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讀名著 | 轉

JD
2013
2024-11-30 11:49 轉載

這個世界是有其運轉規(guī)律的,并且這個規(guī)律并不以你懂不懂,知不知道,相不相信為轉移! 

特別是社會法則,人的心理規(guī)律等等,紛繁復雜,變量眾多,一個微小的變量便會影響到整個事態(tài)的走向。而同一件事,哪怕是相同的結果,其中變量互相作用的過程也可能完全不同;因而哪怕表面上看起來是差不多的事情,性質卻可能完全不同。

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就算已經成為了成熟的學科,依然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清楚明白地揭示其中的規(guī)律,可見其復雜程度。而名著,其實就是在盡量真實可靠,符合規(guī)律的情況下,生動細膩地還原一部分事實真相。

通俗點說,就是名著是在講真故事。就算它故事是編的,它依然編得絕大部分符合邏輯,遵循規(guī)律。并且它細節(jié)詳實。舉個例子,大部分名著心理描寫極其豐富、生動、真實。換句話說,就是它盡可能地給出了更多的變量的描繪,有助于你分辨事實真相,掌握規(guī)律。

至于你看不看得懂,看不看得下去,有什么關系呢?規(guī)律并不會因你而改變。說夸張一點,很多自然規(guī)律,就算人類滅亡了,它依然會存在,并且不會有任何改變!

為什么掌握事情發(fā)展的真正的規(guī)律如此重要?因為對這些規(guī)律的認知會組成你的三觀,而三觀,會指導你的行為。小到下一頓吃什么,大到事業(yè)的選擇、配偶的挑選。這些選擇最終會決定你身體健康與否、貧富與否、幸福與否。

但很多人是意識不到自己在做決定的,也沒有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認知。有的人稀里糊涂地做決定,別人說什么他做什么,社會宣傳什么他聽什么,隨波逐流;……對這些人來說,掌握真正的規(guī)律就沒什么意義,他們不主動做出選擇,因此也沒必要去了解選擇的真正后果是什么。

只有對于需要自己做出選擇,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人來說,名著才是有用的,而且相當有用。他們迫切地需要去了解更多的真正的規(guī)律,以助于做出正確的選擇,過上更好的生活。

可惜我們的社會,太多人連覺醒自我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都不敢或不知道,所以,才會出現,大多人不明白名著為何為名著的現象。他們沒有自我選擇的意識和經歷,所以也無法有做錯選擇的困境、懊悔和反省,就更不會有對做對選擇的迫切的需求,因此就發(fā)展不出對真正的正確的規(guī)律的渴望,就理解不了名著的作用。

要想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必須去追逐真正的規(guī)律。名著就是時間長河中大浪淘沙淘出來的真金,就是時間和過往的聰明人替我們遴選出的無限貼近真實的內容,免去了我們自己挑選所要花費的巨大的時間、精力和辛苦。

但人類社會任何好的東西總會被別有用心或品格低下的人所利用因而沾染上很多惡心的塵埃。比如,權威性。

名著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你碰到了什么問題,去看一看名著,馬上就能找到解決方法。不是這樣的。前面我們講過了三觀的重要性,名著的作用,就是替你打好三觀的基礎,幫助你構建一個優(yōu)秀的底層認知框架,這個工作是漫長而無形的,所以大多數人都忽視了。

因為漫長,不是立竿見影,所以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對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來說,名著就是沒用的;因為無形,所以那些認為吃最后一個饅頭就能飽,前面的饅頭都是浪費的人,自然也無法理解名著的作用。

當代社會,永遠不會是誰的觀點最好,最真實,最正確,對人最有利,誰的觀點就最受歡迎;永遠是,誰的資本最雄厚,誰的拳頭最硬,誰最有誘惑力即誰最能抓住人性弱點,誰大行其道。

這也是為什么名著往往是以前的東西,必須經過時間的沉淀,因為那時候的有錢有勢者已經死了,他們無法再因為作者揭露真相斷了他們財路而打壓和迫害了;或者作者也已經死了,迫不迫害也無所謂了;人們終于敢面對真相,承認現實了。這也是好多人覺得名著無用的一個很無奈的原因,名著往往具有時代局限性,它無法直接解決你當前面對的問題。你只能去搜索各種正當時的資料,自己完成這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這時候,看多了名著,看多了真的故事, 你的鑒別能力自然就上去了;就跟摸多了真錢的銀行職員,見多了真古董的富貴子弟,一眼就能看穿真假,一個道理。

一旦真的讀過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書,那么,被篡改過的東西就很難再填入你的腦袋。這里,“真的”兩字十分重要,為何重要我后面再說。所以,從小閱讀名著其實非常必要;這樣,從小就能不知不覺地架構起優(yōu)秀的底層認知,夯實了三觀的基礎,具備了高端的篩選機制,對以后脫離父母庇護,進入社會,自己分析問題、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做出人生選擇極有幫助。

比如,假如《包法利夫人》、《苔絲》、《茶花女》、《娜娜》等,這幾本書生動而真實地描寫了這些女性悲慘的一生,揭露了社會的復雜和殘酷,也有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了她們的悲苦。

比如,假如看過《百萬英鎊》,便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做傳銷、微商和P2P的一定要假裝很有錢,他們要裝作拿著百萬英鎊,其實窮得像乞丐,他們只想要你的錢。所以我從不會被這些東西騙,但很多人會被騙,就和故事里一樣,一旦你拿著百萬英鎊,別人就會送錢給你。然后,我也在現實里看到了很多人被騙錢的新聞。我看過了書,也看過了現實,于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這些想法指導著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理財陷阱。

由無限貼近真實的內容構成的優(yōu)秀的底層認知能夠避免你被騙,它們和現實交相輝映,幫助你產生自己的思想。在成長過程中,以名著為基礎奠定的思想體系,會讓人一生受益無窮。

工具書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名著的作用是間接的。工具書是已經把規(guī)律總結好了,直接給你觀點,你立刻就可以拿去用,指導你的生活。而名著是教會你思考的能力,讓你自己去總結規(guī)律,得出觀點,做出人生選擇。

但這些已經得出的觀點,很可能是錯的或者別有用心的。就連最好的學校,最真誠的學者,他們的教材和著作,很多也是錯的。并不是故意欺騙你,也不是別有用心為了賺錢或什么陰謀,而是人類的水平總是有限的,人們當時,對于自然法則的發(fā)現和總結,就只能到那個水平。智慧亙古不變,但知識更新換代很快。

比如,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就是在迅速進步的,后人不斷推翻前人的論斷。所以,哪怕當代最優(yōu)秀的學者的著作,都很有可能存在錯漏,不可全信。當然,需要使用工具書時,還是盡量要去看這些人的作品。

所以,現象的描述就十分重要了,只要忠實地記錄下真實的故事,隨時能夠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并且啟發(fā)出人的思考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古往今來的教育,對小孩子,總是從講故事開始。因為論斷性的東西,很容易陷入偏見和錯誤,而且難啟發(fā)思考;而完整的故事,沒有先入為主的論斷,從每個角度都能進行思考,想錯了也不要緊。

名著就是大孩子和成人的好故事,從每個角度去看都很厲害,主角和配角都有很真實的部分,都能分析思考。真實的優(yōu)秀的故事能帶來思辨。并且隨著自己社會閱歷的提升,還能不時地回想起情節(jié),領悟出更深的見解。

當你通過閱讀名著,獲得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去讀工具書、網文、公眾號等等就基本不怕了,你大體能分辨對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很多即時的資訊,最新的研究,也必須從這些途徑中獲得。

并且,名著能讓人獲得很多卓越的思考能力。名著讓我學會了拆分和組合。我會把很多學科的內容糅合在一起來解決問題。人生是雜學,很多時候,一個問題,需要很多知識才能解決掉。

我想說的是,人的思想,應該是在不斷的領悟中不停地進化的。這就是通過名著建立三觀附帶的好處,是帶來了思想體系和思考能力的,所以你的三觀是動態(tài)的,是在不停地進化發(fā)展的;而如果是直接接受觀點,比如,直接通過學科學習,或直接接受宗教三觀,則人的三觀很容易就是靜態(tài)的,不會發(fā)展變化。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很固執(zhí),有的人年紀越大越偏執(zhí),有的人雖然學歷很高卻完全沒有思想,有的人很難適應新環(huán)境,有的人三觀會崩塌……他們沒有領悟和進化的能力。

網絡文學和名著其實根本不是對立的,名著就是浩如煙海的小說里寫得極好的那一部分。名著就是脫胎于通俗小說的,說通俗小說是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網絡小說,現在的網絡小說其實就是通俗小說嘛,通俗小說寫到極致,情節(jié)真實,語言優(yōu)美,就是名著了呀。

我一直覺得《基督山伯爵》就是通俗小說過渡到名著的代表,它情節(jié)精彩又符合邏輯,描寫的當時法國社會的情景也比較真實。只是我們現在的網絡小說里還沒有出現情節(jié)和文筆都達標的。

可以說名著就是極優(yōu)秀的網絡小說嘛,要看當然要看最好的,才能學到東西又不浪費時間啊,特別是在需要閱讀來構建三觀的時候。所以孩子最好是要讀名著而不讀網絡小說。我發(fā)現一個好玩的現象:名著里對于社會是有很多生動而真實的描寫的,對于爬升階層的內容也不回避,比如《紅與黑》。

看名著的作用是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要去向別人證明什么,所以,作者名,書名,人物名其實都可以不記得的。

這些都發(fā)生在我腦子里,指導著我的生活,如果我不說出來,沒有人知道;其實我也沒必要說出來,因為我已經做出了我的人生選擇并且為此受益了,很多人都是這樣自己過得好好的,什么也沒說;不需要告訴別人,則一定要記住作者名、書名、人物角色名和優(yōu)美段落就沒有意義;名著已經在無形中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我經常給我想表達的東西取自己的名字,其實,如果我不需要表達出來,我只讓它們指導我的人生,它們就不需要名字,我自己在我的腦海里完成思考的過程做出決定,就行了。發(fā)展自我和說服別人是兩碼事。真正的學習和功利的學習是兩碼事。

為什么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呢?除了權威壓制帶來的反感,還有深度閱讀能力和情感反饋機制被破壞的原因。

名著里的信息密集度很高,如果長期看被打薄了的網絡內容,再看信息密集度高的東西就很難看進去。我老寫長文也是因為看名著形成的深度思維模式,名著信息密度高,且很多架構寬廣,包羅萬象,比如《悲慘世界》,老看這些不知不覺會形成相同的思維模式,考慮問題時,自然而然就會多角度全方位去想,會一下冒出很多想法和念頭,要把這些都塞在一篇文章里,自然就很長了。

但現在流行的模式是打薄,簡化為一個觀點,最好還得偏激,偏激吸引人;用很小白的語言,一行一個段落等極易吸收的排版模式;網文現在也是越小白的越流行。

比如,現在網絡上流行的所謂大格局,貴族思維。其實只要你讀了名著,全部都會有。我看了《史記》,學會了想問題從歷史和大勢的角度去考慮;想了解貴族生活和思維模式,《紅樓夢》,《追憶似水年華》,托爾斯泰的好多作品,真正的貴族寫的,誠實地描述了貴族的所思所想,名著大多是真誠的,不會像公眾號那樣騙人。

所以我現在考慮問題,經常會從個人、社會、種群等多角度去分析,也會從歷史和大勢的角度去考慮,處理問題同理,也會做人生規(guī)劃,事業(yè)規(guī)劃。這種大格局的,所謂的貴族式思維模式,其實我有,名著給的。特別是對窮人來說,名著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彌補貧窮造成的不見多識廣。

這種思維能力的逐漸缺失, 不但對個人是毀滅性的;對整個社會和種族,同樣是毀滅性的;唯一的好處就是資本的轉移。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為了把錢從大量普通人的口袋轉移到自己的口袋,而制造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徹底違背了其他個體和整個族群的利益。

這時候,優(yōu)秀的底層認知,良好的思維體系,并不能讓你賺到錢;反而,因為太有人格和遠見,會讓你混得遠不入劣幣。

優(yōu)秀的思維模式帶來的高端的預測和決策能力,上層人士極端需要,但對于一窮二白的人來說,實在是沒什么用??疵愃朴谫F族教育,能讓你學會判斷大勢,懂得趨利避害,會為社會、國家考慮,為種族利益考慮,人格高尚,關注自我發(fā)展、精神生活,向往自我實現,目光充滿了遠見,……但就是無法做到一點:一夜暴富!

名著是更接近于現實的,看不進名著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真正的害處是:你的情緒反饋機制已經被破壞了,和現實節(jié)奏不和諧了,現實生活里你付出努力,得到反饋的時間太長了,因此很多人都會變得特別浮躁,很難再進行長期的努力,由此也更難獲得人生的成功。他們需要一夜暴富,需要十幾二十歲就功成名就,但這在現實生活里是很難發(fā)生的?,F實生活里最多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獲得了一點點回報,混個溫飽,現實是很殘酷的。于是他們越發(fā)迷戀于各種虛假的成功學,騙人的投資,被收割得更慘。

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根本不會去考慮人生規(guī)劃,社會發(fā)展,種族進步之類的問題,也不相信錢不是萬能,幸??鞓凡攀侨松恼嬷B。所以他們完全不能理解名著為何為名著。


回應 舉報
贊12
收藏9

推薦閱讀

JD
JD
2013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