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了嗎?
這個問題從我入行以來就會聽到家長問孩子。再往前追溯一些,大約在我小學時代開始,我就經常被我爸問。
說實話,聽到這種問法滿煩的。
我觀察了下,每當家長問聽懂了嗎?
孩子的反應常常是不回答。
為什么不回答?其實原因也很好想。
你說讓孩子回答“聽懂了”還是“沒聽懂”?
如果答說:“聽懂了?!?nbsp;
后面萬一做錯一道題,家長馬上就追問:“你不是聽懂了嗎?怎么還會做錯。”
又或者直接說:“那你來講講,老師講了什么。”
在我看來聽懂、會做、融會貫通、能清楚說出來是學習的四個階段。其間根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常常是學生上課聽的挺懂,做做就出現各種問題。
因為能聽和會做完全是兩回事兒吧。
會做和融匯又是兩個境界。
至于能說,還要看孩子的表達能力了。
如果說:“沒聽懂。”
似乎也不太好,遇到性格暴烈一點的家長直接就劈頭蓋臉問:“聽了那么久,還沒聽懂,怎么這么笨???”
當然,最后那句不一定有,不過答案大體如此。
常常是家長幾經催問,才輕輕答一句:“還可以~~”
當然,這樣的答案家長也是不滿意的。
那有家長就會問說,我不問怎么知道了他明白沒有。
我覺得,很多問題不是你問得出答案的,讓孩子做類似的題,并且看他做題的過程,就會發(fā)現他是不是真懂了,還是有點明白,但卡在哪個步驟了。
雖然我上課也會讓孩子做同樣的練習去發(fā)現他們的問題,但畢竟這是一項需要留到課后慢慢琢磨的功課。
再說,你相信嗎?孩子睡一覺,就能明白一些事情。
因為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做一個重組的工作,處理白天一些未及消化的訊息。
以前也都是在書上看到,后來發(fā)現學生的確是過段時間,突然就能理解前幾次課上的內容了。
再包括自己家的小易常常上課的時候反應不那么好,一兩天之后,突然就明白過來了,說起來頭頭是道。
那再去回想之前的那個“聽懂了嗎?”,似乎也沒有什么問的必要了。
如果問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再在課業(yè)上和家長交流了。
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