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滿八歲了,也是我們搬入新居后的第一個生日。離開媒體工作的我,也終于第一次有時間,為她籌備生日會。
邀請了六位好朋友參加生日會,挑選了一些女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及和六位好朋友的合影,做成了一面照片墻??粗齽偝錾?、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與好朋友一起上學、一起慶祝生日、一起去迪士尼玩,日子就這樣沉淀在照片里,這一張張的照片,都記錄了在香港生活的分分秒秒,融入不易,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女兒在香港出生,但兩歲前一直在深圳,直至2010年5月,決定帶她回香港讀幼兒班(N1)。當時幼兒班遠不如現在這般難進,帶她去家附近一間本地幼兒園,不用半小時,即場錄取。
我們在這間學校只讀了一年幼兒班,但一直感恩于心,每年圣誕節(jié)都會帶上圣誕卡片和禮物,探望學校的老師,感謝對女兒充滿愛心的啟蒙教育。
這間學校并非坊間名校,規(guī)模很小,但老師和姐姐對小朋友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提供很多延展服務,對雙職家長有充足的支援。
女兒剛入學時,完全聽不懂粵語,因此很安靜,甚少說話。班主任破例允許她帶自己最愛的娃娃上學,直至完全適應才讓她將娃娃留在家里。班主任的普通話很普通,但與女兒對話時,以淺顯的廣東話配合動作,務求她明白,也經常邀請她回答問題,增強她的自信心。一年后離開這間學校時,女兒的廣東話已比較流利,性格開朗得多,這也令她在新學校里語言問題不再成為障礙。
進了幼稚園,“融入”才真正成為新的一課。女兒上的是傳統天主教女校,算是名校,同學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中產家長,我們這樣的家庭背景非常少見。在與同學家長相熟之后,不止一位家長對我說,“你是我的第一位內地朋友?!彼^朋友,并非僅僅相識,而是可以深入交流,談天說地,可以尋找到共同語言的朋友。
從陌生、試探到融入,確實有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要走。剛開學時,學校邀請家長擔任“故事媽媽”,家長反應并不熱烈,因為女兒讀的下午班,家長來學校講故事,需要中午請一會兒假。當時我還在媒體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因此做過多次“故事媽媽”。起初用不那麼純正的粵語講故事,講之前都要請教本地同事,教我用廣東話怎麼表達。后來老師對我說,不如你用普通話講,小朋友也要多學普通話。
幼稚園三年,做“故事媽媽”我已是相當得心應手,除了精心挑選經典繪本外,我還會準備一些道具,讓小朋友可以上臺玩游戲,因此每次講故事,孩子們都爭先恐后舉手,希望可以參與,課室里好不熱鬧。
做“故事媽媽”令我和老師多了接觸,有時送上學時,老師會問我,下周故事媽媽有空位,你可以幫手嗎?小朋友很喜歡你講故事。老師甚至會提供一些製作道具及設計游戲的建議,令效果更好。每次我去講故事,女兒都興高采烈,有幾次講完故事,她回來說,有小朋友對她說,“我好鐘意你媽咪,講故事好好玩!”
做“故事媽媽”,踏出融入的第一步。在參與學?;顒踊蛲瑢W生日會時,與同學家長有了更多的接觸,漸漸地交了一些朋友,可以分享喜怒哀樂,需要時會互相幫助。
記得有朋友對我說,孩子在同學面前不愿意用普通話和父母溝通,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很難為情。我和女兒參與學校集體活動時,我會大方地和她說普通話,與其他家長和小朋友說廣東話,承認自己的與眾不同,努力將“與眾不同”變成優(yōu)勢,有何不好呢?
從幼稚園開始,我們就帶她走了不少地方,包括內地多個城市、東南亞、歐洲等,她對內地的認識較其他同學更多一些。幼稚園學習“認識中國”那一部分時,老師問有誰去過北京,全班就她一個舉手。她回來告訴我,那天幾乎都是她一人不停地發(fā)言,不停地說在北京的經歷,很興奮。
母語是普通話,令她讀小學時中文占了一些優(yōu)勢。學校以粵語教中文,但書寫時必須用書面語,女兒毫無轉換壓力,只是一些表達方式與內地不同,但只是少數。
說起教學語言,若用普教中,她會更得心應手,但我更傾向孩子用粵語學中文,一來可以多點機會練習粵語,因為女兒的學校是英文小學,除了中文、體育、畫畫課外其他課程都是英文,若她未來留在香港工作生活,粵語必不可缺,我也希望她對本地文化,比我有更深的認識;二來粵音的聲調跟中古漢語十分接近,用粵語學習詩詞更合適。有時聽她讀課文,會不由感嘆,廣東話真好聽!
畢竟廣東話不是母語,女兒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幼稚園上課發(fā)言時,偶爾想不起廣東話的表達方式,便轉用普通話。有次她回來悶悶不樂地說,她有一個詞轉用了廣東話,同學哄堂大笑。我安慰她說,沒關系,同學覺得好玩而已。隨著年歲漸長,她也有了自己的應對方式,遇到不明白或不會說的粵語,她會向同學請教,很快邁過了這個檻。
讀小學后,普通話課的成績并不計入排名時的總分,但需要筆試和口試。第一次大考前,有同學家長請我錄下普通話課文,幫助小朋友應對口試。從此,考試前錄音分享成了“例行公事”,我會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錄制普通話課本,分享給一些有需要的同學。這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贈人玫瑰,手有馀香。
大家漸漸知道女兒來自普通話家庭,有時有同學家長詢問我,某個粵語用普通話怎麼表達,或請我指點一下孩子的普通話,我都樂意幫忙。我也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女兒中文課用廣東話作“說話練習”,即用廣東話口語講述一件事情,時間一兩分鐘,這要求對廣東話口語運用相當純熟。這項練習她得分總不太高,因為老師評點說“書面語偏多”。女兒好朋友的家主動幫手修改,將普通話表達法改為廣東話,再錄音指導女兒,令她的表現大為改善。
大家的關系愈走愈近,我們也多了不少本地家長的好朋友,大家周末或假期會約出來喝茶或玩耍。接觸多了,大家會聊到一些稍深入的話題,例如兩地的差異、對內地或香港的看法,有時大家見解并不一致,但求同存異,坦誠相待,大家看問題都多了另一個角度。世界正是因為多元,才變多姿多彩呀!
在我看來,無論是港漂媽媽還是本地家長,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與接納,并不在于你來自哪里,你的廣東話是否純正,而是大家的氣場是否相投。我覺得融入的秘決無他,唯有真誠待人?!奥愤b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家長的為人和素質,還有孩子的素質,都是決定別人是否樂意與你做朋友,是否希望孩子與你的孩子做朋友的關鍵因素。
記得我的一位本地同事曾對我說,若你認同香港正面的價值觀,真正把自己當成香港人一分子,關心社會,會為香港前途或喜或憂,真的無須擔心融入的問題,因為香港就是你的家,你就是七百萬港人之一。
如今女兒已經讀小三,成績優(yōu)秀,樂觀自信,曾有幾位同學家特意WhatsApp告訴我,女兒很熱心,在某個科目上主動幫助同學,很感激。老師也經常請她幫手做事,或糾正其他小朋友普通話,或為同學講解英文語法,幫助她們訂正功課。老師對她的評語是:“一位積極向上和樂意合作的孩子,對周圍的同學常有正面影響?!?/p>
融入并非迎合,而是放開心扉,樂意與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將心比心,探知更多未知的世界。加上真誠善良和樂于助人,定會在香港收獲滿滿的友情,對香港更有歸屬感,“此心安處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