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學校都是三學期制,第一學期到圣誕節(jié)前為止,然后休息兩星期的寒假,之后從1月初到3月底是第二學期,再休息兩星期的春假,最后是4月初到6月底的第三學期。
上星期五,學校在第一學期的最后一天,舉辦了圣誕集會Christmas Assembly,邀請所有家長出席。因為他們“三無”學校平時很少搞活動,沒有國內(nèi)習以為常的美食節(jié)、文化節(jié)之類,所以這次圣誕活動我家十分重視,爸爸也推掉了工作,大中午的特地跑來學校參觀。
圣誕集會在學校室內(nèi)體育館舉行,因為學校是前兩年剛建成的,所以硬件還不錯,一共有四層樓,這個體育館占據(jù)了一樓+二樓的一半場地。
這次的圣誕集會,中間的場地給本校7個年級的所有學生席地而坐,我數(shù)了數(shù)人頭也就15個班級兩百來個學生吧,還不及國內(nèi)一個幼兒園的人數(shù)。兩邊排了些長椅給家長,前面的一小部分空地才是用來演出的。
在體育館門口,有K年級的小朋友在給大家發(fā)節(jié)目單,這次的節(jié)目主要是各班的圣誕歌曲大合唱,還有Chelsea所在的校舞蹈團的節(jié)目表演,其實這個所謂的舞蹈團,也是一個月前臨時成立的草臺班子。
話說前幾天,我們才得知Chelsea小妞這次可是“主持天團”之一,一開始還挺激動,結果前一天晚上看了她的臺本,我們都笑哭了:原來這個“主持天團”,每個人都只分到三四句臺詞,其它時間呢她是和另一個女生站在邊上,每當一個節(jié)目開始和結束時,都要到臺中央舉著牌子晃一圈。那個牌子上面寫著:“CLAP” -- “請鼓掌”。這個職位的中文名稱,應該叫“導掌”。
中午11點多,演出正式開始,第一批的兩個小主持上來致開場詞,其實也就兩句話,結果兩人都拿著稿子,在老師邊上,對著話筒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下來,話筒的聲音還時斷時續(xù),就是這么隨意。
然后,大家全體起立,我想這是要唱加拿大國歌的節(jié)奏嗎?沒想到,喇叭里傳出的是“Jingle Bell”的音樂,原來今日集會的第一個議程是全體大合唱Jingle Bell!!主持天團里跑出兩個小朋友,在臺上舉著“SING”的牌子走了三圈,提示大家一起歡唱。
接著,各班便輪番上臺唱歌,也是非常隨意,小朋友們既沒有演出服,也沒有安排站臺走位,每個班拖拖拉拉地湊到臺上,然后跟著音樂各自盡情發(fā)揮,所以聽起來有點混亂,但是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偶爾有比較盡責的老師,站在舞臺對面做指揮,或者一張一張地翻著手寫的歌詞海報作提詞器。
期間還穿插了小主持們的冷笑話時間,每當念完一個關于圣誕的冷笑話,主持天團里又會跑出兩個小朋友,手里舉著“HOHOHO”的牌子,提示大家,此處應有笑聲。而Chelsea呢則是在每個節(jié)目結束之后,舉著“CLAP的牌子,上臺走一圈,確切地說是踩著貓步扭上一圈,接受大家的注目禮,這是她最喜歡的PART啦。
差不多稀稀拉拉唱了一小時左右,Christmas Assembly愉快地結束了,校長宣布這個學期結束啦,下午請把各自的娃領回家,兩周后我們再見!
三個多月時光飛逝,大家都在問娃在“三無”學校學了些什么、經(jīng)歷了些什么,我努力回憶了一下,還是覺得無可奉告,不過最后總算擠牙膏似的想起來以下幾件事情:
Penpal
上回說到,在通訊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加拿大人民仿佛還生活在上個世紀。首先要同情一下沒有微信的歪果仁,不像國內(nèi)鋪天蓋地的各種家長老師同學群,這邊的日常聯(lián)系基本上還是建立在短信溝通上。上個月Chelsea班上的巴西小美女過生日,先是提前幾個星期散發(fā)邀請函,然后媽媽們要發(fā)短信告知是否參加,Party前一周又收到短信確認地址和電話,Party結束后再次短信群發(fā)表示感謝。至于Facebook和Twitter大家用的也不是很多。
開學的時候,老師居然給每個小朋友安排了一名筆友。(?。」P友!多么陌生而熟悉的名字!?。〤helsea他們班分到的筆友,在20公里之外大溫地區(qū)另一座城市的小學。其實20公里,在上海也就是莘莊到張江的通勤距離吧,但是在這邊,感覺好遠好遠,有些人可能好幾年才會跑一趟的樣子。
第一封信據(jù)說是開學就寫了寄出了,小妞回憶她介紹了一下自己和興趣愛好。然后收到回信的時候是十一月底,再一看小筆友寫信的日期,是10月18日??梢哉f,這傳信的速度,真是和加國郵政Canada Post有得一拼了。(嗯,就是那個長期壟斷著所有郵政業(yè)務、把快遞變成慢遞甚至罷工的Canada Post。)
再看看小筆友寫的信,應該是一個叫Anees的男孩,熱情地介紹著自己的朋友和興趣愛好,還畫了個小插畫。切爾西小妞樂呵呵地讀完信,猜想著遠方某曾謀面的小朋友,然后歡天喜地地把信折好,收進自己的小抽屜里。老母親在邊上看著不禁心頭一熱,好久沒有觸碰這樣小美好了呢。
捐款捐物
楓葉國社會福利體系比較完善,與此同時大家都有做義工、做慈善的習慣。
比如社區(qū)中心的萬圣節(jié)Party,每個家庭只要7加幣就可以參加,Party上的各種點心禮品大多是社會團體愛心捐贈的,來組織和現(xiàn)場執(zhí)行的團隊也都是義工;比如Stanley公園的圣誕燈展,今年是由市消防局承辦的,進門無需買門票,但是門口會有個小箱子,歡迎大家捐一點小錢。公校的學費也是全免的,每年大概收個二十幾塊錢的材料費,偶爾會搞些Terry Fox Run之類的慈善跑,請家長捐些錢幫助患病兒童。
臨近圣誕節(jié),有個叫Food Bank的組織就會跑出來號召大家捐食品給無家可歸的人和貧困人口,不光是學校里,我們住的大樓里都會看到Food Bank的大箱子,要求捐贈的食物最好是方便儲存的罐頭食品。
有天,娃回來問,家里有手套嗎?我有些莫名,嘀咕著你平時又沒有戴手套的習慣,而且這天氣去上學又不算冷,為什么要買手套呢?
結果過了幾天,她突然帶回來一副絨線手套。
--這是哪里來的手套?。?/p>
--學校同學捐的。
--捐給。。。你??
--老師說現(xiàn)在天冷了,讓家里有好幾副手套或者帽子的同學把多余的捐出來,放在樓下大廳里,家里困難的同學呢就可以去取一副。
--家里。。困難的同學??
--對啊,就比如家里的錢都用來買吃的了,沒錢買手套過冬了。
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照這么說,我家還是符合這個標準的
課外班
關于課外班,可能是因為我們住在Downtown的關系,沒看到什么補課機構,據(jù)說在華人聚集的Richmond會比較多,照樣會有英語、中文、數(shù)學的補習班。
平時放學后在操場上和這里的北美、拉丁、中日韓媽媽們交流,發(fā)現(xiàn)娃們一樣都在外面學各種才藝。溫哥華的兒童興趣班偏偏又很便宜,價格可能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所以開學時我一口氣報了五門課,分別是星期二在YMCA游泳、星期四星期五在藝校學畫畫和表演、星期六在社區(qū)中心學芭蕾和藝術大師課程。后來又加了個滑冰課程。這些課程七七八八加起來,一個學期也只要一千多加幣。
然而,在生活節(jié)奏慢半拍的溫哥華,學東西也是差一口氣的感覺。比如我們在國內(nèi)學游泳,每節(jié)課1小時,教練上來就會要求先游10個來回,然后開始互相追趕比賽,有時候家長在邊上看著都急得直跺腳。而這邊呢,除了專業(yè)的競技型游泳俱樂部,你能找到的只有YMCA或者社區(qū)中心的游泳課了,每節(jié)課只有半小時,七八個小朋友擠在一起在池子里撲騰,兩三個月下來沒看出什么區(qū)別,就當是每周去泡了回澡吧?;n呢倒是一節(jié)課要學七八個動作(因為分解得非常細致,比如倒滑八字和倒滑C字就是兩個動作),但是時間同樣只有每個星期半小時,屬于前學后忘的性質(zhì)。
不過友人笑言,是不是因為習慣了國內(nèi)的雞血氛圍,所以反而對這里的慢節(jié)奏大驚小怪了呢?國內(nèi)注重的是結果,追求高效;而國外注重的是體驗,他們希望孩子們在一個寬松友善的環(huán)境下找到快樂,就像高曉松的北歐一樣。其實我覺得這也沒啥沖突,仁者見仁,各有千秋罷了。
這個學期,我和娃最喜歡的課外班,是一門即興表演的課程,課程的設計者是一位具有多年編劇經(jīng)驗的老師,雖然是面向9~12歲兒童,但我家8歲的娃有幸被破格錄取了。
課堂上經(jīng)常會遇到的情況是,老師突然扔出來個場景題,孩子們需要在最短的時間里各自編一段小品,然后出其不意地把這些小品在這個大場景下連接起來。又或者,臨時做電視購物推銷員,口惹懸河又動作夸張地賣保健品、電腦器材、或者機器娃娃。再或者,有趣的故事接龍,我們這些父母觀眾來決定故事的場景,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地接下去,誰都有改變故事走向的可能。
在做觀眾的時候,我時常被這些十來歲的小朋友驚艷到,他們一個個才思敏捷,口才了得,接得住任何沒來由的梗,渾身都充滿了活力。Chelsea小妞明顯是感受到了壓力,有時委委屈屈縮在一邊,生怕被老師點到。有時卻又恍然大悟,自信地跟著哥哥姐姐們同臺飆戲,捧腹大笑。這就是戲劇的魅力吧!
馬上,寒假拉開序幕,這幾天是每天在家閱讀、補一下國內(nèi)的作業(yè)、隔天上山滑雪的節(jié)奏。我的懶人公號也是不定期更新的節(jié)奏,在此還是要祝大家新年快樂哈!歡迎關注:切爾西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