萊圖書館項目還是可圈可點的:English only;孩子先選若干本書籍自主閱讀,完成相應的Quiz,再選其中的一本和外教Interview,最后在空白的Reading Report模板上,撰寫閱讀報告并由Coach修改評分。在整個過程中,她們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和語言應用的狀態(tài),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灌輸而已。
在子女教育和學習這條路上,家長始終是引路人和推動者,沒有我們持續(xù)的積極推動和全力支持,孩子恐怕很難在某個方面保持長久的興趣并拾級而上深入探究。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因此勢單力薄地站到孩子的對立面,好像一切都是被父母逼的,這時,聯合一股同方向的外力一起不動聲色地推動,顯然是更為巧妙的方法。
抱著一勞永逸的想法,把自己的事全權委托給別人,從此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終究是不可靠的?!岸_的心態(tài)是: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的人生,而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更能增添額外的火花,產生一些獨自一人不能獲得的成功與快樂?!?/span>
同樣,學習也是,也只能是以內力驅動,輔以外部助力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對自己、孩子以及外部機構的職責和局限有一個客觀和理智的認識,始終清醒地牢牢把握主動權,做自家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guī)劃師,最好的良師益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