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說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

2012-3-14 10:56 原創(chuàng)

推薦《中國青年報》上這篇文章,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了解一下挺好的。 

“我漫步在黃沙上/絕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無情的黃沙淹沒……”,這是北京市知春里中學高一(1)班的一節(jié)語文課,課的名稱為“走進詩的國度”。學完詩歌單元后,老師給同學們出示了幾張不同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畫面的了解再運用學到的詩歌知識,嘗試著寫詩歌,然后在“走進詩的國度”這節(jié)課中,學生們進行交流和賞析。 

這樣的語文課在以前的課堂上非常少見,教語文的張老師介紹。 

從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實施了高中課程改革,“現(xiàn)在上課都按照模塊來學習了,新課本變化很明顯”,北京市麗澤中學的高一新生小蔡說,“不過,兩個星期下來,感覺變化最明顯的是語文課”。 

“我現(xiàn)在每次從教室走出來總是心情很好”,北京麗澤中學的語文老師王惠麗告訴記者。 

王老師是個很感性的人,如果課堂上學生情緒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她就會越講越有激情,如果自己的課不能讓學生們活躍起來,她就會“蔫頭耷腦”的。 

但是,山東的孫老師卻說了一次他尷尬的經(jīng)歷——孫老師給學生講《荷塘月色》,他讓學生們都把眼睛閉起來,希望孩子們在自己動情的朗讀中想象作家筆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讓學生‘享受’語文”,孫老師說??墒钦n文剛剛讀完,孫老師還沉醉在文字給自己帶來的美妙感受中時,一個學生卻提出:“老師你就直接告訴我這篇課文會怎么考吧”,孫老師的心一下子涼了,“我覺得很悲哀!多美啊,可是學生們竟然不去感受”。 

一直以來,人們對語文課“該變變了”的呼聲很大。雖然這些年經(jīng)常有一些改革措施出臺,但是,語文是“老師教著辛苦、學生學著叫苦”的狀況并沒有實質(zhì)的改變。 

文學混同語言 美麗的文字支離破碎 

“學生不愛學語文其實是有原因的”,北京豐臺區(qū)一所普通中學的吳豪老師說,當分數(shù)的地位在學校、家長心目中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語文老師越來越向理科老師看齊了,把文章分解再分解,然后給每個字都要找到一個確切的‘值’,給每個句子求得一個‘解’,每篇文章這樣一字一句地分析,最后得出一個‘正確答案’”,于是,老師們把上課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摳”字、“摳”詞,分析篇章結(jié)構(gòu)。 

一位有著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特級語文教師顧老師說:“我們語文課的一大弊端就是每篇課文都從頭分析到尾,每本書也從頭分析到尾,沒有時間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經(jīng)常會覺得很痛苦,痛苦于感受不到職業(yè)本身帶給自己的尊嚴,痛苦于不能把自己認為最美好的、最應該給學生的東西教給學生”,吳豪老師說,“如果按照慣常的講法,一篇課文大概有兩到三個課時”,吳豪老師介紹道,第一節(jié)課他首先會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測驗上一課的字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然后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者,“這大概要花20分鐘左右的時間”,接下來會讀一遍課文,剩下的時間大概可以串講一個自然段。第二節(jié)課的大部分時間會用來串講課文、講解語法知識、分析寫作手法,還要用一部分時間處理課后的練習題、思考題。“學生享受美的時間就這樣被一點點地擠占掉了”。 

“問題在于我們是把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了”,山東省泰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孫善利老師說,語言是工具性的知識,更為基礎,“是科學的、理性的、冰冷的”,文學則是人文性的知識,“是情感的、感性的、溫暖的”,現(xiàn)在兩種知識混在語文課一個課堂上來完成,老師講解一篇課文,剛剛把氣氛烘托起來,就要停下來講語法、字詞,一部作品就“這樣斷了‘氣’”,孫老師說。 

在這樣一個“忽冷忽熱”的課堂上,美麗的文字變成了支離破碎的語言,學生們漸漸失去了對美麗文字的感知和欣賞能力。 

知識難以應用 語文課成了紙上談兵 

語文課確實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課程,但是現(xiàn)在老師們卻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語文的工具性上了。 

既然語文課變成了語言知識課,那么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定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事實并非如此。 

“反反復復地語言訓練卻沒把語言訓練好”,孫善利老師說。 

學生們學習了12年的語文卻寫不出一份像樣的通知書、請假條由家長代寫、讀不懂說明書、看不明白合同書,“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北京市一個普通中學的廖老師說。 

“人們學會使用工具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實踐而習得,學習語言也一樣,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我們卻是把學生們關(guān)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講授”,孫老師說。 

北京有近40年高中語文授課經(jīng)驗的左老師回憶起幾年前發(fā)生的一件事:左老師去聽一位年輕教師的作文課,課的內(nèi)容聽起來很不錯——讓學生的作文寫出波瀾來?!斑@位老師不停地講‘什么是波瀾’、‘什么時候運用波瀾’、‘寫出波瀾的好處和意義’,可是孩子們沒有經(jīng)歷波瀾怎么能體會什么是波瀾?不讓孩子們動手練習他們怎么能寫出波瀾?”雖然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但是左老師仍然說得很激動。 

“語文課的又一弊端就是太注重知識的講授了”,特級教師顧老師說,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著“知識第一”的誤區(qū),也就是以知識為出發(fā)點同時也以知識為落腳點,“其實語文中有許多知識是需要轉(zhuǎn)化為學生行為的,比如寫作技巧、欣賞方式等等”。 

課堂遭遇應試 語文課離本真的語文越來越遠 

其實,并不是語文老師們不想讓自己的語文課“美”起來。 

“我最怕給學生講語法了”,北京市西城區(qū)的石老師說,“每次上課都是老師講得興高采烈、學生聽得渾渾噩噩,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昏昏欲睡”。 

不少老師反映,很多年輕老師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是充滿激情的,總希望學生能在自己的課堂上既能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字所帶來的愉悅,同時又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但是,過不了幾年就會走到其他老師的老路上了。 

這是為什么? 

“只要一排隊一切都完了”,孫善利老師說。 

孫老師回憶自己當年在中學當語文老師的時候就是如此。孫老師很喜歡文學,所以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像自己一樣享受到文學帶給自己的莫大的精神滿足?!白畛踹€好些,后來同年級的幾個老師開始暗中較勁兒,自己就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了,再后來開始全年級考試分數(shù)大排隊了,我一下子覺得不能不變了,不是怕自己排名靠后面子上過不去,而是怕耽誤了孩子們的前程”。 

于是,孫老師開始變了,變得像其他老師了。開始為了分數(shù)而教學了,開始考什么教什么了。 

這些改變孫老師還能接受,讓他最痛苦的是,一旦開始改變就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諾骨牌,改了一步緊接著就會改第二步,越改速度越快強度越大,而且看不清方向和終點?!坝幸惶煳彝蝗话l(fā)現(xiàn),我正在教學生為了得好成績造假”,孫老師說,“我震驚了”。 

與孫老師承受著相同痛苦的還有廈門的謝老師。 

“語文是有意思的,語文老師也是有意思的,但面對當前的語文考試時,便都沒有意思了”,謝老師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 

謝老師是個很有“點子”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實際的語文能力,他組織學生編寫《個人周刊》、做名著導讀、每天課前有3分鐘演講、組織學生社會實踐,“總之,只要是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活動我都盡量組織”,謝老師說。 

但是,面對越來越“慘烈”的應試競爭,謝老師開始妥協(xié),“高一、高二的語文課我仍然側(c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人本化的教學。但是到了高三,一切都停止,就像收麻袋口一樣,向應試教育的方向使勁收口”,謝老師說,“不這樣不行呀,學生要成績、學校要成績、家長要成績、我要飯碗”,謝老師很無奈。 

北京今年的文科狀元曾經(jīng)對記者說,千萬不要小看應試訓練,那是一種相當成熟的系統(tǒng)訓練,就連作文這樣主觀性極強的部分,老師們都能找到相應的訓練辦法,“文章第一段寫什么、每一段第一句寫什么、每一段中間寫什么、怎么結(jié)尾都有非常標準的寫法,只要照著老師給出的辦法一套,作文分數(shù)至少不會低”,這位狀元說,“我們稱這種作文叫‘新八股’”。 

在應試的壓力下,語文離它本真的面貌越來越遠了。 

全國實施課程改革的地區(qū)已經(jīng)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期待課改能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頑疾,不過要想真正改變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不應該是從某項運動開始的,正如北京育才學校的樊穎老師所說:“教材的變動不是改革的根本,真正帶動老師們變起來的是教育觀念?!?nbsp;

來源:《中國青年報》


回應3 舉報
收藏1
13年前
要改變談何容易,只要大家還是認為高考定終生的一天,語文教育就不會發(fā)生本質(zhì)上的改變。只要老師的績效和學生成績掛鉤的一天,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對大多數(shù)老師來講都是放屁!
13年前
現(xiàn)在的學校里寫作文比我們那個時候倒退不知道多少了,老師定主題,學生根據(jù)主題寫一篇作文,老師幫忙修改,學生定稿,最后一定要背出來,等考試的時候套上去就行了。
13年前
只希望越改越好
發(fā)布

推薦閱讀

mauri
ma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