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矢車菊,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看了這本書,我才了解了這種植物,哈哈
寫在前面:就像我文章最后說的那樣,大家不要被我的評論完全影響,看書還得自己評判是否喜歡。這本書我看了兩遍,每一遍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因為這本書再去看《小王子》的書和電影的時候,會觸發(fā)許多其他的想法。書本身或許不重要,重要的是讀書的收獲和體會,還有帶著體會去生活的能力。
第一次看《矢車菊街的小王子》的時候我有點兒失望,本來是奔著“小王子”三個字看的,想著會是和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一樣的美好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看完后覺得兩者差距太大。
我放下書,重新看了一遍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和15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小王子》,慢慢發(fā)現(xiàn),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不同,內(nèi)容不同,主要想表達的思想不同,如果用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來對比矢車菊街的小王子,會完全發(fā)現(xiàn)不了他的優(yōu)點。
作者亞埃爾·阿桑從世界經(jīng)典童話《小王子》出發(fā),想要講給我們聽的其實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關(guān)于閱讀和友誼改變了人生的故事。
《矢車菊街的小王子》主人公叫莫莫,是居住在法國馬賽北部的貧民區(qū)矢車菊街的一個普通小男孩,雖然家境貧苦,但是莫莫天資聰穎,愛讀書,成績非常好。為了鼓勵莫莫繼續(xù)堅持學(xué)業(yè),小學(xué)女校長有一天拜訪了他的家庭和母親,并給了他一份書單,希望莫莫在小升初的暑假利用時間充實自己,為初中學(xué)習(xí)做好準備。就是這一份小小的書單,引發(fā)了莫莫和小學(xué)老師愛德華先生、圖書館管理員舒雅德小姐相識相處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人物關(guān)系也不復(fù)雜,當我第二遍再看書的時候發(fā)覺,這不單單是一個關(guān)于友誼的故事,更是一個閱讀改變生活的故事。友誼會在生活中來來往往,而書籍影響心靈的力量卻是愈加深刻的。
我很喜歡主人公莫莫的原因是覺得他跟我有一點兒像,我們小時候都很孤獨,覺得待在家里很壓抑,我們也都擁有可以隨時進出的秘密心靈小島,還有,我們都非常愛讀書。不過莫莫比我幸運的是,他很聰明、成績很好,校長也愿意為他開一份書單,而他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結(jié)識新朋友,生活也隨之改變。
我至今也不知道究竟是孤獨引導(dǎo)著我開始閱讀,還是閱讀讓我更孤獨。一半天一半天的對著書本,身體是孤獨的,但是知道自己的心在慢慢脹滿,許多在生活中得不到的解答、理解,書中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和安撫。
書本是超越生活的,它能夠豐富讀者的靈魂、開拓眼界、提供認識世界的機會,更能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莫莫因為書本和愛德華先生結(jié)緣,從此開始了改變自己和矢車菊街區(qū)的歷程。愛德華先生給予他的尊重、贊美,是他從未得到的重視;帶著他給街區(qū)做出的改變,是他從未想過和著手過的行動。
自信、理解慢慢在他心中發(fā)芽,陪伴帶來了牽掛,牽掛伴隨著成長,成長促成了完全的改變。一個暑假的時間很短,但是可以發(fā)生許多許多事;每天的時間過得很快很快,但是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思索,書本就是思索的催化劑。
莫莫的每一次感想、領(lǐng)悟,無不與他讀過的故事相關(guān)。閱讀塑造了他思考的方式,經(jīng)歷印證著思考的結(jié)果,莫莫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我也是這樣。
如果不是閱讀,我跳不出家庭的影響和眼界;如果不是讀書帶來的思考和觀念沖突,我也做不出違背家庭期望的決定;如果不是文字的鼓舞和安慰,我更沒有堅持的勇氣和力量。
閱讀改變?nèi)松?,每一步每一步的路程中,都有文字刻下的痕跡,只是自己沒有發(fā)覺而已。
回過頭說說書中的人物,莫莫和愛德華先生分別對照著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中的飛行員和小王子。愛德華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小學(xué)老師,學(xué)識淵博,他會給莫莫講很多很多知識,和他探討問題,這就像小王子給飛行員講述自己從B612小行星離開后經(jīng)歷的故事一樣。但是愛德華先生患有阿爾茨海默癥,他行蹤不定、記憶力不穩(wěn)定,喜歡自顧自地做決定,這一點又很像小王子自顧自的說著自己的話。
莫莫從《小王子》的故事中懂得了愛和陪伴,所以他想像小王子守護玫瑰花一樣守護愛德華先生,他知道了狐貍所說的馴養(yǎng),所以愿意與愛德華先生彼此馴養(yǎng),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友誼。這些體會,是書本和生活一起帶給他的影響,彼此印證,共同發(fā)酵。
這本書很薄,定價也不高,但是鑒于每個人讀書的感受和收獲不一樣,所以很難確定大家有和我一樣的感觸。所以如果有人對矢車菊街區(qū)的故事感興趣,建議可以在各大網(wǎng)站打折促銷湊單時帶上一本,如果覺得這個故事本身不吸引人,只看我寫的感想就好了:)
不管怎么樣,愛讀書,愿意和孩子一起讀書,懂得在書中思考、追尋,用文字浸潤心靈,都是最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