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出一個問題,我邀請所有讀者回答?!盀榱俗屪约旱暮⒆咏邮茏詈玫闹袑W教育,面臨擇校的時候,你的考慮范圍會有多大?”
你自己的城市
你自己的省
中國大陸
大中華地區(qū)
全世界
11月底,我接觸了一個杭州家庭,父母和孩子就一個迫切的話題向我咨詢:孩子今年初三,目標是美國的本科,高中教育如何選擇?更具體點,高中可以選擇杭州的傳統(tǒng)高中,杭州外國語的劍橋班或者美國私立高中。這個家庭很大膽,同時考慮了另外一個選擇:在第三個國家的一所美式學校。
面臨這么多的選擇,該如何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這個問題,應該說是目前中國不少家長所面臨的一個很實際的困惑。說到此處,我不得不分享一下發(fā)生在今年5月份新浪教育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2013國際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壇”上的一個插曲。
5月的某天,教育部留學中心的大樓里門庭若市,現(xiàn)場不少是國際學校的校長或代表,而我有幸作為第三方嘉賓被邀參加。當天活動的最后一個討論環(huán)節(jié)是關于“家長如何選擇國際學校”。各位校長坐在嘉賓席里侃侃而談,既談教育創(chuàng)新,同時也借機宣傳一下自己學校,突然有位家長在聽眾席中站立起來,很激動的向所有人自我推薦,一是借這個機會分享自己為目前讀初三的孩子選擇高中的艱辛之路,二是向現(xiàn)場的各個校方代表取經(jīng)——“如何擇校”?可以想象直播現(xiàn)場出現(xiàn)“意外”事件,第一位發(fā)怵的肯定是主持人,而坐在嘉賓席里諸位和臺下聽眾反倒覺得刺激,把當天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推向了高潮,成了壓軸戲。
根據(jù)這位北京家長自述,自己孩子現(xiàn)在處于初三,有意向去美國讀大學,但是糾結(jié)于高中的選擇。除了直接去美國讀高中之外,國內(nèi)學校的選擇令人眼花繚亂。雖然最簡單的就是傳統(tǒng)的公立學校,但公立學校似乎跟國外大學銜接性不強。于是乎這位家長跑遍了北京城,踏足每個國際班,云里來,霧里去,長跑一段路之后,歇腳于北大附中,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去讀美國大學,A-level、IB或者AP這些國際課程都不是必需的呀?!边@位家長講到這里,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仿佛是表達自己終于找到了滿意的答案了。
對于業(yè)內(nèi)人來講,這是個很基礎的認知,但是對于這位家長,以及這位家長所代表的群體,弄清楚這個概念并不容易。為什么?原因之一是漫天飛的廣告和浮夸,比如學校大肆放大AP課程對升學的作用,而沒有去解釋美國教育和招生錄取的本質(zhì)。因此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大部分家長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為孩子擇校,家長必須知道的背景知識,不管他人的宣傳如何,最在乎你孩子教育的還是你自己。雖然我不期望每個父母擁有專業(yè)人士的辨別力,但是每個父母至少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基礎知識。假定目標是美國大學,除中國傳統(tǒng)公立學校之外,初高中階段到底有哪些選擇呢?我會分三大類:
美國本土中學
中國大陸非傳統(tǒng)中學
中美之外的第三個國家中學
對于中國家庭來講,美國本土中學一般只有私立的走讀或寄宿學校合適(公立學校一般只提供有限的交流機會)。這類學校進入中國家庭的視野也不過就是7、8年的時間。短短的幾年時間,申請進入優(yōu)秀的美國私立中學,尤其是寄宿學校,競爭已經(jīng)相當激烈,但是中國人是知難而進,雖然有迷茫,有困惑,但是無論怎樣踟躕,依舊目標堅定,因此留學低齡化的趨勢將繼續(xù)白熱化。
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給。有一部分人直接選擇美國讀中學,但是還有更多的人留在了中國。雖然留在中國,但是這群人對國際化教育有同樣強烈的需求,因此也就促使了中國國內(nèi)國際化教育的激增。但是問題就在于任何一個新生的產(chǎn)業(yè),剛開始都是混亂的。以上所述三個選擇里,“中國大陸非傳統(tǒng)中學”是最讓人看不明白的。該類再細劃分,如下:
國際學校 VS 國際課程 VS 洋高考辦學
第一類是國際學校。真正意義的國際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必須是多元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如上海德威或廣州美國人學校。中國大陸的現(xiàn)狀是大部分國際學校只允許錄取非中國國籍,只有個別學校同時招收中外籍學生,如北京的鼎石國際學校。
第二類是國際課程。目前中國從海外引進來的有三大體系:
A-level, IB, AP。(更嚴格來講, AP不是體系,而是30+門課目的統(tǒng)稱)
國際課程目前運營于兩種環(huán)境之下:
1)中國公立高中的國際班,如上海交大附中的IB班和杭州外國語的劍橋班
2)民辦的私立學校,如北京的匯佳。
第三類,我統(tǒng)稱為洋高考辦學。這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方式跟傳統(tǒng)學校沒有區(qū)別,就是以考試為中心。之前是高考,目標為中國大學;現(xiàn)在改頭換面,以托福,雅思和SAT為中心,目標為英美大學。洋高考辦學的最大缺點就是沒有讓學生真正去享受國際教育,很多是跟第三方考試培訓機構(gòu)合作,所以是一種美化版的考試培訓。
了解這三者之后,回到那位跑遍京城的北京家長的故事。他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凸顯了北大附中國際班的特殊之處:該校相信自我的課程研發(fā)能力,而并不依賴于“原裝進口”的課程體系。
除了北大附中之外,依靠自己的教師團隊進行獨立課程研發(fā)的還有清華附中的國際部,但是后者只招外籍學生。因為我堅信國際教育必須本土化才能變得更成熟,所以我對敢為人先,開拓自己特色之路的少數(shù)學校懷有無比的好奇之心和尊重之意。我祝愿他們成功!
家長該怎樣擇校
了解了基礎信息之后,我希望讀者的頭腦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一張藍圖,看的見“擇?!边@座森林的輪廓和一些關鍵的坐標了,但是要求家長因此馬上學會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學校,未免還是強人所難。理由很簡單,因為面臨很多家長的還有個更大的障礙,那就是:不清楚自己具體到底想要什么。
可能有家長會辯駁:我想要學校能夠培養(yǎng)我的孩子全面發(fā)展,拓展自己的興趣,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等。這些雖然都沒有錯,但是這種認識過于宏觀,不足以讓你能夠區(qū)分開學校之間的不同。試問有哪所學校會否認這些價值呢?
公辦學校的國際部,還是私立學校,其實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倘若你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你只能是被動的去聽:比如xx學校開設了多少門AP課,多少門選修課程,但是這些跟你孩子的教育質(zhì)量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家長要清楚自己想要給予孩子什么,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度不小。舉個親身的例子吧:
我自己作為家長,最近也開始忙碌于為孩子找明后年的學校。這真的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寒風獵獵,霧霾籠罩, 我繞著北京轉(zhuǎn)了個半個圈,從西四環(huán)跑到東三環(huán),不過是在找一個兩歲的小托班。跑了幾家幼兒園之后,我也開始犯暈。這幾家看起來各有千秋:有一所學生多元,來自20多個國家;有一所以中國學生為主,但是交通方便;另外還有一所空間較小,但中外籍老師都很穩(wěn)定??戳?家,我決定暫停去訪問更多的學校,而是坐下來跟家人討論對于2-3歲的孩子,什么最重要? 是知識?是能力?是性格?或者就是提供一個簡單并安全的玩耍和社交的空間。
因為我對幼教算是個外行,所以我得先去教育自己,目前處于自我教育階段,通過閱讀書籍和咨詢一些教育界的朋友。對人的教育,《禮記·大學》早就有了智慧的總結(ji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治國平天下”并非常人之追求,但是這種循序漸進的原理通俗易懂,也說明了人在各個年齡段,有相對應的教育追求,適用于每個人。對我而言,目標很簡單:先了解2-3歲孩子的自然需求,然后清楚總結(jié)出我們家庭覺得最重要的3、4點,最后依此做出學校的選擇。
另外一個原因是非常有現(xiàn)代中國特色的:那就是如何評判“好”學校。除了小眾的家長群體之外,絕大部分人已經(jīng)習慣了以分數(shù)和升學率作為質(zhì)量的絕對衡量。尤其是在信息相對滯后的地方,“最好的教育”就是一所考上百名“清華北大”的超級學校。但是,現(xiàn)在若以美國本科為目標,就不能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唯一的標桿去衡量一個學校的質(zhì)量,家長突然覺得茫無端緒。
回顧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中學教育,當面臨擇校的時候,你的考慮范圍會有多大?”我個人的答案是:為何不是全世界呢!當然倘若選擇的范圍是全世界,那既是福,也是麻煩事。選擇多了,考慮也復雜了。不管怎樣,我選校的原則:中美為基礎,放眼挑世界。我們來講具體的。
如果教育是一項投資,那么我就大膽地以一位非金融人來類比上海復星集團的投資理念。11月份在北京舉行的《財經(jīng)》年會上,復星集團的梁信軍,讓我印象深刻。關于海外投資,梁先生一直堅持的理念: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簡單來講,復星集團在進行海外投資的時候,精確定位于那些能夠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的國際公司。當然,投資中國市場這種做法很多人不屑一顧,因為全世界都在投資中國:比如世界級投資大亨,Jim Rogers,從紐約搬到了亞洲,并培養(yǎng)自己的兩個女兒學中文。紐約的一家新星學校,The Avenues School,由耶魯大學前校長掌舵,小學部開設了兩門浸泡式語言:中文和西班牙文,甚至還要來中國開學校,這些都是說明世界在投資中國。
但是復星的難得之處是從2007年我初次接觸到現(xiàn)在,從我聽過的僅僅兩場演講中,梁先生都是如此高度清晰又有力度地重申公司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去執(zhí)行,英文中有句表述非常合適他們:put the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也就是說,他們說的和做的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又是成功的。這樣的企業(yè),就如同一所上百年的學校,從百年前到現(xiàn)在,秉持自己的辦學宗旨,堅持自己的追求。
那么一個家庭投資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應如此,也要學會投資海外,投資世界。那么做為中國人,我們本來就有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優(yōu)勢,那么我們?nèi)绾卧谶@優(yōu)勢上更上一層樓呢?
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去吸收西方的營養(yǎng),而美國是首選。如同復星投資一個美國公司,它同時最大化享受了中國和美國兩大市場的資源。但是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講,特別是“90后”和“00后”的孩子,享受中美資源應該是個基礎,放眼為2020、2030年做準備,那么就要掌握第三個文化,因此我會大膽建議:為何不考慮中美之外的第三個國家,但同時又可以享受美式教育的學校呢?如瑞士美國學校、約旦的國王學院——中東一所美式寄宿高中。近一點的,韓國的濟州島上的美式學校。比如約旦的國王學院就可以讓孩子接觸到阿拉伯世界,而杭州的這個家庭就是如此大膽地去考慮這所學校。不管最后選擇如何,我敬佩他們的膽識和視野。
話又說回來,林老師,搞得這么復雜,有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我也想過這個問題,跟太太也探討過,答案是有,只是目前可行性為零。不過太太很大度,建議我下輩子早做規(guī)劃,直接找個美國太太,生個混血兒,再找個第三個國家的保姆,生活在第四個地方,完美計劃!我撓了撓頭,這到底是完美還是完蛋??!
(作者林杰,《我在美國當老師》一書作者,Ivylabs (美國常春藤教育)學術(shù)總監(jiān),留學紐約讀9年級,后取得兩家常春藤學府的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