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醫(yī)院腦科學專家:這樣抓孩子睡眠和運動,普娃成學霸!

2023-6-30 11:20 原創(chuàng) · 圖片17

橘子前幾天,小花生直播間請到了一位資深的腦科學專家,和大家聊聊“如何帶娃學好睡好”的事兒。

這位專家叫黃翔,醫(yī)學博士,現(xiàn)任上海華山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顱底外科副組長。黃博士一直致力于給大眾科普腦科學知識。中信還出版了他的一本新書,叫《加油吧,大腦!》。

在去年,我們就分享過一期和黃博士的深度訪談,關于和孩子學習相關的主題,非常受花友們的歡迎。

這次直播訪談,圍繞提升孩子學習效率的主題,我們請黃博士做了更詳細、更深入的分享。

不僅有必要的理論知識科普,還補充了更豐富的實踐指導。比如,壓榨睡眠時間去學習得不償失;如何借助睡前睡后讓學習更有效率;怎樣做能提升短期專注力和長期專注力;什么樣的運動對大腦最好,等等。黃博士都給到了非常專業(yè)而詳細的解答。

圖片
20年從醫(yī)經驗,做過大大小小近7000例腦科手術的腦外科醫(yī)生,揭開大腦健康與疾病的秘密。作者黃翔,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顱底外科研究組副組長。擅長用詼諧易懂的表達進行科普,被稱為腦外科醫(yī)生里的段子手,“最佳辯手”里最會開刀的人。

黃博士的背景也非常有趣,他還是一名特別有語言才華的人 --- 讀書時,他還是著名的復旦辯論隊成員。所以,直播中的他非常幽默親切,講得淺顯易懂,很好理解。

這場直播訪談,信息量很大,反響很熱烈。今天我們摘取了訪談中的精華要點,和大家做書面分享,核心話題:怎么帶孩子學好睡好運動好...

來,一起聽聽這位資深腦科學專家的"大白話"... (微信中識別二維碼可以看這場直播回放)

圖片

---  以下為訪談正文 ---

01
首先,請黃博士從腦科學角度,來聊聊孩子的學習。有哪些是父母應該要了解的一些基礎知識。

黃翔:大家要先明白,學習的本質,并不是增加神經元細胞,而是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突觸。

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因為如果學習本領會增加神經細胞,那么隨著知識的積累,大腦就會越來越大,那中科院院士、大學教授就都會成為“大頭娃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累贅。

大腦這種只增加“軟件”、不增加“硬件”的非常巧妙,通過增加神經元,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讓它們手牽手變成一個模式,這就是學到一項技能。

如果我們對一項技能或知識完全陌生,神經元可能就沒有這方面的任何連接。當我們不斷重復技能或者知識的訓練,一個個神經元就開始手牽著手,慢慢地嘗試進行新的連接。訓練次數(shù)越多,重復得越頻繁,神經元的連接就越穩(wěn)定,我們所掌握的本領就越牢固。

圖片

神經元“手牽手”連接(圖片來自射圖網)

第二,學習的目的,形成穩(wěn)定的長期記憶。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忘性大,是因為從流程來看,當一條信息進入大腦的時候,首先形成的是短期記憶——在大腦中僅僅形成了神經電傳導,卻沒有形成真正的神經連接。

這就好比電腦的內存,如果沒有及時存入硬盤,關機以后,內存里的所有信息都會消失。只有在大腦皮質(相當于硬盤)里形成真正的神經連接,才算把這個知識點真正刻入大腦,形成了長期記憶。

所以說,神經元連接是有物質基礎的。學到一個東西后,形成新的神經連接,這個并不會消失。新的神經連接在大腦皮質里一旦定型,我們就算牢固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或者本領。

在2014年時,科學雜志Science發(fā)表了一篇論文:小老鼠是怎么記憶,它的大腦是怎么改變的。

科學家很聰明,他先教小老鼠學頂棍子的技能。在睡眠期間,動態(tài)觀察老鼠的大腦,在學到一個本領后,大腦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結果發(fā)現(xiàn):在顯微鏡微米級的觀察下,他們發(fā)現(xiàn)小老鼠的突觸(就是細胞和細胞的之間的連接)發(fā)出了芽,就像樹木發(fā)出新芽。這叫什么東西,叫樹突棘,芽和芽之間連接就變成神經連接。

圖片

所以神經連接不是精神性,而是物質性的。打個比方,學到一個東西或掌握一項本領,是真正的改造了大腦。就像我們造房子,是真的造起來一個房子,只不過房子微米級的。

所以,很多人苦惱說: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我的成績?yōu)槭裁淳蜕喜蝗ツ??隔壁的學霸一點都不努力,該睡覺時睡覺,該吃飯時吃飯,該玩耍時比我還玩的多,可是他的成績就比我好,難道是天賦嗎?

不盡然。實際上,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學習這個動作不是目的,讓大腦發(fā)出新芽,變成一個一個的神經連結,才是真正的學會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目的。

所以為什么很多人學不好?他們沒有關注到大腦連接。就像健身房練肌肉一樣,練習不是目的,把肌肉練出來,這才是我們的目的。對大腦來說,達成神經連接才是目的。

可是,肌肉我們是很容易看到的,但大腦的發(fā)達是沒辦法直接評估。只能微觀或者用考試間接評估出來。所以,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

我想跟大家表達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學習不是目的,讓我們的大腦改造出來,長出新的連接才是目的。

所以,我們接下來講的所有的學習方法,最終都是為了改造大腦,長出新的連接,才能更好地學習。

02
黃博士,您認為睡眠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黃翔:在傳統(tǒng)的認知中,學生愛睡覺往往和“偷懶”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睡眠和學習格格不入,至少毫不相干。然而,現(xiàn)代神經科學告訴我們,睡眠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睡覺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因為睡眠時停止信息輸入,大腦(主要是海馬回)利用睡眠時間將白天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將需要記憶的信息刻入大腦皮層之中,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以便于日后隨時調用。如果不好好睡覺或者睡眠時間不足,一旦重要信息被大腦刪除,會非??上А?nbsp;

圖片

睡眠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我剛才講的那篇神經科學研究,科學家把小老鼠分成兩組:

  • 第一組:小老鼠學好了去睡覺;
  • 第二組:小老鼠睡眠剝奪,學好了十個小時不準睡。

結果發(fā)現(xiàn):睡覺的老鼠大腦長芽了,沒有睡覺的老鼠沒有發(fā)芽。所以第二批小老鼠只有短期記憶,沒有長期記憶。

什么叫長期記憶?長期記憶是真正的長了芽,有發(fā)芽的物質記錄,連結牢牢固固的。

什么是短期記憶?我今天背了一個電話號碼,明天我忘了,這是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就是沒有發(fā)芽的,沒有物質基礎。

在腦科學的角度,睡覺也是學習的一部分。要讓孩子記得牢記得住,睡眠和白天的學習同樣重要。

因為大腦的記憶中樞海馬體:它是在晚上工作的,如果你不給它睡覺時間,它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整理這些信息。

你白天背了很多很多,可是睡眠不夠,本來要睡八個小時,只睡了四個小時。海馬體只有四個小時整理,那白天學了很多東西,最后通通刪掉,等于白天學習白費。

所以,以前很多同學真的是好努力,每天都是廢寢忘食學習,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甚至是三天睡兩覺。結果他們成績并不好。

相反,很多學霸在睡覺。我以前讀中學時,觀察身邊的同學成績?yōu)槭裁催@么好,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學霸在睡覺。氣死我了,他怎么在睡覺還學習這么好?

現(xiàn)在我自己學了腦科學才知道,學霸們學完之后睡覺剛好馬上進行整理,這樣的話就牢牢的長出了神經連接,變成了長期記憶的物質基礎,把這些知識、解題的方法全部刻錄到了大腦皮層,這樣的話記憶就是非常牢靠。

所以學睡覺是學習的一部分,各位家長一定要記住,不要一直壓縮孩子們的睡覺時間。

03
沒想到睡眠對學習這么重要,那黃博士再給講講,如何借助睡眠來提高學習效率吧。

黃翔那怎樣利用睡眠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呢?我有幾個建議。

第一,善用睡前黃金一小時學習

根據(jù)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人在學習新知識后1—2小時后將會忘記將近一半的內容,所以要及時復習。

圖片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片來自網絡)

但如果學習新知識后1小時內進入睡眠,將這些未遺忘的知識直接通過海馬回進入整理環(huán)節(jié),變成大腦的長期記憶,這就是腦科學里面的黃金一小時。

睡覺前的一個小時,特別適合用于背誦和記憶,而不是用于休息,不適合高強度的解題或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更不適于刷手機。因為你在學的一個小時之內馬上睡覺,還沒來得及忘記,海馬回就整理刻進去了。

圖片

睡前1小時學習,對提升學習效率很有幫助

所以是我提醒各位學生朋友和家長朋友,就是黃金一小時。學完之后去睡覺。

如果孩子計劃在晚上6點—8點學習重要的內容,建議8點-10點左右上床睡覺,這樣有利于睡前學習內容的記憶。但如果學完之后做一些跟學習內容無關的事情,拖到很晚才睡覺,那么6—8點學習的內容快忘記一半了,記憶效率肯定要打折扣。

剛剛看到一個蠻有意思的評論:既然學完之后睡覺對記憶非常有用,對孩子而言,是不是可以學一段睡一段。這樣的話,他每一個學到的點,都能夠通過睡覺刻進大腦里。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就是學一段睡一段。有一個學霸這樣做過,他是誰呢,達芬奇。

圖片

芬奇睡眠法(Da Vinci sleep)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又稱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Uberman睡眠或多相睡眠。

達芬奇工作一段時間就睡15分鐘,他不睡整覺的,這是他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小時候沒有爸爸媽媽管,是叔叔養(yǎng)大的,所以從小養(yǎng)成了這樣的自由習慣。

可是,我們大多數(shù)孩子是爸爸媽媽掌上明珠捧大的,早就有這樣的生理規(guī)律,我們一定要睡整覺,而且一定要早睡早起,身體好,所以我們不可以破壞我們從小養(yǎng)成的規(guī)律。

第二,保證整周期睡眠

根據(jù)國際睡眠醫(yī)學和睡眠腦電圖的提示,正常人類的睡眠周期分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

圖片

完整周期睡眠包含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

快速眼動睡眠期(REM),就是你睡著的時候,眼珠在快速轉動,這大概持續(xù)二三十分鐘左右,這時候往往人在做夢。

另外一個階段叫做非快速眼動周期(NREM),眼珠不轉了,這時候是不做夢的。

NREM與REM交替出現(xiàn),交替一次稱為一個睡眠周期,兩種循環(huán)往復。每個周期90分鐘左右,每夜通常有 4-6個睡眠周期。

海馬回的工作模式也是按照人的睡眠周期交替進行。特別是非快速眼動睡眠期是海馬回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為了不打擾海馬回的工作,科學家提倡整周期睡眠。即從入睡開始算,睡足5-6個周期,大約7.5-9小時。這樣有利于大腦整理記憶信息。

第三,午睡和晚上的睡眠一樣重要

我鼓勵大家多午休,而且在自己困倦的時候多休息。

早在1986年進行的“人類睡眠與覺醒的節(jié)律實驗”就已證實,人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只能持續(xù)4小時左右,然后就會犯困一次。

圖片

所以我們上班的人上班犯困,孩子們讀了四個小時書想睡覺,千萬不要自責。這是你的生理規(guī)律,應該正確的看待。如果真的困了,在不影響聽課情況下,的確是可以采取休息的。

但是,不要睡太長時間,我一直建議大家午睡不要超過半個小時。這背后都是有腦科學知識。

大家會不會有一種感覺:我睡得很少,但是起來精神很好;有時睡了很多,睡了十個小時,起來時候精神也不好,渾渾噩噩,像被人打過了一樣。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為什么?

因為人的睡眠,分成兩個階段: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每個周期90分鐘左右,每90分鐘一個睡眠周期循環(huán)。

圖片

完整周期睡眠包含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

如果你在快速眼動周期,就是做夢的時候被叫醒,你這一天就渾渾噩噩。如果在非快速眼動不做夢時被叫醒,你這一天神采奕奕,這就是睡眠的腦科學秘密。

所以,我們?yōu)槭裁床荒軌蛟谖缧莸臅r候多睡,因為超過半個小時,你很可能進入了快速眼動睡眠周期,很可能進入做夢的階段了,所以在沒做夢之前把它掐斷了,精神就會好。

第四,不要一邊睡覺一邊聽耳機

有的孩子喜歡戴著耳機,一邊聽英語或者音樂一邊睡覺,家長也認為這樣可以培養(yǎng)語感或者放松情緒。

但是根據(jù)腦科學的原理,這樣做其實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因為只有在信息停止輸入后,海馬回才能高效整理信息。如果戴著耳機睡覺,大腦將一直接收新的信息,這樣勢必干擾到海馬回的工作質量。

第五,利用好睡醒后時間:早讀

剛剛講了,黃金一小時就是睡眠前的60分鐘,這一個小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進入大腦整理。

大腦黃金三小時,從自然蘇醒開始算起的三小時。這三個小時不僅是記憶力強、專注力也特別強。適合不僅是背誦,還適合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叫深度學習。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先講記憶力,記憶力歸海馬回分管。海馬回有一個特點,在適度饑餓,適度低溫情況下,海馬回特別強大。一天之中就是早餐這個時間。

所以老祖宗很聰明,發(fā)明了晨讀。晨讀是非常有效的,適度低溫、適度饑餓深刻的激活海馬回,讓你的記憶力爆棚。先讀書,再吃早飯,這樣能讓你學的知識和你的食物一起被消化。

圖片

孩子在戶外早讀(圖片來自小花生App社區(qū))

為什么我們說是黃金三小時。不僅有一個小時用來、來讀書,還有兩個小時用來寫作或者做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呢。

這是因為大腦經過了一個晚上的睡眠整理,大腦的每一個角落、每個知識點都整理的整整齊齊,重新蘇醒了,大腦的能量也恢復了,最適合集中精力來深度學習。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早起的,許多美國總統(tǒng)早上起來;庫克、喬布斯還有馬斯克全是“早起分子”,起得很早。

能把握好自己早晨的人,都是比較成功的人。這句話給大家共勉。

04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怎樣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達到沉浸式學習呢?

黃翔:怎樣建立神經連接,第一個標準就是要沉浸式的學習,要完全完全的專注,讓大腦把所有能量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這時候大腦是形成神經連接最強的。

大家對專注有很多的誤區(qū):

第一,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專注,實際上是孩子大腦還沒有發(fā)育,不要著急。

一個人的專注時間是變化的。比如說,五歲以前的孩子專注時間是10-15分鐘;七八歲孩子的專注力,能達到20-25分鐘左右。

而且,大腦不是一開始工作就能馬上專注的。一個孩子從開始學習到真正進入專注要20分鐘左右。所以,20分鐘進入專注,25分鐘真正專注,加起來45分鐘,剛好一節(jié)課。

13歲以后,孩子的專注力能達到30分鐘以上;成年人的專注能到1-2.5個小時。

為什么13歲以后,腦科學家不講一個人能專注多長時間了呢。

因為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有專門訓練的人,他的專注力確實可以更長時間。沒有訓練或者自己放縱了,天天刷短視頻、看各種爽文麻痹自己,專注力就會下降。

第二,大腦本質上是追求專注的,并不是我們強迫的。在完全專注中我們能夠得到快樂。

大家想一想什么時候最痛苦:無聊的時候。

在沒事可做的情況下,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意識,會胡思亂想,想想這個想想那個,覺得人生太無聊了,人生沒有意義和價值。

所以很多人在無聊的時候,會選擇看電視看電影。因為電視能暫時讓你集中注意力。

大腦需要專注,這是進化賦予我們的禮物。只有專注了,我們才會分泌內啡肽,專注了我們才會分泌多巴胺,這種快樂就讓我們感到很爽。

圖片

美國的米哈里,在《心流》這本書講的是另外一個說法。他說,“心流”不僅是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感”的方案。

這就是專注給我們的禮物。所以,即使你覺得孩子不夠專注,但是每一個大腦,只要給適當?shù)囊龑?,它在本質上是追求專注的。

我記得之前在書中看到一個例子:采訪一個學霸家長,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訣。

因為這個學霸特別認真,做什么事情都特別認真。

家長說:
 

沒什么,我的秘訣就是孩子的每一次作業(yè)都當成考試來看待。

不準玩手機,不準玩電腦,不準看任何的屏幕,不準去尿尿,你就當考試,通過這樣辦法去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有很多朋友問我,大腦是多任務還是單任務系統(tǒng)?

大腦是多任務系統(tǒng),它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但是大腦呢,有一點不足叫帶寬不足。它不能同時做好每一件事情,它每一次只能重點處理一件事情,所以有學習這件事,你要想做好的話,一定是百分百的沉浸。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到非常的快樂。

下面來說說,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短期專注的源泉——去甲腎上腺素

適用于做作業(yè)等短期任務

請好好想一想,你在什么時候最專注。應該多半是在危急情況來臨的時候。

比如100米短跑比賽沖刺即將開始,你手心開始出汗,眼睛盯著前方的終點,豎起耳朵注意聽發(fā)令槍。隨著一聲槍響,你飛奔向前,沖向終點。終于勝利了,好累呀!跑步的幾十秒仿佛只是一瞬間。

圖片

再舉個例子。你有沒有看過斗雞?公雞們血脈僨張,羽毛豎起,眼睛緊緊盯著對手,這時候的公雞最專注。

為什么人或者動物在危急時刻非常專注?這是因為危急時刻機體會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它們作用于大腦,讓大腦保持緊張警惕、注意力集中,以應對“戰(zhàn)斗”狀態(tài),躲避危險。

要想在短期內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就要想辦法提高去甲腎上腺素水平,讓自己置身于“危急情況”之中。

1)任何學習任務一定要設置deadline(最后期限),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如果一項任務沒有設定最后期限,就沒有動力去完成它,人就會變得松松散散,甚至無限期拖延。

而一旦設置了完成時間,就相當于把大腦置于“危險”的狀態(tài)。會刺激大腦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

2)設置有損失的任務

就是說,如果任務完不成,會有一定的損失。

比如說,先給孩子一個禮物。如果在期限內完成不了學習任務,那這個禮物可能就會沒有。那孩子就會覺得,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激素就起來了。

3)腎上腺激素是一種物質,會被消耗完,不能在消息時消耗光了。
 

如果在休息的時候把它消耗光了,學習的時候就沒有了。

所以,很多人休息的時候,刷短視頻、玩游戲,這都會讓腎上腺素大量的分泌。休息時分泌掉了,休息完了腎上腺素也沒有了。那在學習時,它分泌不出來,就沒辦法專心。所以很多人越休息越累。

圖片

真正的休息,就是要讓腎上腺素不分泌。比如說,睡覺,放空自己聽白噪音,冥想等等。

真正的休息就是放松,讓這些激素存起來。到它該分泌的時候再分泌,這是節(jié)流。

還有開源,就是多吃一點這些激素的前提物質。多吃大豆、堅果和肉類,因為它們都含有豐富的苯丙氨酸——去甲腎上腺素合成的必備原料。

這就是補充激素的前提物質,那到了身體需要的時候,前提物質就可以轉化出來,那這是一個飲食上的補充。

圖片

這是短期的注意力,就是一兩個小時,這類是去甲腎上腺素管。那長期專注,讓一個孩子對語文、數(shù)學、科創(chuàng),有一年兩年甚至十年更長的時間有興趣,要靠什么?就是多巴胺。

持續(xù)專注的動力

多巴胺,代表“快樂”的激素

如果說去甲腎上腺素在危急時刻分泌,是恐懼和害怕所分泌的“害怕”激素,那么多巴胺就是代表獎勵和欣賞的“快樂”激素。這兩種激素是形成專注力的不同動力。

有的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免受父母打罵,那么他們的學習就是“去甲腎上腺素”動力型學習。如果孩子好好學習是因為成績好就可以得到老師和父母的表揚,或者自己找到了學習的樂趣,他們的學習就是“多巴胺”動力型學習。
 

大量實踐表明,“多巴胺”型的孩子比“去甲腎上腺素”型的孩子成績更好,專注力更持久,也更快樂。

要想長期保持對學習的專注,就要想辦法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可以把學習當成游戲去看待,什么意思呢。

為什么孩子會癡迷于游戲?因為游戲都是設計好的獎賞系統(tǒng)。

打打打,給你一個裝備;繼續(xù)打,升級了;再打怪,突然間又給你一個禮物...多巴胺就運起來了。

任務一開始還不是特別難,慢慢把你引導,越打越難,越打越難,但是越難你越努力,你的禮物就越大,一直獎勵。

一個小小的行為可能不起眼,突然之間給你一個更大的獎勵,讓人非常興奮,就會分泌多巴胺,孩子就會特別迷戀,。

怎么把學習當成游戲去看待?就是家長要把一個學習大任務,分成許多許多的小任務,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只要他要取得一個學習上小小的進步,你就獎勵他一個東西。

圖片

一個小小的東西再獎勵,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那大腦呢,就會定向的對這類任務形成分泌多巴胺的習慣,慢慢就養(yǎng)成長期喜歡、長期專注的動力。所以叫不是迷戀游戲,我們叫迷戀學習。

放在平時的日常訓練

身心合一

什么叫身心合一?就是你在做這件事情時,就要完完全全的投入。

我們經常在做一件事情時,想到另外的事,這其實對專注力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以前,我們說一個年輕人去采訪一個得道的老和尚:

年輕人:你得道之前、得道之后,都在干嘛?

老和尚:得道前,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柴、挑水、吃飯。

 

年輕人:那你得道之后,在干什么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飯。

 

年輕人:得道之前,得道之后有什么區(qū)別么?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時候老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老想著吃飯,吃飯的時候呢,我又想著砍柴。

而我得道之后呢,砍柴的時候我專心砍柴,吃飯的時候我只是吃飯,挑水的時候仔細挑水。

所以要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就是享受當下,吃飯的時候認真吃飯,享受飯菜的香甜,睡覺的時候努力睡覺。

如果一個人一直完完全全地投入、專注于他眼前的事情,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可能變得非常的專注。所以專注的培養(yǎng),不在于每一次考試或者每一次作業(yè),而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05
在書中您提到,運動對學習、對大腦都非常有幫助,這點和大家詳細講講吧。

黃翔:對,運動是肯定有利于大腦健康和學習的。

但是,里面有很多個道道要提醒大家:大腦到底需要怎么樣的運動?

有氧運動是基礎

大腦是人體極度需要氧氣的器官。它雖然只占人體重量的2%—3%,卻消耗著人體20%—25%的能量,有氧運動能夠為大腦提升最多的氧氣。

跑步、游泳、騎自行車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心率是關鍵

但是呢,并不是隨便動動就行了。什么樣的有氧運動能夠真正的健腦呢?

有氧運動要達到最大心率的80%。,才能真正的健腦呢。

最大心率計算法=(220-我的實際年齡)*80%。

美國內珀維爾中央高中做了一個體育教學實驗,將學生分成兩組。

  • 實驗組的學生: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每個人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跑1600米,同時保證心率要達到最大,運動完再進行上午的學習。
  • 而對照組的學生只需要進行普通的體育鍛煉。

結果顯示,半年后,實驗組的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提升了17%,而對照組的學生只提升了10%。實驗組的數(shù)理邏輯也很棒,這是大規(guī)模實驗的一個結果。

這也提醒我們,如果要運動健腦,不是隨便散散步就好,而是要關注自己的運動心率。

有氧運動與復雜運動相結合

只進行有氧運動對于健腦來說還不夠。要把有氧運動和復雜運動相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什么叫復雜運動?你看有氧運動跑步,雖然我一直在動,但都是同一個動作。而復雜運動像打乒乓球、羽毛球,有各種各樣的動作。它講究的是眼睛、手、身體互相的配合,還有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就叫復雜運動。

復雜運動時,大腦可以分泌神經生長因子(BDNF),這是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結的重要物質。

當有氧運動和復雜運動相結合的時候,BDNF的分泌量比單純進行有氧運動或者復雜運動時都高。

這是有明確的動物學實驗證明的:老鼠迷宮實驗。

先讓老鼠鉆迷宮做復雜運動,解剖老鼠后發(fā)現(xiàn),做復雜運動的老鼠大腦里面,產生了大量的BNDF,但是沒有做復雜運動的老鼠含量就很少,

所以,大家在陪著孩子跑步以后,一定要跟他再打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類的復雜運動,這才是最健腦的的運動。

運動與學習相結合

既然運動可以健腦,那為什么有些人運動多了會“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呢?

這是因為運動雖然能產生大量新的神經細胞,但如果這些新的細胞不加以使用的話,就會慢慢被大腦修剪掉,等于白白浪費了資源。而持續(xù)學習才能充分使用這些神經細胞,并建立神經細胞之間的復雜連接,讓它們物盡其用。

這也說明,學習和運動需要充分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健腦效果。

所以,我們主張運動完之后洗個澡,休息半個小時,讀書寫字和練習。

這也是有神經科學的依據(jù),還是美國內珀維爾中央高中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第一組學生就是運動完自我學習;第二組學生運動完之后不學習。做了幾百人的半年實驗跟蹤后,去分析他們的學習成績。發(fā)現(xiàn)運動完之后學習學生,成績是更好的。

所以提醒各位家長和學生們的一個事兒,運動完之后一定要學習。

關于黃博士的這些建議,大家覺得哪一條最受用?
歡迎留言區(qū)評論交流


閱讀原文 回應1 舉報
贊75
收藏415
3月前
真棒的文章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