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語文學習如何提高?”這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長會問到的問題。
也是老師們最害怕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仔細說的話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概括說的話,會讓人覺得說了等于沒說。
針對這個問題,我梳理了自己一些觀點和看法。
首先,我們得明白語文學習提升的基礎路徑,其實這條路徑一直以來就非常清晰,那就是:輸入——積累——輸出——運用
輸入的方式包括:朗讀,閱讀,生活體驗
積累的方式有:背誦,抄寫,素材收集
輸出與運用的方式有:模仿,遷移、觀點輸出、口語交際與寫作等。
其次,既然路徑如此明確,為什么語文學習還會讓人覺得是門“玄學”呢?這很大程度上跟“輸入與輸出的關系”有關,它們的關系就像蘇軾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也就是“多輸入,慢輸出”
這就意味著大多數語文學習行為都是延遲滿足,付出的努力不會馬上得到滿足,所以容易迷茫,容易放棄。
拿閱讀這個輸入行為來看,我們總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但是時常又會困惑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語文還不好?
一來是閱讀的轉化運用的確不是水到渠成的,它需要方法和能力素養(yǎng),這樣的能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培養(yǎng)。
二來更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們讀的書的確還沒到發(fā)揮的時候,小學初中還不怎么用得上。尤其是小學,小學的閱讀篇目比較簡單,題型比較簡單,側重于信息提煉,內容概括,修辭表現等基礎層面的語言賞析,所以給人錯覺是掌握套路就行;小學的作文基本寫的都是記敘文,身邊的人事物,積累的文史哲素材很難嵌入進去;小學很多地區(qū)也不考文言文,那國學積淀也很難調用。
但是到了高中就不同了,閱讀版塊篇目難度上去了,題目難度上去了,光靠刷題或是上閱讀理解課學來的 那些套路和把式根本應付不了。因為它考的不再單是能力了,還有素養(yǎng)與積淀。一篇文章,它可能需要知人論世,聯系作者的生平經歷,你才能把握它的內涵;它可能進行互文聯結,聯系其他的文學作品,你才能把握它的內涵。高中的作文版塊更是考驗積淀了,基本寫議論文,如果沒有大量閱讀的觀點輸入,哪有觀點的輸出?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輸入,哪里能來豐富的論據輸出?同樣的論題,讀書少的同學肚子里翻來覆去就是司馬遷受宮刑,陶淵明采菊東籬下……這類老掉牙的論據;讀書多的同學卻能用類似《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烏合之眾》的心理學觀點,《萬歷十五年》的大歷史觀等進行論證,這時候讀書的價值不就體現出來了嗎?
所以語文怎么學?長期要做的努力就是得堅持讀,讀多,讀雜,泛讀精讀結合。
另外,這個讀的對象不單指書,還包括身邊的人事物。就算學習再忙,也要留出時間來體驗生活;茶余飯后,家人們多討論時事,各抒己見,觀點碰撞,思想能力就在這樣的時刻中一點點形成。
這個時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經不行了。
但是,短期很多孩子得面對中考,那短期可以兌現的努力是什么呢?
以上是我針對20年,21年的中考真題卷所做的梳理分析,從中可以看到教材相關的內容還是不少的,這就是我們可以短期可兌現的努力方向:
一是積累運用部分,基本都是課內的讀寫背,扎扎實實記憶呀。很多孩子半瓶子晃蕩,不屑這些知識,其實很吃虧。
二是古詩文版塊,雖然文本是課外的,但是文言文考的實詞虛詞還是課內的,語法還是課內的,得記憶牢固(我上次發(fā)過的“必考實詞虛詞表 ”得好好用)
古詩的意象一般也是課內的,內涵得記清楚。表現手法和對應效果都是課內一定會講到的。
到了閱讀理解版塊,同樣有要記憶的內容:像修辭的效果,表現手法的效果,表達方式和人稱的效果,說明方法和效果等……這些內容記準確,記牢固,概念分辨清楚是短期可兌現的努力。
作文版塊,短期提升有兩大路徑:
一是用心朗讀優(yōu)秀范文:這里強調用心,很多孩子的朗讀一聽就知道在對付,那樣是沒效果,不怨方法。另外,這些優(yōu)秀范文不要去背,就是每周一兩篇用心朗讀,邊讀邊品析別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怎么好。跟我課程的同學真心建議好好利用我給的朗讀材料呀,文章都是精選的,還給了賞析批注和仿寫建議。
二是錘煉自己的樣板文:現在大考,作文查重非常嚴格,千萬不要想著背優(yōu)秀作文集里的范文,進行套作了。打造出自己的作品,才能萬無一失。怎么打造自己的樣板文呢?月考的,單元考的作文不要盯著分數看,找個可靠的老師,這些這些考場作文好好點評修改;遇到比較獨特的素材,積極構思成文然后遵從老師建議修改。不求多,一個月一篇精修文差不多。當然這些精修文要花時間分類整理,大考前認真看,考場靈活遷移運用。
改作文的確很需要毅力,因為任何“摧毀”與“重建”的過程都是令人難受的,但是為了“新生”,必須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