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只在我睡著后回家

2021-4-16 16:23 原創(chuàng) · 圖片6

前幾天,我?guī)е⒆釉谟螛穲鐾娴臅r候,遇見一位帶著孩子的阿姨。

閑聊之中,那位阿姨說:你還愿意帶倆,我那個媳婦,寧愿上班也不愿意帶孩子,今天上午給她帶了半天,馬上扔給我了,說太累了。

她下午下了班也不回來,要玩到十一二點,孩子睡著了才會回來,這樣孩子就不會煩她。

我聽了,也不知道說什么好。

但內心確實是有些驚訝。

職場媽媽上班也很辛苦,是需要被理解的。

但我認識的大多數(shù)職場媽媽,都是趁著孩子還沒睡著的時候,下了班趕快回去陪孩子玩,或者趁著公共假期給老人放假,也盡可能多地陪孩子。

這位阿姨所說的這位媽媽,或許也有自己不被別人理解的難處:孩子從小沒跟自己長大,不愿意也不喜歡跟她。又或是自己帶孩子的時間少,缺少對孩子性格的了解,導致跟孩子相處不暢……

無論怎樣,我都相信,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現(xiàn)在的時代,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xiāng)村,帶孩子的主力軍大都是家里的老人,因為父母需要工作,沒有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但也不排除一些年輕的父母,在認知上有誤差,覺得帶孩子是苦差,沒有辦法享受育兒之樂。

不管怎樣,為人父母都要明白:

孩子不是麻煩,是禮物。

大家還記得第一次從醫(yī)生手里接過自己的孩子時的心情嗎?

你在打量他,他也在打量你。

你滿心歡喜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他也滿心期待你帶他看看這個世界。

雖然照料小嬰兒確實是一件費時間也要動腦子的事情,但孩子一點一點成長,也帶給我們大人很多樂趣。

孩子或許是麻煩的制造機:我們不能再隨時隨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想要去做一件事還要趁孩子睡著了輕手輕腳做賊一樣進行,一天換四件衣服,收拾房間倆小時一分鐘還原的神功分分鐘讓你見識見識……

但孩子本身絕不是麻煩。

孩子不是累贅,是祝福。

記得有一次我在老公面前埋怨帶孩子好累,老公說:那好說,等上了小學讓他倆都上寄宿學校,你就自由了!

老公隨口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我突然意識到:孩子需要我陪伴的時間也就這幾年時間,再大一點,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

雖然有了孩子,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不得不說,孩子也帶給我很多的祝福:他讓我有動力去改變自己,讓我學會時間管理,讓我也更加的自律以便做好榜樣……

多少時候,我們忘記了生兒養(yǎng)女的那份初衷,我們渴望成為父母,卻又忘記了為人父母是需要付出代價和承擔責任的。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父母不愿意也不享受帶孩子?

1 帶孩子產(chǎn)生的挫敗感讓父母無法享受育兒之樂。

我記得我的孩子剛出生時,我連抱都不會抱。

面對他的哭鬧,我要用排除法不斷地推斷論證。

沒有誰天生會帶孩子,帶孩子需要學習的,就是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了解孩子的習性,掌握帶娃的技能。

2 成人的焦慮和恐懼讓父母無法享受育兒之樂。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教養(yǎng)是一種可怕的發(fā)明》一書中指出:從70年代后期開始,“照顧孩子”慢慢脫離親子關系中愛的本質,逐漸發(fā)展為任務導向的工程,透過教養(yǎng),我們期待將孩子捏塑成“優(yōu)秀”、“成功”的人。

我們越來越難享受和孩子單純相處、親密互動的時光,而是將時間規(guī)劃為有教育意義、促進智識發(fā)展的活動。

而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媽媽往往一手包辦孩子所有的安排,同時也滿腹焦慮:萬一他表現(xiàn)不如預期,萬一他沒念名校,萬一他的人生失敗……。

其實,為人父母,不管是隔代幫忙還是迫于生計隔代撫養(yǎng),都要明白:盡量不要讓隔代幫忙變成隔代撫養(yǎng),即使是隔代撫養(yǎng)也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

01每天花時間高質量的陪伴。

著名兒科專家張思萊說: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每天二十四小時陪在身邊的不一定是好父母,而把孩子交托給老人照顧出去上班的父母也不一定是壞父母。

只有那些刻意去安排時間去陪伴孩子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

美國作家蓋瑞·查普曼所寫的《愛的五種語言》提到: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這五種愛的語言。

親子之間精心的時刻遠遠勝過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陪伴,那一刻,放下手機,放下壓力,看著孩子的眼睛,回應他的問話,全神貫注給他足夠的關注。

前段時間,孩子的奶奶過來小住,每天帶娃溜娃的任務就由奶奶來承擔了。一開始他們回來晚一點我還會擔心會不會出了什么事。

不過后來我調整了自己。在孩子出門的時候盡快地完成工作,孩子一進門,我馬上關了電腦跑到門口去迎接他們。

讀繪本,做手工,玩假扮游戲,讓老人也可以有喘息的時間。

02學會正確地善意拒絕孩子。

為人父母,早上出去工作,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

打開家門,孩子興高采烈地撲上來。

愚拙的父母會說:去去去,一邊玩兒去,讓我清凈一會兒!

而聰明的父母會抱著孩子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想要跟我一起玩,爸爸/媽媽也想跟你玩,可是爸爸/媽媽需要先休息十分鐘,我一會兒來找你玩好不好?”

我們的臉上的疲態(tài)孩子看得到,我們抱他在懷中,他也能夠感受到我們整個身心的狀態(tài)。

記得有一次,我特別累,孩子吵著讓我抱,而且還要站著抱。

我抱著他坐在沙發(fā)上摸著他的頭發(fā)輕聲對他說:媽媽有點累,站起來抱有點難,坐著抱可以嗎?

沒想到兒子一下子從我身上蹦下來,對我說:媽媽,要不你躺床上摟著我吧!

我說:哈哈,真是個好主意!

尹健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里曾寫道:盡量可以每天都看到孩子,陪伴孩子,這樣孩子才可以在父母每天的注視下,體會溫暖和關懷健康成長。

我想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從老家來到城市幫忙帶孩子的原因吧:我們的父母也不忍心孩子和我們分開。

父母幫我們帶孩子,是心疼我們。我們也切切不可做甩手掌柜,不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學院父母中心的指導者哈麗雅特博士說,父母應該準備這樣一張《每日愛的檢查表》:

1.告訴你的每一個孩子“我愛你”。

2.通過溫和的觸覺來傳達你對孩子的愛意。

3.關心您孩子的行蹤,注意到他們什么時候回來和什么時候出去。

4.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5.注意到你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6.問孩子對你的意見。

7.耐心而且徹底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8.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委以適當?shù)闹厝巍?/span>

9.因勢利導,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個人接受時,他就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變,希望如何成長,怎樣才能變得不同,如何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潛能......”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孩子感到自己真正被自己的父母接受時,他就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變,希望如何成長,怎樣才能變得不同,如何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潛能。

一個有生命力的孩子正是如此。

帶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帶好孩子,更是需要為人父母不斷規(guī)正自己內心錯誤的認知,在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也成長。

當當書香節(jié)活動來啦,百萬圖書每滿100減50,折后還可疊加滿200-30、滿300-60??????:

滿200-30券碼: SMTCJH

滿300-60券碼:TJMWXP

適用范圍:全場自營圖書,特例品除外,有效期:4.12-4.23。

點擊進入活動地址>>

優(yōu)惠碼使用說明:

確認訂單頁面點擊優(yōu)惠券/碼-彈框中切換到“優(yōu)惠碼”-輸入優(yōu)惠碼-點擊“兌換并使用”即可使用優(yōu)惠碼了。當當APP、小程序、PC端都可使用哦!

雪球媽媽(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長大的80后媽媽。


回應4 舉報
贊1
收藏3
4年前
天底下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的
4年前
很多父親這樣,為什么大家習以為常?
4年前
感謝分享,一起努力啦
4年前
阿熹讀書 感謝分享,一起努力啦
????
發(fā)布

推薦閱讀

雪球媽媽
雪球媽媽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