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在《讀者》雜志上讀到了一篇寫勞動節(jié)的文章,叫《五月的第一天》。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上海的三口之家如何過“勞動節(jié)”的故事。
每逢勞動節(jié),爸爸媽媽便會找出許多家務活讓小姑娘做。小時候洗手帕、拔雜草,長大了就粉刷院墻、洗衣服。
上高中之后的一個五一節(jié),“趁著”洗衣機送修,爸爸媽媽取下了床單、被罩、桌布、窗簾,開始“戰(zhàn)斗”。在陽光照耀的院子里,一家人齊上陣。
媽媽負責搓洗桌布枕巾等小一些的東西,被套床單等大物件由爸爸負責。我管供水——把水從廚房一桶桶地拎到院子里。媽媽一聲不吭地搓著,襯衣的袖子卷得老高,成堆的肥皂沫簇擁著她結實靈活的胳膊。爸爸穿著短褲,使勁用腳踩著泡在盆里的床單。陽光從院墻上面射下來,在他們的身上勾出一道金邊。
平凡生活中的愛與溫暖總是令我動容。
我如此念念不忘,以至于費了好大力氣想要找到它,放在精讀課程里。
當時,我只記得這篇文章的題目——后來才發(fā)現(xiàn)作者邵麗達名不見經(jīng)傳——在百度挖地三尺還是找不到。
冷靜下來想了想,是高中時讀的,而且在“5月”的期刊上。我下載了《讀者》APP,果然在1994年5月刊上找到了它。
眼下這個五一,可以預見的到處都是人人人。除了聚餐、旅行,或許我們還有一個選擇——用“勞動”來慶祝“勞動節(jié)”。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是勞動者的節(jié)日。我們不妨還節(jié)日以本來面目,和孩子一起洗衣服、做美食,享受勞動的快樂。
許多時候,我們不愿意讓小孩幫忙——覺得他們只會越幫越忙。豈不知反倒助長了懶惰的習慣,對“飯來張口”習以為常,把爸爸媽媽的辛苦當成了理所應當。
前幾天,我在小花生社區(qū)看到了一個提問“你會用什么辦法來平復焦慮”,高贊的回答是“讓自己動起來,整理房間,拖地,洗衣服”。
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日式企業(yè)則用“掃除道”來打造認真負責、積極向上的企業(yè)文化。
而我的體會是,日常的勞作能讓人腳踏實地,摒棄心浮氣躁。
更何況對一個家庭而言,參與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分享勞動成果則成為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刻。
采買、備料、烹飪、品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媽媽手把手地指導,這是多么美好的成長回憶??!
如果你邀請孩子們寫一寫自家的菜譜,會發(fā)現(xiàn)哪怕是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也不盡相同。
有的先炒雞蛋盛盤,有的則把蛋液直接倒在翻炒后的西紅柿鍋里。
無論怎樣,我們都堅持自家做得最正宗、味道最好。
關于這些“小本領”,孩子特別在意。我上初中的女兒糯米,甚至會跟同學比“誰會做的菜更多”,為微小的優(yōu)勢沾沾自喜。
這次學寫《我學會了……》,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能干的小廚師——四年級的球球不僅會做紅燒肉、可樂雞翅,還會蒸花卷。
沒有什么是一頓美食治愈不了的,如果有,那么就再來一頓。
前幾天,糯米放學回來埋頭吃了一頓排骨面,跟我感慨:原本心情很不好,可是吃完飯就覺得好滿足呀,好開心呀!
人生哪能一帆風順呢,真希望在不那么好過的時候,她可以給自己做一頓有營養(yǎng)的、好吃的飯。那樣,就重新鼓起勇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