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之,小丫頭的第一次影院觀影經(jīng)歷,竟然陰差陽錯地挑戰(zhàn)了中國科幻崛起元年的第一彈。
在這次近五年來第三次進影院的機會里,我也沾了她出其不意的理解力的光,完整看完了垂涎已久,但本不該屬于四歲孩子觀影范圍的劉大師首次熒幕作。
感受篇一之: 豌豆角度
1. 第一贊送給她從頭至尾的專注,雖然確定她只能理解大意,比如感慨僅限于"地球死啦" ,"地球又活啦"之類。觀影前問我這是過年節(jié)目嗎,時間緊張下我隨口答了句"是的",結(jié)果聲光電響起后末日序幕拉開,她開始感慨:“這個過年節(jié)目太可怕了!”
而她并不知道的事實是:隔壁廳其實上演的就是小豬佩奇,流浪地球只是單方面滿足了科幻迷的倆父母。。。。
2. 不要低估四歲孩子的感受力。在主人公爸爸在駕駛空間站沖向木引爆續(xù)動力,隔著幾千公里的距離父子做最后的對話時,全場都在掏紙巾,除此鴉雀無聲。豌豆這時說,看的我都哭了,說的時候臉上還掛著淚。
3. 一個想法瞬間: "Mom , is it really happening on the earth?"No,it's only a science fiction. Fictional.” “Who made this story???” “A writer. A very good sci-fi writer. His name is Liu Cixin.”“ How can he imagine such a good story?????” (這些是地球上的真實事情嗎?不是,只是科幻電影,虛構(gòu)的。那誰寫的這個故事?一個作家,非常棒的科幻作家,叫劉慈欣。那他怎么能想出這么好的故事來呢?)“那這電影是這個作家做的嗎?”“不是的,需要有導(dǎo)演和演員來完成”。于是給她插播了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好處:可以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故事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3.孩子不能理解但能感受到的是,第一,世界,太空,宇宙無限大,永遠要有仰望星空的心。第二,法語也是非常重要的語言,聯(lián)合國際政府使用,看完電影后有意愿說簡單法語了(當然可能等她長大漢語已經(jīng)作為國際語言普遍使用了)。第三,做很重要的事(“to save the earth”)需要很多人犧牲,這是中國拍出科幻的一個特色新意,群體英雄主義。
4.有輸入就要有輸出:回家姥姥問孩子這個電影講了什么故事?豌豆回答是“有一個小孩,他的爸爸后來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睂??也對,好聽點說雖然這只是一部分主旨,但也可以算是比較詩意的表達了。晚飯后引導(dǎo)她畫出電影里面流浪地球的情節(jié)來,我和爸爸也趁機碼幾個字快速記錄觀影感受。
感受二篇之電影本身:
1.最直觀的感受是報仇雪恨,終于讓地球上所有重要事件都發(fā)生在中國,拯救地球的人說的都是漢語,外國人專業(yè)負責來打醬油,唯一的外國臉中國通隋凱,也只是一口京片子插科打諢的陪襯。中國人是拯救地球的希望和英雄這件事,滿足了觀眾多年媳婦熬成婆的精神勝利感。另外解恨的是技術(shù)團隊完全是國內(nèi)班子,照這速度洋人仰望我們技術(shù)之時是不是指日可待了。
2. 電影是原作的重度增肥版, 立意不偏,手法雖然套路但總體讓人舒服。讓人跳戲的是過多的刻意搞笑,其實還是低估了觀眾審美的。
不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出品,大方向來講走的也是中國特色的科幻路線;
不同于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這里突出的是群體英雄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結(jié)合。好萊塢套路包括但不僅限于:吳京在空間站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際政府的流浪地球法則,橫下心去拯救地球;劉啟在火種計劃啟動的危機時刻,竟然想到了小時候電影表達過的唯一和爸爸的一段對話,從而想出天才的引爆木星計劃;指揮官王磊一意孤行去救援杭州地下城;朵朵一個小初中女生在啟動火種計劃之后的全球廣播,竟然就能喚醒瀕死地球人的求生希望,等等多處是好萊塢套路的個人英雄主義,但是這些又都套在一個中國式的集體利益至上,個人犧牲保全集體的大框架內(nèi)。據(jù)美國IMBD的評價來目測,對喜歡內(nèi)褲外穿披斗篷擺造型就能拯救地球的洋人來講,還是怪新鮮的。
3. 硬核bug 由于不是理科生不會挑,比較懷疑的一點是:在發(fā)現(xiàn)赤道上最后的轉(zhuǎn)向助推器引爆范圍不能到達木星后,劉啟爸爸只能自己開動空間站去續(xù)爆木星這件事,是不是技術(shù)上并不需要,而為了渲染情節(jié)故意多丟出的一個悲情催淚彈,讓爸爸真正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因為地球當時是在較近距離不斷靠近木星的,本身的燃燒極限就應(yīng)該越來越能接近與木星的距離,多等一會不就應(yīng)該可以引爆木星了嗎???求教圈里理科生答疑。
4.仰望星空很重要。不止是為了浪漫,更是為了生存。
雖然電影里安排的姥爺回憶流浪計劃之前地球人追求一種叫錢的東西這段很套路,但確實是當下人類的核心特質(zhì)。好萊塢電影里地球末日的場面一般都被安排在紐約,看起來多少還是疏遠,如今在上海北京的末日景象還是能更親近地觸動這一部分14億人心??萍甲屛覀兪孢m,讓我們滅亡,讓我們流浪,也讓我們重生,但注意,讓人類重生的不是科技,背后是人的心。這也是文科教育不應(yīng)該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5.“片尾沒彩蛋!”影院掃地阿姨等觀眾散場等到心焦,沖著不散場的觀眾喊。但是,逃跑計劃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這里聽起來已經(jīng)像是一個情感彩蛋了。逃跑對流浪,夜空中最亮的星對引爆木星的爸爸,完美。散場了也是淚花點點,心甘情愿被套路。
期待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