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克蘭短短一個月的微留學生活很快就結束了,MY首次的小留學生生涯意猶未盡地暫告一段落。這一個月收獲的不僅是英語聽說能力上的提高,更多的是生活能力上的提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信心的提高,小小年紀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人生的目標漸漸出現,向往那樣一種學習狀態(tài)。他的自信來自于那些與同學和老師相處的日子,來自于對那里的學校和課程的了解,也來自于周圍人對他的正確引導。
回來后,不良的后果是更加討厭這里的學習方式,雖說對于自己是否真能如愿以償仍然半信半疑,不過人開始變得積極起來。凡一切有助于他實現這一目標的事情都會主動要求去做。比如:他說那兒的學生英文都寫得好漂亮啊,于是我趁機說那你不如從現在開始練練英文書法?膽小的MY頂著被老師批評的壓力,硬著頭皮從每天的英文作業(yè)入手開始練字。雖說我事先跟英文老師打過招呼,但有段時間因為剛上手時寫得確實很難看,速度也慢,還是很有壓力的,可以想象那段日子他有多難熬。在那個過程中,其實他周圍的同學也十分想學他的樣寫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最終還是迫于壓力不敢造次。想想我們的學生真可悲,很正當的小小樂趣也不能滿足,我們的教育只是想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應試機器,不會顧及到孩子該有的學習樂趣。想當初Jobs也是因為對英文書法有了興趣,才有了蘋果今天令人賞心悅目的字體。知識不應該是以一種功利心去獲取的,對孩子來說,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好的老師知道如何讓孩子保持這種動力源源不斷。新西蘭的教育正是這樣一種理念,那里的老師懂得如何保護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如果我們還是沉浸在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如何的領先全世界,我們的PISA取得多么輝煌的成績,看不到自身的短板,那將是很可怕的。為什么我們那些留學海外的應試高手被稱作“妖怪”?該好好反思。
MY臨別時,那里的同學依依不舍,都爭著搶著鼓動他將來到自己的高中繼續(xù)做同學。全班同學每個人都寫下了祝福的話,跟他合影。相比之下,離開上海的學校時,沒有告別,沒有留言,沒有照片,只有記憶,好歹也相處了兩年多,給MY的感受就是平淡無奇。也許若干年后會有些人保持聯系,亦或沒有,但我相信學校和老師一定會淡忘,不會有太多的感情。奧克蘭短短的一個月,留給他的記憶深刻,他悉心保存了在那兒的任何一片紙 ,珍藏收獲的友誼。多么不同的教育!