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文沒有材料是個問題;但“拙夫難為有米之爨”,有材料不懂得用也是問題。用材料,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技術(shù)活,“技止熟耳”,只要勤加訓練,都是可以練出來的。怎么把用材料的心思練巧呢?
一方面,要利用教材來練。我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從初中到高中就是“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泡”,一個事例用到老。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個愛迪生都能用得這么靈,為什么不用其他的呢?從小學到高中,光在語文課本里就得接觸到多少人多少事??!所以,我們不要站在自家倉庫門口,然后睜眼說:我沒有材料。
以粵教版教材第五冊“文言文單元”為例。里面包含14司馬遷《鴻門宴》、15李密《陳情表》、16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17王安石《游褒禪山記》、18左丘明《鄭伯克段于鄢》、19司馬遷《報任安書(節(jié)選)》這幾篇課文。只要把課文內(nèi)容熟悉于心,“熟”才能“生巧”。先嘗試進行分類,比如按“情感”可以把課文分析如下:14是朋友情(劉邦和張良、樊噲;項伯與張良);15是祖孫情,是親情(李密與祖母);16是官民情(段秀實與邊地百姓、與農(nóng)民);17是親情、友情(王安石兄弟和朋友);18是親情(穎叔考與母親;反面則是莊公母子、兄弟);19是朋友情(司馬遷與任安)。能夠這樣分析的話,面對各種含有“情感”的作文題,自然都能夠輕松對號入座,對應(yīng)使用。
同樣,可以針對各種作文題,強制自己用這些課文做素材,訓練自己的分析效率和運用靈活度,比如寫“進與退”的話題作文,就可以這樣使用:14劉邦以退為進,謙卑地請罪,低下地逃跑,最終贏得生存的機會,為將來的勝利奠定基礎(chǔ);15想要奉養(yǎng)祖母,而朝廷催逼甚急。李密以退為進,一書《陳情表》,委婉真誠的傾訴最終讓晉武帝為之動容,接受了他的推辭。16面對蠻橫無理而又貪婪的譙令諶,段秀實以退為進,自己賣馬償還農(nóng)民的田租,最終愧死譙令諶。17王安石聽從了“撤退”的建議,結(jié)果失去了“前進”觀奇景的機會,最終后悔不已。18鄭莊公面對貪得無厭的母親和弟弟,以進為退,在弟弟行為引發(fā)朝野不滿,圖謀不軌之時,一舉剿滅弟弟的勢力。19司馬遷沒有選擇一死了之,而是接受宮刑的奇恥大辱,以退為進,最終贏得了后代人的理解和欽佩,更留下了千古名著——《史記》。通過這樣的訓練,自然能夠?qū)W會靈活運用材料,不會放著十二年的教材里的素材寶藏,面對作文題“無話可說”。
另一方面,要對應(yīng)話題來練。不管是來自教材,還是來自人物傳記、新聞報道的素材。在具體使用時,都要針對話題來練。這是一個“分析,再分析”的過程。第一次分析,就是分析作文題目或材料的中心話題,明確是“人生”“社會”“自然”還是別的什么,比如2016年的漫畫作文,涉及的是“唯分數(shù)論”,“教育”類的話題,是我們處于人生成長階段的話題。第二次分析,就是針對我們積累的材料,對應(yīng)階段來尋找素材的對應(yīng)點。比如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說《你須尋得所愛》,就談了他一輩子經(jīng)歷的三件事:第一件事講他在大學階段學的“書法”,如何讓他的文字編輯軟件贏得成功;第二件事講他如何被自己雇傭的人炒了魷魚,又如何重新振作起來,回歸蘋果;第三件事是講他如何與癌癥作戰(zhàn)。這樣三件事,幾乎濃縮了喬布斯的一生,我們可以相應(yīng)地分成“成長階段”“成功階段”“證道階段”,以此來對應(yīng)題目進行選材。對應(yīng)“教育”話題,我們就可以確定第一件事作為材料來論證:喬布斯因為交不起學費,沒有辦法繼續(xù)學業(yè),卻仍呆在大學里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書法沒有學分,但卻賦予他給文字軟件添加“字體”排版功能的創(chuàng)意,為蘋果電腦贏得利潤,也讓文字工作者至今仍得益這一藝術(shù)效果。
注意這兩個方面要求,強化訓練,把心思練巧,用起材料,才是真正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