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以家庭為重”這樣的話不知聽了多少遍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工作嗎,不重要。。。。。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差點被洗腦了。
有一天讀到這段話:
“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兒童,就必須讓自己到達更高的層次。我們給予他們的,必須比他們能通過獨自努力獲得的更多?!?--瑪利亞.蒙臺梭利
深以為然,自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自己不斷努力前進,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讀書,也許是最快的提升自己的途徑。
多讀育兒書的好處:一是可以辨別“哭聲免疫法”之類的偽科學知識;二是有了這些知識儲備遇到問題時不那么容易焦慮;三是不會焦慮的盲目的跟風購買育兒輔導班等,自己可以把握帶孩子的節(jié)奏。所以,看書,讓育兒更加從容。
當然,看書要有選擇。在讀了幾十本育兒書后,我篩選推薦下面這些。
一、育兒知識百科類
1.1《西爾斯懷孕百科》
西爾斯懷孕百科196人有 · 評價8 · 書評12(美)西爾斯 等編著,子怡 譯南海出版社 / 2009-03
懷孕要知道的事情,這里基本都有:哪些不能吃、無痛分娩、怎么運動。缺點是作者是美國醫(yī)生,有些情況跟中國不一樣。
1.2《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1131人有 · 評價55 · 書評36Steven Self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6-05
由美國兒科學會100多位專家編著和審閱。涉及了育兒的方方面面:從孩子該不該穿襪子,到多大的小孩該學外語,再到小朋友的游泳建議;且有數(shù)據(jù),如書中提到上幼兒園的孩子平均每年感冒7-9次。
1.3《蝦米媽咪育兒正典》
作者既是媽媽又是兒科醫(yī)師,講了育兒的很多常見問題,實用性強且貼合中國實際。
此書可在微信讀書app上面看,看完就忘了也不要緊,需要的時候可以關鍵詞搜索一下。在娃加輔食的時候,我就經(jīng)常搜索“輔食”找到下圖,也就不用發(fā)愁給孩子吃啥的問題。在給孩子添加輔食這件事,我只堅持了按照科學的順序添加、讓孩子自己吃這兩個原則,并且告訴老人就用蒸、煮這些簡單的方法做就可以,也不用特意花時間做出花樣。
1.4電子資源
微博:崔玉濤的微博關于小朋友的常見疾病的描述還是很全的,如果有疑問可以直接在他的微博里面搜索。比如體檢時醫(yī)生推薦檢查自費微量元素,在他的微博里面搜索“微量元素”關鍵詞,就可以看到他的建議是不要輕易給孩子檢查。
二、教育理念
2.1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北大李松蔚
以上圖書都可以在微信讀書app看。
最美的教育是平等的對待孩子,無條件的愛他。作者指出: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嚴重的兒童心理障礙,都是親子關系連接不良的后果。
李雪的文筆很好,書讀起來很流暢,道出了母嬰關系的核心:接納并完善自己,給孩子愛和自由。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李雪舉例了如何與孩子交流: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其實只要確認對方的感受就好了。比如孩子失去心愛的小貓,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決方案--別太傷心了,再買一只。其實是否定了孩子對小貓的愛。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應--媽媽看到了你的悲傷,孩子就完整的體驗“失去”的悲傷,變得自然平靜,或許自己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買一只小貓。
看了書過陣子就忘了。這兩位作者也經(jīng)常在微博上發(fā)布一些育兒理念,關注她們的微博,我也常常會對照提醒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評價孩子,給她愛和自由。比如有段時間孩子不愿意刷牙,我就有輕微的焦慮,剛好看到李雪的微博,自己便釋然了,不再強迫孩子,孩子自然地慢慢接受了刷牙這件事。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松蔚也有篇著名的文章: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
讀了這些書之后,我特別注意給予孩子回應,并且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溺愛”著長大的我的寶貝,也許大部分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其實特別尊重別人的界限,是一個非常好溝通的娃。
18年我們?nèi)ブ楹iL隆玩,酒店的自助餐廳里有圣誕樹和彩色的塑料球裝飾,娃特別喜歡球球,拿著就不肯放手。我建議她去問問餐廳前臺經(jīng)理能不能帶走塑料球,那個經(jīng)理是這么回答的:如果你帶走了別的小朋友就沒法玩了,不能帶走哦。娃很快就把球還給經(jīng)理了。然后那個經(jīng)理還送了她一套動物貼紙,真是意外之喜。后來我思考,為啥我告訴孩子不能帶走彩球她不聽呢?也許是她知道這不是我的球。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每天娃都要去玩搖搖車,但如果某天我們告訴她今天沒帶錢,她也不會鬧,同意明天再玩。
2.2蒙臺梭利作品:《蒙臺梭利育兒全書》《童年的秘密》《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能》《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有吸收力的心靈》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時候看到引用的文獻有不少蒙臺梭利的書,我才了解到蒙臺梭利是教育大家,有很多經(jīng)典論著,因此都讀了一遍。
國內(nèi)還有一本暢銷書是《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其實敏感期這個概念也是蒙氏首先提出的。如果想了解下孩子認知學習的敏感期是什么時間,還是讀原始經(jīng)典吧。
蒙臺梭利的書讀起來并不輕松,很多內(nèi)容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總結(jié),有點半論文的性質(zhì),加上是譯本,因此有時候會有讀不下去的挫敗感。但是堅持讀下來,我的收獲是巨大的。
作者多次提到,要允許孩子自由發(fā)展,要提供適合孩子發(fā)展的環(huán)境。在《發(fā)現(xiàn)孩子》中作者提到,獎勵個和懲罰都是束縛孩子心靈的方式,是成年人束縛孩子行為的權威。
最大的收獲,是不再用“調(diào)皮”去評價孩子,而是試著去理解孩子。
因為,《蒙梭利育兒全書》中說兒童在三歲后開始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一旦他受到約束就會用言語進行抗議或搞惡作劇,但他們反抗的最終目的不是保護自己,而是為了獲得自由,以了解周圍的環(huán)境,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兒童時常弄壞他們手中的玩具,尤其會破壞那些特意為他們制作的玩具。但是,兒童的這種破壞行為卻可以證明他們智力發(fā)達。因為他們試圖知道“這東西是怎么做的”,所以要拆開玩具。
其次,我學會了如何與孩子相處。
蒙臺梭利說,和大人一樣,孩子是不喜歡被服侍的,所以,孩子總是希望可以獨立做一些事情。可是大人往往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阻礙了孩子的獨立發(fā)展。
我家小朋友總想自己拿勺子吃飯,老人擔心孩子弄臟了衣服,一直不給她拿勺子。實際上孩子拿勺子吃也是鍛煉手的靈巧性,對她的發(fā)育很好,我自己喂孩子的時候都順著她,讓她拿著勺子自己吃。而且,我發(fā)現(xiàn)最開始的時候她不能準確的把勺子放到自己的嘴里,不過慢慢的,準確率越來越高。
同樣的,寶寶看到很多東西都想摸一摸,抓一轉(zhuǎn),其實是因為她處在認識的階段,這種探索世界的熱情多么可貴啊。所以即使電梯的按鈕不干凈,也讓她按一下;即使書本沒法天天消毒,她想啃一啃,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放下了堅持讓孩子講衛(wèi)生的執(zhí)念,而是盡量的讓她去體驗和探索。有一次娃吃了一口餅干,她說:這是三角形。姥姥詫異了半天,兩歲半的娃已經(jīng)知道三角形了。
2.3其他
關于孩子的學習啟蒙,我也寫了一些文章,限于篇幅,這里推薦幾本我寫讀后感的書,感興趣的可以大家自己看看
最后,借用蒙臺梭利的話作為結(jié)尾:只有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并以并以嬰兒自身的需求為主,才能照顧好嬰兒。
歡迎關注
我的公眾號:HRSASA
微博:HRS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