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媽媽讀《中國詩學(xué)·思想篇》筆記之二

2017
2007
2019-8-2 00:13 原創(chuàng) · 圖片1

前天啃完了總論四篇中的第一篇《中國詩人眼中的植物世界》(P3-P58)。進度很慢是因為古字太多,邊讀邊查字典比較吃力。當然也不太想承認因為這幾天追劇了……沒時間寫讀書筆記,開始惡補,先整理四君子這一部分的筆記。 

這一篇分為“詩人眼中的梅蘭竹菊”“古典詩中的桃與柳”“詩人眼中的草木蔬果”“詩人眼中的歲寒三友”四個部分借助自序部分的十種方法從詠物詩去覘見民族的思想,發(fā)掘出最廣泛、最真切、深藏在中國人心底的中國哲學(xué)。所選取分析的植物都是以龐大的民族文化為背景,具有代表性為歷代詩人諷詠的文化意象,顯示出千百年來民族共通的理念,范例全面解讀富有情感與深度,能深深感受到作者與詩人情感思想的共鳴。 

作者把“梅蘭竹菊”四位君子作為植物之首來介紹,可見這四個文化符號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先介紹了“四君子”稱號根據(jù)自己讀過的詩文集中推測肇始于明代岳正《畫葡萄說》一文中,而后對岳正生平成就進行了介紹。 

(此處為閱讀拓展)我百度一下沒有找到《畫葡萄說》全文,但找到了并提“梅蘭竹菊”的這一段原文:“畫,書之余也。學(xué)者于游藝之暇,適趣寫懷,不忘揮灑,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巧則工,象則俗矣。雖然,其所畫者必有意焉。是故于草木也,蘭之芳,菊之秀,梅之潔,松竹之操,皆托物寄興,以資自修,非徒然也?!薄坝鑷L論其(葡萄)干癯者,廉也;節(jié)堅者,剛也;枝弱者,謙也;葉多蔭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實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無毒入藥力勝者,用也;屈伸以時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與菊、蘭、梅、竹并馳而爭先可也。……”上面兩段引文,岳正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他對作畫的追求,“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所畫者必有意焉”。這正是當時流行的文人畫的意趣。二是他對葡萄寓意的總結(jié),從葡萄的干、節(jié)、枝、葉、蔓、果、味、屈伸等方面的特性,來比附君子做人、為官應(yīng)有的品德。岳正對葡萄寓意的全新總結(jié),其實也是對人生品格的總結(jié)。雖然文章重點是把葡萄當作了“正人君子”的形象代表,寫梅蘭竹菊的品性是為了引出自己的觀點,但確實表明這四者具備君子品性。 

(一)梅蘭竹菊四君子 

接下來作者分別引詩例作評析來從這四君子不同的角度來對意象進行深度思想分析,深挖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內(nèi)心思想的投射。介紹四種意象時作者并沒有提綱挈領(lǐng)將意象所傳達的精神內(nèi)蘊列條羅列再分別舉例,在此根據(jù)本人的理解進行梳理簡化,拎出筋骨。 

梅花這個意象眾詩人歌頌的角度有四個:梅是報春使者,春的代表;梅的暗香具有真善美的實質(zhì)意義;梅既是君子又是佳人,最能反應(yīng)詩人們潛伏內(nèi)心的最高憧憬,包括自我的完美(君子)與異性的愛情;梅能沖寒犯雪,保持迥異出然的性格。 

蘭花被詩人歌詠的角度有兩個:第一,蘭花的生存環(huán)境讓詩人們聯(lián)想到君子處境問題——第一,君子在出處進退方面“時”與“位”的問題,用作君子出處行藏的暗喻。第二,蘭花是君子的象征,也是“幽人”“遺民”的象征,蘊含著掩蓋中方的香氣。因在屈原身上佩帶,有眾穢獨清的意義,慎獨之精神,是詩人“遁世無悶”思想中最善于自修的范型。 

竹兼具多重性格,逗人遐思,為詩人們歌詠的角度有八個:第一,勁枝高節(jié)、凌雪參云代表了君子剛毅的性格和遠大的理想。第二,竹有驚人的彈性,決不妥協(xié),分外堅貞,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韌性。第三,竹的中空象征內(nèi)心謙虛正直,擁有淡雅的虛懷;也代表人生留點虛靈余地才更活潑生機;第四,竹葉一年四季茂密青綠,象征君子斑斕的文采;第五,養(yǎng)護珠子要整頓園谷,殳去雜草荊棘,象征君子要懲忿窒欲,刪去雜念,維護良性美德。第六,竹雖脫絕凡塵卻到處叢生,象征不與世俗遠離,故作清高,而是和而不同,雅俗共賞。第七,竹報平安。第八,竹化龍招鳳,是詩人潛意識中浪漫思想的強烈投射。 

菊的君子品性從以下兩個角度體現(xiàn):第一,菊嫻靜地對著秋光,沒有趨時的習性,具有幽人隱逸的標格,是恬退的“隱士”。第二,菊的晚香偏在降霜季節(jié),沒有臨難茍免的念頭,具有烈士受難的精神,是堅毅的受難者。這兩種品性正符合儒家兼括道家與墨家放得下、提得起的儒家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思想的主流。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

孔雀媽媽
孔雀媽媽
2017
2007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