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元旦北大壺滑雪間隙,讀完此書,第一章略枯燥。第二章開始按照年齡階段介紹畫畫的特征和發(fā)展要點,舉了很多栗子,展示了很多寶寶的畫作,還有點評。從第二章開始,變得輕松有趣。第三章,一些關(guān)于繪畫的問與答。200頁,因為插圖很多,差不多兩個多小時就讀完了。讀后感斷斷續(xù)續(xù)寫,寫了一個月……
重點在【感】,內(nèi)容上來說,更推薦自己讀讀原書,對于認識孩子很有幫助。
“畫畫”只是指代拿起筆來“畫”的動作,不是要成為畫家或者擅長畫。最初,它只是象征著嬰兒手部運動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慢慢的手眼配合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小小進步。慢慢的,他開始表達“內(nèi)心”,既包括他對簡單事物(最初更多是“物”)的認識理解,也包括他更愿意關(guān)注或者在意的東西,還包括后來發(fā)展的對發(fā)生的事兒:對故事、對想象的表達。這類似于說話。說話,來自于與生俱來的對交流的渴望,從最初的眼神交流,到有“對話”節(jié)奏的嗚嗚呀呀,然后一個一個字,到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所想。這也是控制口腔肌肉、控制舌頭,心腦口協(xié)調(diào)能力的一步步進步吧。
于此,我更喜歡副標(biāo)題的說法啊——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不是要“培養(yǎng)”啥,只是為了別關(guān)上這扇表達內(nèi)心的大門,更好的“走進”。
書中多次提到,“不要教孩子畫形象”。四歲齡前留給媽媽的繪畫要點里都有刻意提到,不要教孩子畫形象;四歲以后的繪畫要點里,都專門有提示,如果教過畫形象要怎么辦。甚至,對于提醒孩子小人兒“是不是還長著腳呢”的插嘴,也用了“危害”、“挫傷”、“阻礙”等很多消極詞匯(P108)。
不要教孩子畫形象。真的做得到么?恐怕很難。
即使難,也要先來說說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不教孩子畫形象。簡單說,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如果都是家長教的畫,那孩子的涂鴉能夠表達內(nèi)心的程度就會下降。那些做兒童繪畫教育的,甚至可以從下筆的位置變化、線條的走向變化來猜測孩子的心理變化,限制、教的越多,內(nèi)心直接的表達就會越少。其實,拋開那些嚇人的用詞背后,109頁也分析了為什么不去提醒,不去“教”——“成人是通過文字來確認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還不會寫字的孩子通過自己畫來一一確認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和認知等”。(不僅僅是畫啊,說話也是一樣可以“確認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和認知”的啊,即使不接觸畫畫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多和孩子聊天,引導(dǎo)表達,一樣達到效果。)作者舉了兒童畫人物肖像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例子。最初的“頭部人物”,到“頭足人物”,到“頭體二足人像”,“頭體二足二手人像”,到“穿衣人像”,大致是兩三歲到五六歲的發(fā)展階段,剛好契合了孩子對于眼神說話交流的意識、走啊跑啊的進步、對手的控制到對于人體更多的認知。很喜歡這個例子。
難,就難于,實際陪娃過程和理論總還是有些差距的。比如難免被娃請求,“畫個挖掘機”“畫個小兔子”;日常繪本中更是展現(xiàn)出來了多姿多彩的“畫法”;即使是玩樂高,玩黏土,做手工,也會面臨做一個有“兩個眼睛、一個嘴巴、一個鼻子”的臉,或是有頭、有身子、有四肢的玩偶;難免會帶著家長的刻板印象,去做一棵綠色的樹,紅色的花,白色的云。這些“形象”無時無刻的在娃眼前晃來晃去。作者還特意表態(tài),要多看繪本。是啊,不同作者不同風(fēng)格的繪本形象,給了孩子“指導(dǎo)”,更打開了孩子想象。陪孩子畫畫的時候,提醒了一下“還有手呢”,這不也是在認知的過程中么。于此,“危害”、“挫傷”、“阻礙”的說法過了。(也可能是翻譯的細微表達差別。)畫畫這件事兒上,不需要這么有壓力,沒必要焦慮,更無須照本宣科。至少我沒想要培養(yǎng)畫家,就是提供多一項玩的項目而已。而在玩的過程中,心中有數(shù)的有些指導(dǎo)(如何陪玩)。
不要【刻意】教畫形象。不要用畫得像與不像評價娃的畫。
兩歲左右以前,就好好享受娃的盡情涂鴉;三歲多開始更有意識的去畫了,要耐心愉快的傾聽孩子描述畫的內(nèi)容;四歲五歲想象力爆發(fā),去驚嘆于娃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厘頭;畫面開始表現(xiàn)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和故事情節(jié),更多的去了解畫中的形象在做什么……九歲是個分水嶺,孩子開始向?qū)憣嵎较蜣D(zhuǎn)化,開始關(guān)注“逼真性”“立體感”。如果表現(xiàn)出愛好和天賦,就可以開始嘗試接觸素描、色彩等專業(yè)技能的訓(xùn)練了。(不要糾結(jié)于具體的年齡分段,每個娃認知、手部控制、精細動作發(fā)育先后都不同的。)
“不要過早的使用顏色畫畫”。
也太絕對了。探究作者闡述的背后邏輯,更正為——“不要刻板的賦予顏色意義”為好。無論是提供1種顏色,還是6種(書中說5歲開始可以提供6種,之前一種為好),還是12種、24種,都要跟寶寶天然的對待顏色一樣,平等的對待每一種顏色,不要加上刻板印象,更不要去“指導(dǎo)用色”。涂色游戲也是被書中詬病的。
關(guān)于畫畫用具,一直強調(diào)使用細的馬克筆、圓珠筆、鉛筆、簽字筆,以及較硬的蠟筆。并沒有細說原因,我猜想,是為了更好的鍛煉手部力量。美樂的水洗蠟筆非常順滑,大概屬于蠟質(zhì)偏少的粉蠟筆。紙張,大的小的都要給一些。
關(guān)于“畫是用來聽的”。
和其他陪玩的游戲一樣,不打斷,在恰當(dāng)?shù)臅r機介入。比如,畫完了或是畫的不耐煩了,問問畫的是什么啊,聊一聊畫中的細節(jié)啊。
于葫蘆而言,因為在他會用手挖的動作表示挖掘機以后,就開始讓我們給他畫挖掘機,我們也畫了,履帶式的、輪式的,甚至也會畫上工程師的安全帽。葫蘆會自由的在鏟斗那里補充上挖的“渣土”。對挖掘機的愛真的無以名狀。后來還讓我們畫過恐龍。
但讓她自己畫時,就不畫了,大概想表達,我不會畫/我畫不成媽媽爸爸畫的這樣子。
從這個角度,給娃畫形象確實影響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看了書之后,我嘗試著和他一起畫圓圈(兩歲多的階段),他搖搖頭并不滿意,表示這不是挖掘機。然后我嘗試著再加上幾筆,告訴他,這是鏟斗,這是駕駛室。主旨是想告訴他,你也可以畫出來挖掘機。好像有些效果?,F(xiàn)在他可以畫一排輪子——六七八個吧,比我們以前給他畫的輪子多好多——還會在輪子上畫個駕駛室。這些并不是刻意指導(dǎo)他先畫什么再畫什么畫出來的。也確實是帶有模仿痕跡的,但也不能不說是認知的結(jié)果。
又過了一些日子,趕上過年回家和三個姐姐一起玩(一年級,四年級的大姐姐),認知之后的成果—模仿?創(chuàng)新,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因為語言發(fā)育的遲緩,至今還不能暢快的一起聊聊畫的畫。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