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很在意儀式感,其實從更多的層面來說,儀式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有時,生活中總有很多地方需要告別,有時,我愿意來一場一是
住了9年的房子,搬家
在這個房子里,那些她躲貓貓的角落,那些她偷偷涂鴉過的墻面,那些她跌倒的地方,以及那些裝滿書的柜子,都見證了女兒的成長。
收拾東西時,女兒的書籍成了她收拾最慢的物品,哪一本不要了,哪一本送人,哪一本還要帶到新家,她都要自己細細的分類。
每拿出一本書,她都會看一會,然后問我:“媽媽,這本是我多大的時候看的?” ,或者“這本書我記得講的是什么!”然后開始吧啦吧啦講起來。
好些書是她4、5歲時買的,這次搬家不可能全部帶走,女兒問我這些書怎么辦?
我跟她說是要當廢紙賣掉時,她難過得不行。
我忽然理解了女兒的心情,我們認為很多理所應當?shù)母鎰e,其實在女兒眼中是多么草率。這些不再被她需要的書,卻依然承載過她的童年,里面的文字、圖畫,都融合進了她的記憶。當知道留有她印記的書籍以這樣的方式被處理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廢品站絕對不應該是書籍的最終歸宿!
我開始尋找式處理這部分書更好的方式,也想讓女兒和這些書來一場認真的告別。
老公提出送人。其實我也這么猶豫過,但女兒希望這些書能被更好的對待,那么有需求的人才可能是我們的選擇。好吧,我上哪里去找真正喜愛、需要這些書的人?主動的需求和被動的接受,差別是很大的好么。
我上網(wǎng)搜查到了一個叫“奇妙閱”的公眾號,是專門針對童書的線上二手書平臺。當時覺得這個理念很好,將資源集中,合理化地分配。
于是,我跟女兒開始了一次掃書告別儀式:
女兒每掃描一本書,仿佛換回了這本書的記憶。我不在意這本書賣了多少錢,重要的是它的下一個小主人是誰。
等快遞員來把一箱子的書打包帶走,我相信這也在女兒心中留下了另一份美好的回憶。
孩子不需要與書告別嗎?告別不需要儀式嗎?
書籍在有需要的孩子手中流轉,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漂流。
奇妙閱,也許是孩子與書告別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