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帶娃遇到厭童癥,我沒忍住懟回去了

2017
2014
2024-8-12 23:14 原創(chuàng) · 圖片7

寫在前面: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無敵大薇薇”,主張通識教育,從語言到全學科,從三觀到批判性思維,幫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為積極的終身學習者。

上周回國,在伊斯坦布爾轉(zhuǎn)機,倆娃上飛機后商量玩會座椅靠背上自帶的游戲。剛開口不到一分鐘,我前排一位中年男性國人同胞就回頭很不客氣的說:“能小聲點嗎?”

雖然倆娃確實沒吵沒鬧,正常音量正常溝通,但我還是第一時間和對方道歉,然后反復叮囑他倆聲音小點。

因為我自己也很煩孩子在公共場合鬧騰,加上確實怕給別人帶來麻煩,在這方面一直都比較注意。

玩的過程中,倆娃有討論,一旦聲音稍微大點,我就趕緊提醒,也盯著他倆在觸碰屏幕的時候要輕點再輕點,不要用指尖戳,要用指腹輕按。

圖片

飛機延誤,我們從黎明等到太陽高升

沒曾想前排那人也不嫌累,只要孩子開口說話,他就回頭白眼。沒多久,他同行的女同胞回頭對娃吼道:“能別碰我座位嗎?!”

不得不說,帶娃出門的寶媽是弱勢群體,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是趕緊道歉,也解釋了自己一直在提醒,孩子確實也注意了。

男同胞又開口了:“上來這么久了,這倆小孩有一刻停下來嗎?有完沒完!”

得,這確實是遇上厭童了。

關(guān)鍵是,我身后有倆土耳其大哥一直在大聲嘰哩哇啦聊天沒停?。?/p>

我實在沒忍住,懟了回去:“這是飛機,不是圖書館電影院,孩子買了票,有權(quán)利正常說話,椅背上的屏幕是觸摸式的,他們也有權(quán)利正常操作!大人聊了那么久你們聽不見,就盯著小孩不放嗎?!”

對方還沒停下來,不過氣焰低了點。倆娃也不敢說話了,停了好一會,只敢用氣音很小聲地說。

我干脆大聲對他倆說:“不用這么小心翼翼的,有的人不喜歡小孩,大人說話他們是不敢說的,你們正常音量不要吵鬧就行?!?/p>

雖然前排的人沒再出什么幺蛾子,但我確實氣得不行。看到那么多高鐵飛機厭童的貼,終于是輪上我了。大概在這些人眼里,帶著小孩出行就是原罪。

網(wǎng)上翻一下,能找到很多“整頓熊孩子和熊家長”的貼。而事實上,可能只是兩三歲孩子的哭鬧,或者像我這次遇上的,娃之間正常講話。

誠然,肯定有不顧公共場合規(guī)則的“熊”家庭,但大部分家長都是很注意的。而這些人拿出所謂“正義感和使命感”,在車廂里飛機上,隨意diss發(fā)出一點吵鬧聲的娃和家長。

圖片

但若是兩個成年大漢在高談闊論,或者阿姨們高聲閑話家長里短,打電話聊天,卻鮮少有人會大聲喝止。

說到底,這些人不過是欺軟怕硬!畢竟制裁一個小孩子的成本,可比制裁一個五大三粗大漢要低很多。

說起厭童,我確實不是第一次遭遇。

先先4歲多,后后8個月的時候,我和我媽帶著他倆去日本玩。飛機上我們的座位被安排在一前一后。

先先剛在后排坐下,他鄰座的兩個女孩就開始嘟囔:“真倒霉,孩子真麻煩。”事實上,娃一句話沒說,只是安靜坐在位置上。

見狀,我把娃叫到前排,只聽見那女孩又說了句:“終于走了?!?/p>

我媽抱著睡著的后后和先先換了個位置,倆姑娘又來了句:來了個更麻煩的!

我當時忍著怒氣盡量平和地跟她們說:“如果孩子鬧了我會管他們,不會給你們添麻煩的,不好意思。”

過了會,后后醒了,小娃平時就喜歡對陌生人笑,這次也不例外,對著鄰座女孩笑得一臉憨??蓪Ψ揭暥灰姡杨^轉(zhuǎn)向一邊沒理會。

我能理解有的人就是不喜歡小孩子,我在沒娃的時候,看到小孩也是完全無感,但最起碼,無論對大人和孩子,人家給你笑臉,你還上一個,這是基本禮貌和素養(yǎng)。很顯然這倆人不具備。

說句不怕招罵的,走過這么多地方,確實西方社會對孩子的包容度,普遍會高一些。在飛機上有孩子哭鬧,眾人都會報以理解,有孩子聊天,不少人甚至會投來善意的微笑,網(wǎng)絡上也鮮少出現(xiàn)關(guān)于"厭童"爭執(zhí)。

幾年前,我在芝加哥帶倆娃逛街買衣服,他倆一進店就在衣服堆里鉆來鉆去大笑跑著要藏貓貓。

我當時尷尬到不行,趕緊制止娃,嚴厲告訴他們不可以在公共場合打擾大家。

沒想到店員笑著走過來,對我說:“沒關(guān)系,孩子就是孩子,這很正常?!鞭D(zhuǎn)頭就拿出畫筆和紙,招呼孩子們?nèi)iT的兒童等待區(qū),還帶著他們畫畫做手工。

圖片

試衣間門口專門有兒童涂鴉區(qū)

在慌亂煩躁且內(nèi)疚情緒下的老母親,一下子就被陌生店員溫暖到了。

而除了大眾本身對于孩童包容度更高,歐美國家的一些兒童友好設施也確實做的比我們更加到位。

比如在國內(nèi)討論度一直很高的高鐵兒童專屬車廂,瑞士早就先我們一步實現(xiàn)了。

在這個車廂里會有各種各樣充滿幻想和童趣的裝飾,有滑梯、攀爬洞、小船,還有各種棋牌玩具,供孩子選擇。

圖片

在荷蘭第二大工業(yè)港口城市鹿特丹,有專門為孩子設立的兒童友好街區(qū),還規(guī)劃了兒童友好型交通線路,對街區(qū)的車輛實行限速并設立無車區(qū),最大限度保障兒童的出行安全。

美國第一兒童友好城市——丹佛市,利用全市46塊廢棄的學校場地,改成了多用途的兒童樂園。

當然,我們國家也在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母嬰室,機場的兒童活動區(qū),城市公園等兒童友好設施,長沙、深圳、蘇州等地,都在努力的構(gòu)建兒童友好型城市。

深圳福田于2020年建成全市首個兒童友好街區(qū)試點,街區(qū)內(nèi)有十幾個專為兒童打造的活動空間,家長們也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自在的玩耍。

圖片

當孩子有了專屬于他們的活動場所,減少與成年人活動空間的重疊,很多糾紛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這是社會城市規(guī)劃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們在等待這些空間真正建立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既然無法要求別人改變,那就首先做好自己。不在公共場合打擾到他人是責任,更是義務。

而如果遇上出言不遜的人,我覺得該還擊就還擊。這其實也是在給孩子設立規(guī)則感,讓他們了解到社會本就是由不同面貌、不同思想的人組成。

我們要做的,是在遵守社會公德的前提下,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何必因為素質(zhì)低下、欺軟怕硬的人,而委屈自己和娃呢?!

但確實,有時候孩子會不分場合大吵大鬧,家長實在是制止不過來,真是又急又氣又尷尬。我也反思過,這種規(guī)則感的缺乏,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本身的教育確實存在問題?

在新西蘭生活的時候,我總會驚嘆于kiwi娃從來不會大聲嚷嚷。除了有一次——在游樂場,一個三四歲的娃不愿意離開,在地上撒潑打滾。

媽媽溝通了幾句未果,孩子繼續(xù)哭鬧,媽媽干脆就不說話了,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吱哇亂叫了10分鐘后,起身抹著眼淚,和媽媽一起離開。

相較于我們大多會用大聲和嚴厲來制止孩子,新西蘭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公共場合較少的人,也給了當?shù)丶议L更多讓孩子自行調(diào)節(jié)的空間。

圖片

而往上追溯根源,可能也來自于我們父輩一代對于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中國式嚴厲和愛,不懂規(guī)矩就要呵斥住。

久而久之,大聲和強硬的態(tài)度,可能就成為大多數(shù)人認知里解決問題的最簡單方法。

而孩子又是最擅長模仿的,父母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他們也就會研習這樣的模式去對待世界。

所以我有的時候也在想,身為父母的我們?nèi)绻軌驈母旧细淖冞@個認知習慣,是不是孩子公共場合吵鬧的現(xiàn)象也會隨之減少呢?

當然,為人父母都知道,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的避免孩子突然鬧情緒。        

在認知習慣改變之前,在兒童友好設施進一步完善之前,還是希望社會整體能夠?qū)⒆觽兌嘁稽c寬容和理解,多給父母們一點教育孩子的時間和空間。

畢竟,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于怎樣對待弱者,對待孩子。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

推薦閱讀

無敵大薇薇
無敵大薇薇
20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